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 郭敏
斑馬線上優(yōu)先通行權是給正常行走的人而非無視安全的人
文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 郭敏
目前,“斑馬線前的讓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隨著討論的深入,公眾對斑馬線讓行背后的問題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斑馬線上,機動車和行人的路權是如何分配的?行人在斑馬線上享有“特權”嗎?
人行橫道是供行人在車道上橫穿的通道。通道是具有沖突特征的交叉點,針對這種交叉點,首先要分析它的路權。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車讓人”或“人讓車”的理念,以推動社會形成共識,但在實質安全的處理上,仍然應該以交通工程措施的處理為主,在時空上消除沖突,以期得到良好的結果。
在開始分析人行橫道路權以前,我們先說說兩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一是人行橫道上的沖突是必然存在的;二是消除沖突有實體成本,正如所有的安全都有成本一樣。
消除沖突,需要付出代價。因此,在判斷是否設置人行橫道時,需要做成本效益分析測算。當成本或風險大到不可承受時,不設置人行橫道也是一種選擇。成本的測算,將會涉及一些價值觀的評判,但對工程師而言,主要重心仍是設計出需要付出最少代價的方案,供決策者評判。
在道路交通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人行橫道存在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即路權的分配規(guī)則。《道路交通安全法》對人行橫道的路權分配有如下明確規(guī)定:
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
第六十二條規(guī)定:行人通過路口或者橫過道路,應當走人行橫道或者過街設施;通過有交通信號燈的人行橫道,應當按照交通信號燈指示通行;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人行橫道的路口,或者在沒有過街設施的路段橫過道路,應當在確認安全后通過。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給予行人優(yōu)先權,這是合理的。然而,由于車輛和行人到達的隨機性,行人優(yōu)先的路權分配方式會形成川流不息的現象,有時會使司機變得急躁而不愿遵守交通法規(guī)。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條規(guī)定了另外一種路權分配方式,即由信號燈控制的路權分配方式。畢竟,人行橫道不是某一類道路使用者獨享的通道,路權的分配需要兼顧社會公平。
《道路交通安全法》針對路權的分配方式,需分以下三種情況進行討論:
設有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上路權分配規(guī)則是什么
由于信號燈配時應該解決正常車輛和行人之間可能發(fā)生的所有沖突,并有足夠的間隔余量,所以,雙方只要遵守信號燈在路權上的分配規(guī)則,就可以在各自享有路權的時段里安全通行。
因此,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路權分配規(guī)則是:行人、車輛均應遵守信號燈的指示,在紅燈時,停在各自規(guī)定的區(qū)域及后方安全位置;在綠燈時,通過交叉口。根據流量的不同,信號燈控制規(guī)則會有所不同,譬如有根據行人按鈕請求后即時響應分配或延時分配的控制,有通過中央分隔帶對道路進行分幅控制的方式,左右幅的綠燈放行時間不統(tǒng)一,行人需在中央分隔帶等待通行。
由于我國存在寬馬路和信號燈配時不當等情況,在設置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時,仍需對道路交通條件進行改進,避免在車輛和行人遵守規(guī)則時,仍然有危險出現的情況。
此外,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無論在交叉口還是路段,必須對行人通行時間進行核算,并充分考慮行人隨機到達的情況、行人行走的時間以及等待區(qū)域設置的合理性等。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的路權分配如果不能贏得行人的信任,會造成行人對所有控制方式的不信任,這是災難性的結果。要贏得信任甚至尊重則必須專業(yè)且細致。
無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上路權分配規(guī)則是什么
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在無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上行人具有所有時段的優(yōu)先通行權。但行人享有優(yōu)先通行權有兩個前提:一是行人有意愿要橫穿道路;二是行人有責任觀察周圍以確保安全。
