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摘? 要]本文關注結婚率的變化情況,同時試圖回答晚結婚會不會導致不結婚這一問題。基于沈陽市人口普查資料,本文采用Hernes模型對不同年齡組的結婚率進行了模擬和預測,發(fā)現(xiàn)盡管初婚年齡在推遲,但預測結果表明結婚率仍然是相當高的。這表明絕大多數(shù)人最終還是會給婚姻一個機會,剩男剩女的確存在,但理解這一現(xiàn)象的前提是人們現(xiàn)在普遍推遲婚姻,而晚結婚并不代表不結婚。
[關鍵詞]結婚率;初婚年齡;Hernes模型
[中圖分類號]C9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9-0065-05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婚姻觀念也在發(fā)生改變,當下剩男剩女的話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誠然不同世代人們的婚姻行為選擇肯定是有差異的,那么又該如何理解當下出現(xiàn)的剩男剩女問題呢?
人可能會在一生的任何時點進入婚姻,現(xiàn)在未結婚不代表將來也不結婚,觀察婚姻需要一個時限。對于當前未婚的年輕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只是在推遲婚姻,并沒有像以前的人那樣年紀較輕就選擇進入婚姻,如果是這樣,那么剩男剩女問題的關鍵就是這些未婚的年輕人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另一半,或是不急于尋找另一半,晚結婚未必不結婚。還有一種可能則是當前未婚的年輕人對婚姻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改變,他們的選擇是不結婚、不進入婚姻。
婚姻問題研究中比較有影響的一篇文獻是Goldstein and Kenney(2001),在這篇文章中兩位作者發(fā)現(xiàn)美國新娘年齡從1970年的20.8歲推遲到1998年的25歲,但他們利用預測模型發(fā)現(xiàn)美國女性的結婚率仍達到90%左右,也就是說人們雖然結婚晚了,但絕大多數(shù)人仍然不會拒絕婚姻。同時他們還發(fā)現(xiàn),美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其結婚的可能性越高,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更傾向于不結婚,繼而進一步探討教育對婚姻的潛在影響。
推遲婚姻這種社會現(xiàn)象在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出現(xiàn)過,即初婚年齡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國內相關研究更強調某些政策對婚姻市場的沖擊,如吳要武和劉倩(2014)發(fā)現(xiàn)高校擴招對中國婚姻市場的不利影響是顯著的,高校擴招不僅導致入學人數(shù)迅速增加同時也導致推遲進入婚姻市場,再如于嘉和謝宇(2013)發(fā)現(xiàn)住房制度改革對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初婚產(chǎn)生了影響,房價上升通過教育這一中介機構對初婚產(chǎn)生作用。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初婚年齡的變化趨勢并不能直接反映結婚率的變化情況,正如Goldstein and Kenney(2001)所指出的,當前未婚的年輕人可能只是晚婚而不是不結婚,結婚率和初婚年齡的變化趨勢并不匹配。
本文關注結婚率的變化情況,同時試圖回答晚結婚會不會導致不結婚這一問題。實證研究中,由于不知道現(xiàn)在未婚的年輕人將會在未來哪一個時點進入婚姻,因此需要進行預測。人口學家和社會學家設計了很多統(tǒng)計模型對初婚的年齡分布進行研究,最著名的兩個分別是Coale-McNeil模型和Hernes模型,本文采用的是Hernes模型。
全文安排如下,首先是引言,其次是沈陽市的婚姻情況,然后是Hernes模型及預測結果,最后是總結和討論。
二、沈陽市的婚姻情況
數(shù)據(jù)來自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沈陽市人口普查資料。在人口普查的統(tǒng)計方式中,衡量婚姻分為“有配偶”和“有婚姻經(jīng)歷”兩種,本文使用的是“有婚姻經(jīng)歷”,即是否進入過婚姻,本文未婚的含義即指沒有婚姻經(jīng)歷。本文只關注女性的婚姻情況,考慮如下:首先婚姻是雙方的,考慮一方即可;其次很多研究都指出男性的婚姻行為相對女性要更加復雜,婚姻中男性年齡普遍要比女性大,男性初婚年齡的影響因素要更多。本文選取沈陽市數(shù)據(jù)最主要的考慮是避免地區(qū)間差異的影響,于嘉和謝宇(2013)指出中國的轉型和經(jīng)濟改革不僅使影響初婚的個人因素的效應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也使這些影響因素的效應在不同的地區(qū)有所差別。
