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征
說起苕,武漢人既會想到吃的“苕”,也會想起形容人的“苕”。翻閱詞典注釋,知其大名為“甘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蔓細(xì)長,匍匐地面。塊根,皮色發(fā)紅或發(fā)白,肉呈黃白色,除供食用外,還可以制糖和酒精。通稱紅薯或白薯,在不同地區(qū)還有番薯、山芋、地瓜、紅苕等名稱?!?/p>
我從小生活在江漢平原,吃過不少苕,或生或熟,削皮帶皮,水煮火烤,味道甘甜可口,迄今仍然十分喜歡這種食物。
武漢的苕皮多紅色,也有白皮紅心的,統(tǒng)稱為“紅苕”。不知何故,武漢人經(jīng)常將“苕”用到人的身上,用“苕”來形容人時,其意思接近“笨”“蠢”,指智商方面的低下,也可以是熟人之間調(diào)侃,類似“傻瓜”。倘逢小孩不會做某事,大人責(zé)怪他時常脫口而出:“你真是個苕?!庇錾蠈W(xué)生不會做題,講了好多遍也搞不懂,家長或老師也會說:“你怎么這么苕?”就算口里不說,在心里也會這么嘀咕。至于某人傻氣,便被冠之為“苕”或“苕貨”,確屬呆子或傻子的人,更是不在話下了。
為什么人們把賴于糊口的紅苕比喻人憨、人傻、人呆呢?這與一個故事分不開:一群人供奉給高官一個很大的苕,但是這個苕被他們不小心摔到地上變成了兩半,縣官十分慌亂,于是就說,“你們千萬不能說苕是摔斷的,要說是苕自己脫了節(jié)!苕脫了節(jié)!”所以,“苕脫了節(jié)”指比“苕”還要苕。苕憨憨地長,沉甸甸的而無空心,民間有云:“火要空心,人要聰明”,所以實心的苕被當(dāng)作“傻”的標(biāo)志。且苕葉子(包括苕)用于喂豬,民間又將糊涂的人或辦糊涂事的人喻為“豬腦殼”或“豬頭”。
“吃苕了,你這個苕貨,在那想么事?!蔽业哪莻€苕婆娘喊我吃苕了。這就是武漢的苕,指人也指食物,讀者朋友們,你們看明白了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