第一個前提意味著在交通工程措施里,在人行橫道斑馬線的端部,應設置地面標識或標志,供行人站立明確表達出過街的意愿。第二個前提要求行人在過街前需停下來觀察。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給予的路權,是確保行人安全正常行走的優(yōu)先路權,而非無視安全大搖大擺過馬路的優(yōu)先路權。
用地面黃色區(qū)域標識過街等待區(qū)域
所以,無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的路權分配規(guī)則是:行人和車輛同時出現時,均應在人行橫道前停下來,行人應站在過街等待位置觀察,清晰判斷安全后才能決定是否通過;而車輛駕駛人看到行人在過街等待位置附近時,必須停下來等待行人過街。車輛只有等到行人完全到達安全場地后才能繼續(xù)移動。
多車道的人行橫道會增加觀察和判斷的難度,因此,在多車道路段,人行橫道與車輛停止線的間距應視車道數而增大,以方便行人觀察其他車道的車輛,也方便車輛駕駛人觀察行人的過街情況,同時也會增加意外沖突的間隔。
此外,多車道的人行橫道需設置路中的行人安全駐留區(qū)域,這樣可以減少駕駛人和行人的觀察范圍,從而減少意外事故發(fā)生。
那么,行人安全駐留區(qū)域的間隔是多少?不同國家的規(guī)定不盡相同,如英國或英聯邦國家一般只允許間隔一個車道,而美國或日本并無如此嚴格的規(guī)定,但均不存在多個車道一次性跨越的情況。我國的標準建議為16米,這個數字和車道關系不大,如果折合為車道,大約是4-5個車道。對無信號的人行橫道來講過寬。
設有“黃閃”控制的人行橫道上路權分配規(guī)則是什么
“黃閃”雖然被標準法規(guī)列入信號燈序列,但它是一種沒有路權分配功能的信號燈,因此,基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的無差別規(guī)定,路權分配規(guī)則可認為與無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上路權分配規(guī)則相同。
此外,“黃閃”的設置應簡潔,避免形成對車輛、行人的干擾,有些“黃閃”或者黃燈利用突起路標顯示,無論采用哪種形式,均應清晰簡潔。
“簡潔”是交通設施設置的普適原則。越來越多的城市,希望把城市文化、歷史濃縮在交通設施上,這和道路綠化經常被精雕細琢一樣,對安全并無益處。相反,有時會因噎廢食,限制了交通設施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交通設施的主體功能被不相干的文化、綠化、美化沖淡了。
采用什么樣的路權規(guī)則設置人行橫道,與行人、車輛流量相關,與道路條件,例如速度、寬度也相關。這里不得不說,我國存在大量寬馬路,使人行橫道路權規(guī)則的設置更為艱難,組合也更多。
一般而言,無論是行人流量還是車輛流量較大的人行橫道,都應選擇信號燈來控制,避免行人犯錯。流量較小的人行橫道,可選擇“黃閃”或無信號控制方式。
路權規(guī)則是通過人們熟記的法律規(guī)則和交通設施來施行的,因此,交通設施應根據路權規(guī)則的改善而進一步優(yōu)化,以便于識別、理解和遵守。
交通設施的改進主要體現在人行橫道標線形式的多樣化、車輛停止線的間距、人行橫道標志的可視性、人行橫道的照明、行人信號燈形狀和燈色等方面。通過逐步提升交通設施設置的合理化程度,方便道路使用者辨認、理解,從而減少行人犯錯。
鏈接:北京駕考增加50道禮讓斑馬線考題,有行人必須停車
近日,從北京市交管局獲悉,按照公安部和該局路口環(huán)境秩序專項整治工作部署,針對“不禮讓斑馬線”的行為,北京市交管局車管所從強化駕駛人源頭管理入手,通過強化駕駛人法規(guī)培訓、強化考試標準評判、強化領證前安全文明教育等措施,不斷提升機動車駕駛人安全文明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促進“文明禮讓”習慣養(yǎng)成。
據了解,在初學駕駛人法規(guī)培訓、機動車駕駛人滿分和審驗教育中,加強對機動車駕駛人不禮讓斑馬線等法律法規(guī)以及危害后果等知識的講解,并依據法律法規(guī),結合北京市實際道路情況,編寫了文明禮讓出行相關教育材料,供學員學習和參考,引導駕駛人牢固樹立“安全文明”出行的理念。
同時,在駕駛人理論科目考試地方題庫中增加相關考試內容,并在科目三實際道路考試中,重點對駕駛人的安全文明行車意識進行考核,對初學駕駛人通過人行橫道不停車讓行、不主動避讓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等行為的,評判為不合格。通過嚴格考試標準,培養(yǎng)駕駛人養(yǎng)成文明規(guī)范的駕駛習慣。
此外,新規(guī)顯示,初學駕駛人領證前,將組織駕駛人參觀交通安全教育基地以及觀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動,對機動車駕駛人不禮讓斑馬線等交通陋習進行再教育、再警示,并要求每名駕駛人嚴格落實領證前宣誓教育,承諾領證后自覺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規(guī),謹慎駕駛、文明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