表1為不同時點沈陽市女性分年齡組的婚姻情況。不管在哪一個時點,15-19歲年齡組的女性一般都沒有進入婚姻,這歸因于中國婚姻法定年齡。20-24歲年齡組則不同,1990年沈陽市這一年齡組女性未婚的比例為49.4%,2000年上升到63.64%,到2010年進一步上升到79.91%,表明年輕女性的初婚年齡在推遲,這與人們的直觀感覺也是一致的。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2010年30-34歲年齡組女性中有11.36%的比例未婚,而2000年同年齡組女性的未婚比例不足3%。三個時點40歲以上年齡組女性的未婚比例都不高,2010年沈陽市40-44歲女性的未婚比例相比2000年和1990年略有增加,也僅有1.81%,表明當觀察婚姻的期限足夠長時,基本上所有的女性都曾有過婚姻經(jīng)歷。還有一點就是與城鎮(zhèn)相比,農村女性的未婚比例要低。
圖1為不同時點沈陽市女性分年齡組和受教育程度的婚姻情況,篇幅所限僅給出20-39歲年齡組和初中以上學歷的婚姻情況,其中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的受教育程度還包括中專,但2010年沒有,因此我們將1990年和2000年的高中和中專合并,同時1990年受教育程度沒有研究生一項。首先,同年齡組女性中,學歷越高未婚比例越高。吳要武和劉倩(2014)指出,接受高等教育會推遲進入婚姻市場的時間,提高搜尋失敗的概率,并且隨著女性在高等教育群體中開始占主導地位,在傳統(tǒng)的婚姻模式下,匹配困難和失敗的風險進一步增大。其次,這種差距在高年齡組中變得很小。最后,是比例和存量的問題。同年齡組中,高學歷女性未婚比例相對高,但她們占同年齡組人口的比重并不大,因此整體來看高學歷未婚女性占同年齡組未婚女性的比重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說未婚女性中絕大多數(shù)并不具有高學歷,相反由于媒體的關注和人們對高等教育的敏感可能使得社會過分強調高學歷女性的未婚問題。
三、Hernes模型及結果
Hernes(1972)基于擴散(Diffusion)的概念將一隊列(cohort)人口進入初婚的過程數(shù)理化,這種擴散過程類似于創(chuàng)新在企業(yè)間的散布或是疾病在人群中的傳播。他認為有兩種相互對抗的力量會影響人口進入初婚的比例。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同隊列人口中已婚者比例的越來越大將增加對婚姻的社會壓力,推動結婚率的上升;但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流逝,未婚的同齡人也越來越少,對個體而言找到合適結婚對象的可能性也在下降。
標準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中,任何一個時點從一種狀態(tài)轉換到另一種狀態(tài)的變化率Pt,取決于當前已經(jīng)發(fā)生轉換的部分Pt和仍然保持初始狀態(tài)的部分1-Pt,就好比疾病的傳播速度既取決于當前感染人數(shù)還取決于當前未感染人數(shù)。Hernes(1972)還假設人是同質的,對個體而言,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結婚能力(marriagability)會下降。這一設定可以被理解為最有可能結婚的人已經(jīng)被選擇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未婚的人更傾向于保持單身,用Abt的冪函數(shù)形式表示,其中b<1刻畫了結婚能力隨時間變化的下降。
因此,Hernes模型如下:
Pt,=Abt[Pt(1-Pt)]
Li and Wu(2008)進一步將模型一般化為Pt,=f?穴t?雪[pt?穴1-pt?雪],并且定義g?穴t?雪=logf?穴t?雪。在Hernes模型中f?穴t?雪被設定為冪函數(shù)形式Abt,因此g?穴t?雪=logA+tlogb即為線性函數(shù),繼而可采用最小二乘法來進行估計和預測,Li and Wu(2008)基于Hernes(1972)的數(shù)據(jù)和200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也驗證了Hernes模型函數(shù)設定的合理性。早期實證研究中并沒有較好的統(tǒng)計方法擬合Hernes模型,Wang(2001)設計了Hernes模型的Stata應用程序,Niu(2005)應用Hernes模型對2000年中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
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資料中提供了分年齡進入初婚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這使我們能夠應用Hernes模型。國外研究中由于數(shù)據(jù)年限較長,因此觀察婚姻的截止年齡多是50歲,甚至更大,但中國人口普查資料是截至40歲。借鑒Li and Wu(2008)處理方法,我們觀察了由沈陽市數(shù)據(jù)計算得到的g?穴t?雪的線性情況,發(fā)現(xiàn)18歲以下年齡組的觀察值會明顯降低線性擬合程度。考慮到婚姻法中女性法定結婚年齡為20歲,并且18歲以下年齡組的觀察值不到整體樣本2%,我們將其刪去,因此本文觀察婚姻的期限為18-39歲(人口普查出生為0歲)。
