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永宜
氣質是高尚思想沉淀出來的氣場(蓄于內),風度則是以這個思想為中心流淌出的行為(形于外),一個懂禮貌有風度的人其“行之以禮”的視角絕對是全面性的。
“氣質蓄于內而風度形于外”是29年前我在臺灣接受一個訪問時對氣質與風度所下的詮釋。29年后的今天,我想借由這句話來解析我們如何在國際舞臺上做一個風度翩翩的中國人。人際關系建立的核心是情感的聯系,而表象的呈現只是個媒介。如果只是一味的談如何穿著打扮,如何把禮儀規(guī)則逗用到位,而忽略了人際關系建立的核心: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聯系,那也不一定能造就出風度典雅的國際范兒!因為唯有真心誠意地想與眾人為善并悉心學習對方的禮儀與文化價值,才能夠真正的達到進退有據的境界。
在大陸,前來向我學習形象提升課程的企業(yè)家們基本上都具有國際的經驗,他們都是很認真的來上課,上起課來也是之乎者也的,看起來甚是融會貫通!但是日后的表現卻又各具其趣…,究其因是每個人在“行之以禮”的視角/視野上各有差異。
視野的差距,到底會造成什么樣不同的結果呢?以下兩則故事,就是“視角/視野不同”的真實寫照。
故事一:一位企業(yè)家學生帶著公司員工去泰國芭堤雅風景區(qū)旅游,在景點餐廳用餐的時候,因為在上樓的時候看見已經有其他的國外旅客在用餐,立即考慮到自己帶著一陳的員工,在吃飯的時候難免說話的聲音會大聲了些,可能會打攪到樓上其他的旅客吃飯,所以決定放棄有好風景的樓上,而改在樓下用餐。這個行為讓當地的導游與該景點餐廳的老板對我這位學生贊不絕口,當然也因此對我們中國人刮目相看了。
這是一個“氣質是高尚思想沉淀出來的氣場(蓄于內),風度則是以這個思想為中心流淌出的行為(形于外)”的例子。點評:追求真、善、美,能為他人著想,并能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就是一種高尚的思想。
故事二:一位學生在我有意的安排下受邀參加了一個國際性的社交活動。但是他在這個社交活動中幾乎不與人互動,盡管我盡量的幫他介紹認識在場的賓客,也很有心的幫忙他搭了幾個話題,但話題很快的在他手上就中斷了…。事后我問他,你主動要求參加國際性社交活動,為什么到了社交場合卻不交流、不運用你的社交禮儀呢?他詫異的看著我說:我很注意禮儀的細節(jié)呀…。當我問他你為什么沒有向在場的每一個人打招呼甚至交談呢?他告訴我:“因為我覺得我跟這些人以后應該不會再見面了,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交流呀…”。(不出所料的,我事后聽到了很多人這么說:那天某人帶來的一位中國人很沒有禮貌!從頭到尾就只跟中國人說話,都沒有跟我們打招呼…)
點評:懂得禮儀的規(guī)則、并在自己認為有需要的時候得體的使用出來,并不等于就是一個懂禮貌、有風度的人。一個懂禮貌有風度的人其“行之以禮”的視角絕對應該是全面性的。
其實在實際教練和與中國大陸學員互動的過程中,故事二的例子重復地出現了多次。正因為如此,更加深了我的意念:要把正確的想法和知識帶到中國大陸,讓大家知道:學習國際禮儀絕對不只是學習如何使用餐具;想成為一位社交名流也絕對不只是學會如何穿衣打扮或者懂得舉止規(guī)矩就能成就的。一位懂得國際禮儀的人士一定要有國際觀,才能把國際禮儀的知識運用到位。一位社交名流一定是在做人處事及進退應對上面面俱到的人,除了自己的儀表風度讓人贊賞,自己對他人的關懷更會令人印象深刻。
永宜心得:
以下有幾點建議可以幫助讀者在風度展現上加分:
不論在任何場合,如果能夠用心留意別人的需要,自然就能聚集好的人脈、強而和善的氣場;人也會有善目的氣質,而好的風度也會自然呈現在行為舉止之間。
縱使中國文化教導人要含蓄,但參加國際性的場合,記得一定先要向主人打招呼,再者是主要的客人,接著是找適當的機會,與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打個招呼,并簡短地交談幾句。
如何與陌生人打招呼?我建議:首先是介紹自己的名字并伸出手來準備握手(如果你是男士,對方是女士,必須要等到對方先伸手,你才可以握手),接著告知對方你是誰的客人,并詢問他是否認識帶你來這場合的人,如果對方認識,那就太好了!你們就有共同的話題了;如果對方不認識帶你來的人,就問他是什么樣的因緣際會來到這個場合,如此也能展開一個比較自然的話題。
在一般社交場合中,談話時有三忌一要的原則要遵守:忌諱交淺言深,忌諱談論宗教、種族或政治的問題,忌諱談私人問題(不論是自己或是別人的);要注意與自己交談的對象,是否有機會說到他自己有興趣的話題。
在平日的社交場合中就盡量練習與應用學來的禮儀知識,這樣將來在面對大的場合或者國際場合就能自然地、自信地展現出美好的風度。加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