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明賢
成語的蹇家別趣
文/戴明賢
人物名片
蹇人毅,1943年生,貴州遵義市人。幼年啟蒙于父親蹇先艾(著名鄉(xiāng)土作家),后師從著名畫家方小石,以異域風情、民族習俗、歷史典故、軼事趣聞為創(chuàng)作題材,油畫、鋼筆畫、水墨畫皆能,代表作以中國古典文人人物畫系列、貴州農(nóng)村石壘村莊系列著名。曾獲曾憲梓教育基金獎。
出版《鄉(xiāng)土飄詩魂·蹇先艾傳》、《漫游美術大觀》、《識字樂圓》1、2、4冊插圖、《拼音樂園》全冊插圖、《鋼筆畫技法》、《蹇人毅畫集》等。
人毅老弟贈我《成語別趣》畫集光碟一只,收國畫小品二百余幅。放入電腦瀏覽一通,果然別具匠心、妙趣橫生,令我有目不暇接、大快朵頤之感。
成語是一個民族的智慧和語言的精煉體現(xiàn)。人毅在《我畫〈成語別趣〉》一文中概括得很好:“成語是中華民族語言中的精華,是人們在生活、工作、娛樂中日積月累,逐漸提出來,形成的語言精粹,言簡意明,包含了很多哲理、典故。有些是歷史故事的濃縮,有些是傳說的概括,更多的是人們在相互的語言交流中的自然簡化?!蔽闹谢貞?他畫成語起因于與朋友的一次“成語接龍”游戲和不久后以“順手牽羊”作畫參加展覽。后來越畫興致越濃,全力以赴,已畫成四百余幅。
以成語作畫的畫家和畫作多不勝數(shù)。人毅如何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呢?文中說,他不滿于眾多成語畫的囿于圖解性,“過于實在,缺乏趣味,仿佛詞典的變種”。他為自己確立的路子是回到生活之源:“我想成語既然來源于生活,還是應該回到生活中去尋找?!毖怂悸?日常所見種種,無不與成語聯(lián)想,尋找愜意的結合。幾年中經(jīng)歷了一個由淺入深,從直到曲,從義到意的過程,才形成現(xiàn)在的面貌。
首先是用動物形象來表現(xiàn)反映人類社會思想的成語,突破了按原義就人說人的老套路,增強了新鮮感和觀賞性;其次是取徑寫意國畫,氣韻生動,較線畫漫畫耐玩味。其中我喜歡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幾類:構思巧妙的,形態(tài)生動的,幽默風趣的,抒情詩意的。構思巧妙者,如《守株待兔》,一般多畫一人傻坐樹下,后面兔子逍遙;人毅進而畫此人反被二兔捆綁,其傻勁加倍凸出。比喻窘困處境的“焦頭爛額”,很難用形象表現(xiàn),人毅畫為群蜂蜇熊,形義兼得?!捌宸陮κ帧币搽y以形象體現(xiàn),人毅以人猴對弈,使這句平淡成語橫生突兀的妙趣。以濟公挑撥兩雞相斗表現(xiàn)“火上加油”;以貓窺魚缸表現(xiàn)“心急火燎”,都以巧思傳神;以貓頭鷹睜只眼閉只眼表現(xiàn)“一張一弛”更是神來之筆了?!耙诲N定音”本是肯定義,類似“一言為定”,人毅卻反其意而用之,畫一猴舉錘作勢欲敲古琴,又險又趣。
以神態(tài)生動取勝的作品很多,如《心領神會》中隨笛聲起舞的小羊,《心有靈犀》中凝神對視的小孩和青蛙,《楚楚可愛》中的大猴騎小羊,《對牛彈琴》中昏昏欲睡的水牛,《發(fā)號司令》中排隊曲膝的小羊,形象都非??蓯?。幽默風趣之作,如《一脈相承》中,老中小三只藍面山魈神情儼然地正襟危坐;《似曾相識》的猴子照水愕然;《莫明其妙》的猴不識菌;《各自為政》中兩猴玩手機一猴玩自拍……都很逗笑,令我忍俊不禁。而像畫小童舉荷葉為帆的《一帆風順》、蛙踞蓮蓬的《孤芳自賞》、小鳥蹲大鳥頭頂?shù)摹峨S遇而安》、貓對魚骨的《大失所望》、雞啼鶴舞的《聞雞起舞》、小松鼠箕坐大南瓜的《坐享其成》等作,構思也有趣,但其抒情的畫境別具魅力,可作畫題別致的花鳥畫欣賞。“天網(wǎng)恢恢”和“逍遙法外”兩句成語,人毅都以舊日常見的以簸箕米粒誘捕麻雀來表現(xiàn),前一句畫群雀視誘餌而蠢蠢欲入,后一句畫一雀站箕上昂首遠瞰。另有一句成語“眾星拱月”,人毅畫了兩幅,一畫一群黑羊簇擁著一只白羊,宛如烘云托月,“拱”者簇擁也;一畫一群黑羊驅(qū)攆一只白羊,“拱”者排擠也。這兩件“雙聯(lián)畫”蘊含人生哲理,發(fā)人深省。
人毅的成語畫很成功。成功之道就在這個“別”字上:一是對千百年家喻戶曉的成語,尋求藝術手段的別解別趣;二是以畫巨幅古人的筆墨功力畫小品,舉重若輕,游刃有余。還有,對成語的深入思考和尋求別趣,是以文學為基礎的。我曾聽漫畫家方成說:漫畫主要是文學問題。這見解很深刻。人毅生長在文學家庭,為尊翁蹇先艾先生寫過傳記出版,他成語畫創(chuàng)作的成功是與此分不開的。
但我以為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在。文藝創(chuàng)作好比運動競技,至關緊要的問題是認準自己屬于哪條“跑道”。找準了事半功倍,找錯了勞而無功。百米冠軍跑馬拉松,乒乓冠軍打籃球,天才變庸才,甚至不如庸才。而檢驗“跑道”對錯的標尺是原創(chuàng)性的有無。原創(chuàng)性是一切藝術的標尺。人毅自述曾畫過古代文化名人造像和東南亞風情,后來都放棄了;他的這些畫我都見過,以這支標尺來衡量,不能與這批成語畫相比。那些畫只是“這一類”繪畫洪流中的一滴,而這批成語畫卻已顯示了自家面目和個性,找準了自己的“跑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chuàng)作的整體水準有了絕大的提高,而出類拔萃者卻少了。道理很簡單:水漲船高。高漢叢中難出頭?;鶖?shù)大翻番難。尤其詩詞、書法、國畫最為嚴重,“像模像樣”的東西太多,泛濫成災,新而好的稀若星鳳。要想從中伸出一頭之地,取捷徑玩花活沒用處,得在“原創(chuàng)性”上使力。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