圖2為沈陽市不同年齡組女性分年齡進入初婚的累積分布。由于本文將觀察婚姻的期限截至39歲,因此35-54歲女性具有完整的觀察期限。嚴謹?shù)卣f35-39年齡組也不完整,截至39歲時35-38歲是沒有婚姻數(shù)據(jù)的,由于影響較小本文將其忽略。但這一問題對30-34年齡組來說卻不能忽略,圖2中30-34年齡組的實際值是截至30歲。這四個年齡組中最終97%以上的女性都進入過婚姻。正如許多人口學者所指出的,東亞地區(qū)對于婚姻是非常傳統(tǒng)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最終都會選擇婚姻,未進入婚姻的始終是少數(shù)。
圖2中,40-44歲、45-49歲和50-54歲三個年齡組女性進入初婚的累積曲線從20歲開始快速上升,27或28歲時90%左右的女性都已經(jīng)進入婚姻。而35-39歲年齡組進入初婚的累積曲線要平滑一些,表明晚婚的趨勢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這也與當時的國家婚姻政策相一致,與計劃生育政策相伴隨的恰恰是國家對晚婚晚育的提倡,這一年齡組90%左右的女性都進入婚姻對應的年齡要稍遲一點,在30歲前后。
對于30-34歲女性年齡組,由于觀察期限并不完整,本文模型預測截至39歲這一年齡組的結婚率為95.14%,與前幾個年齡組相比略微降低,明顯的區(qū)別是累積曲線要更加平滑,從22歲或23歲才開始快速上升,90%左右的女性都進入婚姻對應的年齡要更晚,在32歲前后。
綜上所述,首先本文認為Hernes模型能夠用來擬合人口的初婚分布,其次重要的是,沈陽市30-54歲各個年齡組女性的結婚率都在95%以上,表明人們對婚姻的態(tài)度是比較穩(wěn)定的,沒有選擇婚姻的始終是少數(shù),盡管初婚年齡在推遲,但結婚率仍然是相當高的。2010年30-54歲對應的出生年份為1956-1980年,1956年出生的女性20歲前后進入適婚年齡恰逢1978年開始的中國經(jīng)濟改革開放,也可以說在改革開放的最初三十年間至少基于沈陽市婚姻數(shù)據(jù)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結婚率的較大下降。
由于需要觀察的期限較長,因此對更低年齡組的人口初婚分布很難做出嚴謹預測,就模型而言則是實際觀察值較少,見圖2中25-29歲和30-34歲對比。2010年25-29歲對應的出生年份為1981-1985年,中國在1999年開始大學擴招,這一年齡組高中畢業(yè)時恰逢這一時期,受教育年限增加勢必會對婚姻市場產(chǎn)生沖擊,更多的人由于學業(yè)沒有進入婚姻市場。圖2中25-29歲年齡組女性在18-25歲進入婚姻的比例要明顯低于30-34歲年齡組,本文模型預測2010年沈陽市25-29歲年齡組女性截至39歲的結婚率為89.8%,與30-34歲年齡組相比下降5個百分點。
需要補充的是,本文猜測圖2中25-29歲年齡組的預測結果可能偏低,原因在于中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2010年沈陽市人口普查25歲年齡女性共抽樣4570人,在24歲結婚的比例為8.27%,在25歲結婚的比例為3.61%,二者相差較大。再觀察26歲年齡女性,抽樣4453人,在24歲結婚的比例為9.07%,在25歲結婚的比例為9.43%,二者相差并不大。本文猜測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人口普查是跨年度的,普查截止時數(shù)據(jù)可能不是一個完整年度統(tǒng)計。這一問題的影響卻是差異很大的,如果是30歲或者更大年齡,由于新進入初婚的比例低從而影響較小,但如果是25歲,那么普查數(shù)據(jù)與真實情況的偏差就會很大,繼而造成本文的預測結果可能偏低。
四、總結和討論
基于沈陽市人口普查資料,本文采用Hernes模型對不同年齡組的結婚率進行了模擬和預測,發(fā)現(xiàn)盡管初婚年齡在推遲,但預測結果表明結婚率仍然是相當高的。
目前探討婚姻問題的文獻中在解釋人們?yōu)槭裁催x擇婚姻以及初婚年齡的影響因素時主要有兩種視角,分別來自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社會學視角中,婚姻被視為一種社會制度,人們進入婚姻視為對社會規(guī)范的一種反應。正是對社會制度和社會價值的強調,社會學視角認為即使婚姻或家庭的經(jīng)濟角色發(fā)生較大變化,但不會改變人們對婚姻的態(tài)度。而經(jīng)濟學視角中,婚姻被看成是個體理性選擇的結果,個體在婚姻和獨身之間進行抉擇,取決于成本收益比較。類似于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yōu)勢,經(jīng)濟學視角認為婚姻或者家庭中兩性分工的存在能夠創(chuàng)作“合作價值”,這才是人們選擇結婚或者離婚背后的原因,如Becker(1981)認為隨著女性收入增加、勞動參與率的提高以及生育率下降使得兩性分工不再具有優(yōu)勢,女性選擇婚姻的收益在下降。
實證研究中,這兩個視角爭論的焦點首先是結婚率的歷史變化情況,其次是教育對女性是否選擇進入婚姻的影響,或者說受教育年限增加勢必使女性要推遲結婚,那么晚結婚會不會導致不結婚。如果較長時期內的結婚率比較穩(wěn)定,不同教育水平人群的結婚率差異并不大,表明社會學視角在起作用,女性受教育程度增加會導致晚結婚但不會不結婚(Oppenheimer et al,1995;Goldstein and Kenney,2001)。相反,如果較長時期內的結婚率在下降,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人群的結婚率相對要低,表明經(jīng)濟學視角在起作用,女性受教育程度增加不僅會推遲婚姻同時還會導致不結婚(Bloom and Bennett,1990;Chang and Li,2011)。
