俞益萍
“阮籍途窮”和“相如病”,是古人賦詩作文常用的兩個典故。例如,唐代牟融在一首題為《有感》的詩中這樣寫道:“盛世嗟沉伏,中情怏未舒。途窮悲阮籍,病久憶相如。無客空塵榻,閑門閉草廬。不勝岑絕處,高臥半床書。”
牟融寫這首詩時,賦閑在家且健康不佳,故而心情郁悶。此時他想到阮籍“途窮”,相如“病久”,比況自身,發(fā)出嘆息,其孤寞凄涼的處境表露無遺。
牟融提到的阮籍,其父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阮籍幼年喪父,雖家貧,但勤奮好學,曾在司馬懿父子執(zhí)政時為官。史書上說阮籍“曠達不羈,不拘禮俗”。比如,他常去鄰近一美婦人那兒買酒喝,醉了就臥睡婦人身旁,滿不在乎;婦人的丈夫見了也不懷疑他有邪念,因為阮籍屬于那種“外坦蕩而內(nèi)淳至”的人。
他的這種個性,也使得他的行為舉止常常顯得有些怪異。據(jù)說他在母親去世后的居喪期間“不率常檢”,照樣醉酒,但在母親下葬時卻嚎啕大哭乃至吐血。
照現(xiàn)在的話說,阮籍就是個“性情中人”,即所謂率性而為的人。正因為率性,所以他常獨自一人駕車出行,途中“不由徑路”,走到哪兒是哪兒,直到車無法前行,才大哭而返。典故“阮籍途窮”就來源于此,也叫“哭途窮”。后人常用這個典故來表示走投無路或面對各種絕境時產(chǎn)生的悲哀。
杜甫曾有這樣的詩句:“途窮那免哭,身老不禁愁?!碧拼X起描寫自己“日暮窮途淚滿襟,云天南望羨飛禽?!鼻宕~人納蘭性德也在其五言詩中寫道:“途窮行轍返,慟哭畏迷誤。”
很多人在用這個典故時,是引以為戒或者反過來激勵自己。唐代詩人李瑞就有這樣的警句:“蹉跎潘鬢至,蹭蹬阮途窮。”全唐詩收錄周萬的《送沈芳謁李觀家求仕進》一詩中也有類似的語句:“身老方投刺,途窮始著鞭?!奔幢闶钦f了“途窮那免哭”的杜甫,也表示“恥作窮途哭”。
唐代詩人鄭谷則對阮籍之舉不以為然:“達士由來知道在,昔賢何必哭途窮?!?/p>
還有人懷疑阮籍哭的真正動機:“世上路歧何繚繞,水邊蓑笠稱平生。尋思阮籍當時意,豈是途窮泣利名?!保ㄌ评钕逃谩渡街小罚﹪@“阮籍哭途窮”,后人表達了很多看法。
第二個典故說的是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此人才氣過人,深得漢武帝賞識,曾在朝中為官,著有《子虛賦》、《長門賦》和《美人賦》等名篇,但司馬相如長年患病,曾因此兩次去職。
在歷史上,司馬相如的病和他的作品一樣出名,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相如渴”。史籍上說司馬相如“常有消渴疾”,從其癥狀來看,應該是現(xiàn)在我們說的糖尿病了。
后人經(jīng)常提到相如的病,如宋代詞人黃庭堅的《滿庭芳》中說:“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元末明初人張昱亦有“多病相如渴又生”的詩句。
很多人都喜歡拿“多病相如”作比喻。如宋代名士顧襄病逝后,友人的挽詩中就把他比作司馬相如:“可惜病相如,誰尋封禪書。”
李商隱的詩中總是彌漫著一絲淡淡的悲寂和愁傷,他和牟融一樣,都在病中想到司馬相如。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他寫道:“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p>
令狐郎中即李商隱的好友令狐,李曾作為他的幕僚出入其府,寫這首詩時,兩人已分開。李商隱這是告訴好友,自己這個以前他府上的賓客,如今已是疾病纏身,就如同當年孤居茂陵的司馬相如,在秋風悽雨中度日,最后這一句流露出詩人落寞抑郁的心境。
古人也將“阮籍途窮”和“相如病”兩個典故并用,除了上面提到牟融的詩,杜甫也在《記事》中寫道:“多病馬卿(即司馬相如)無日起,窮途阮籍幾時醒?!?/p>
無論是“阮籍途窮”,還是“相如病”,都是一種困境,這也是后人同樣要面對的。
杜牧在《寄李起居四韻》中說自己:“自憐窮律窮途客,正怯孤燈一局棋?!?/p>
牟融晚年也是貧病交迫:“蕭蕭華發(fā)滿頭生,深遠蓬門倦送迎。獨喜冥心無外慕,自憐知命不求榮。閑情欲賦思陶令,臥病何人問馬卿。林下貧居甘困守,盡教城市不知名?!保ㄕ浴秾懸舛住罚?/p>
可以說,正是因為遭遇或經(jīng)歷了各種人生的困境,后人才對“阮籍途窮”和“相如病”感同身受,從而在賦詩作文時經(jīng)常使用這兩個典故。
選自《浙江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