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心
爸爸咬了一口蘋果就捅了“馬蜂窩”
鄰居家有一個4歲的小男孩叫壯壯,長得虎頭虎腦,聰明伶俐,招人喜愛,誰見了都喜歡逗逗他。父母視若掌上明珠,疼愛有加。
可有一天,不知為什么,壯壯卻和爸爸大鬧起來,導(dǎo)致爸爸媽媽兩人也吵得不可開交,鬧得雞犬不寧,四鄰不安。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一問才得知事情的原委。
原來壯壯媽媽買回來一些香蕉、蘋果。一進(jìn)門,就高高興興地洗了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準(zhǔn)備給兒子壯壯吃。
這時候,壯壯爸爸隨口說:“聽說這種蘋果樣子好看,味道不見得怎么樣。”爸爸邊說,邊從壯壯媽媽的手里接過來嘗了一口。
爸爸怎么也沒想到,就這“一口蘋果”,竟然“捅了馬蜂窩”,把兒子惹翻了。兒子壯壯一看爸爸吃了他的蘋果,大鬧了起來,竟然用食指直指著爸爸的鼻子,聲嘶力竭地高聲喊道:“誰叫你咬的?不行!這是我的,你得賠我!”
他媽媽連忙又遞過來一個,可壯壯卻死活不要,說這個沒有爸爸吃的那個個兒大,非要爸爸賠他不可。他爸爸看兒子這么霸道,簡直是渾不講理,一氣之下,干脆把個蘋果給扔到垃圾桶里了。
壯壯是說什么也不干了,躺在地上哭鬧、撒潑。媽媽又跟爸爸吵了起來,指責(zé)爸爸那么大人了,為什么那么嘴饞,跟孩子爭吃的!
爸爸反過來指責(zé)媽媽:“都是你把孩子慣得沒樣兒!”大人吵,孩子哭,家里亂成了一鍋粥。
兒童最初的心理世界是“自我中心主義”
這種場景并不是絕無僅有。在許多家庭里,好吃的吃獨(dú)食,好玩的玩具獨(dú)占,凡是好事都是孩子獨(dú)霸,一切好處都是孩子獨(dú)享。凡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一旦到了手里,就別想再要過來。孩子心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誰也甭想分享。這樣的現(xiàn)象在許多孩子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獨(dú)生子女更為嚴(yán)重一些。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剛剛學(xué)會說話,就總是把“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掛在嘴邊。家長很擔(dān)心孩子從小就這樣自私,不知道與別人分享,將來到社會上怎么能與人共事、合作,怎么立足社會。這個擔(dān)心不是杞人憂天。
然而,孩子總是把“我的”掛在嘴邊,我們不能簡單地給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批評、斥責(zé)。
這是因為:簡單地予以批判、斥責(zé),孩子并不知道錯在哪里,就是講一些不能自私的大道理,那也等于“對牛彈琴”,孩子聽不懂;孩子總說“我的”,并不都是因為“自私”。也就是說,小孩子總說“我的”不都是“品性”問題,而是年齡特征決定的。
家長們從撫養(yǎng)孩子的經(jīng)歷中可能也注意到了:孩子一般從兩歲起,就愛說“我的”或“這是我的”等詞匯。其實,兩歲的孩子還不大懂得這個“我”字的含義。兒童最初的心理世界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義”。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明確分化開來,孩子所體驗和感知到的印象是渾然一體的,它既不是內(nèi)部的,也不是外部的,一切體驗或感知的事物都成為主體本身的活動,把每一件事物都與自己的身體關(guān)聯(lián)起來,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樣。
你看,是自己的東西,小孩子說“是我的”,他從別人手里搶過來的東西,也說“是我的”。這足以證明,兩三歲的孩子總是說“我的”,并不單純就是“自私”的品性,而是這個年齡階段必然產(chǎn)生的心理特征。
兩歲左右的孩子剛剛開始意識到有個“自己”,“我”這個詞進(jìn)入他的生活以后,就會不斷地試著運(yùn)用。他會逐漸地通過大人的啟示,對自己的“所有權(quán)”有模糊概念了。
大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是不自覺地暗示他們,比如“這個娃娃是給你的,要收好,可別弄壞了!”這樣,孩子自己的玩具當(dāng)然不能給別的孩子玩。而見到別的孩子拿著與自己的玩具不同的玩具,他也要去“搶奪”。在大人的眼里,那是叫“搶奪”;在孩子眼里,那不是“搶奪”,而是經(jīng)不住誘惑“拿”過來。
可被“拿”的孩子的感受就不同了?!斑@是我的”,當(dāng)然要緊抱著不放。這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十分正常的現(xiàn)象,不必多慮。
培養(yǎng)孩子“心里有別人”
教孩子學(xué)會“謙讓”“分享”,有利于密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增強(qiáng)團(tuán)隊意識,融入集體生活。
兩三歲的孩子正處在“自我中心”的年齡階段,面對孩子不能“謙讓…‘分享”的情況,切不可操之過急。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要培養(yǎng)孩子心里有別人,能與別人分享快樂,主要是靠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加以引導(dǎo)。
比如,買了好吃的東西,讓孩子主持進(jìn)行“分配”,家里的大人孩子每人一份,并鼓勵孩子把大個的、好吃的分給爺爺、奶奶。如果爸爸還沒下班,要啟發(fā)、引導(dǎo)孩子主動地給爸爸留一份。孩子這樣做了,就給予表揚(yáng)、鼓勵。
有小朋友要到家里來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動拿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玩,并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塊玩,或交換玩具玩。孩子這樣做了,就給予肯定、夸獎。
像這樣不斷地加以強(qiáng)化,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和不斷體驗到分享的愉悅,就漸漸地心里有別人,學(xué)會與人分享了。
有的孩子總是特別的自私,那是跟家長不正確的引導(dǎo)和教育有直接關(guān)系。比如,買了好吃的東西總是說“這好吃的是專給你買的”;家里要來小朋友做客,家長事先教孩子把最好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小客人看到;等等。家長這樣做,孩子沒法不自私自利。
為了讓孩子適應(yīng)現(xiàn)存的社會生活,要對孩子培養(yǎng)競爭意識和能力。但首先還是培養(yǎng)分享意識。特別是很小的孩子,要先進(jìn)行諸如“謙讓”
“分享”等這樣基礎(chǔ)性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zhì)的教育。在此基礎(chǔ)之上,再進(jìn)行競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謙讓”“分享”跟“競爭”是相輔相成的。因為要在社會競爭中取勝,首先需要的是合作;而合作的前提,還必須做到甘苦與共、利益分享。不能只教孩子知道競爭,而忽略謙讓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