本文更贊同社會學視角,它更符合中國人對婚姻的觀念和態(tài)度。經(jīng)濟學視角基于兩性分工在解釋婚姻時過于理性,婚姻中個體的收益衡量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婚姻最重要的一點是相互陪伴和扶持,這些收益在現(xiàn)實中根本無法計算。當觀察的期限較長時,至少本文基于沈陽市婚姻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在改革開放的最初三十年間結婚率是比較穩(wěn)定的,即使對80后一代會有高等教育擴招的影響,但本文模型預測結婚率的下降也會比較小,這表明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會給婚姻一個機會。筆者作為一個80后,直觀感受是20多歲時身邊很多人還都沒有結婚,但30歲一過突然發(fā)現(xiàn)身邊沒結婚的已經(jīng)是寥寥無幾。我們承認,剩男剩女確實存在,但理解這一現(xiàn)象的前提是人們現(xiàn)在普遍推遲婚姻,而晚結婚并不代表不結婚,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觀念的改變和女性更加獨立自主,她可能并不急于進入婚姻。
誠然,本文的分析并不嚴謹。在數(shù)據(jù)層面,可以通過心理問卷調查來更直接地獲取未進入婚姻群體對婚姻的態(tài)度,尤其是90后一代,他們的生活條件更加優(yōu)越,觀念也更加新潮,他們對婚姻的態(tài)度更需要仔細探究。在實證方法層面,國外研究中也在不斷改進,如Myrskylα and Goldstein(2013)采用隨機擴散模型進行預測。本文相信晚結婚會不會導致不結婚這一問題仍需要更加細致和謹慎的研究。
參考文獻:
[1]Becker Gary S.1981.A Treatise on the Family.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Bloom David E.and Neil G.Bennett.1990.Modeling American marriage patter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3]Chang and Li.2011.Trends in Educational Differentials in Marriage Formation among Taiwanese Women.RAND working paper.
[4]Goldstein Joshua R.and Catherine T.Kenney.2001.Marriage Delayed or Marriage Forgone?芽New Cohort Forecasts of First Marriage for U.S.Wome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Hernes Gudmund.1972.The Process of Entry into First Marria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Li Nan and Zheng Wu.2008.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First Marriage A Latent Function Approach.working paper
[7]Myrskyl Mikko and Joshua R.Goldstein.2013.Probabilistic Forecasting Using Stochastic Diffusion Models with Applications to Cohort Processes of Marriage and Fertility.Demography.
[8]Niu Jianlin.2005.Underlying Diversity of the First Marriage Process in China--an Application of Hernes'Model.working paper
[9]Oppenheimer Valerie K. Hans Peter Blossfeld and Achim Wackerow.1995.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The New Role of Women Family Form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edited by H.P.Blossfeld.Boulder ?CO Westview.
[10]Wang D.2001.Modeling the Process of Entry into the First Marriage Using Hernes Model.Stata Technical Bulletin.
[11]吳要武,劉倩.高校擴招對婚姻市場的影響:剩女·剩男·[J].經(jīng)濟學(季刊).2015.
[12]於嘉,謝宇.社會變遷與初婚影響因素的變化[J].社會學研究,2013.
責任編輯? 張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