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水產》本刊編輯部 文/圖 [ 微信公眾號:tsfish ]
農業(yè)部公布團頭魴、黃姑魚等14個水產新品種
■ 《當代水產》本刊編輯部 文/圖 [ 微信公眾號:tsfish ]
“2017年4月18日,農業(yè)部公布了14個水產新品種。這些新品種均是經國內知名水產院校和行業(yè)優(yōu)秀企業(yè)多年選育,最終繁育出來的優(yōu)良品種。”
農業(yè)部公布的水產新品種組圖
品種登記號:GS-01-001-2016
親本來源:團頭魴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華中農業(yè)大學、湖北百容水產良種有限公司、湖北省團頭魴(武昌魚)原種場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07年~ 2008年從湖北梁子湖、淤泥湖和江西鄱陽湖收集的680組野生團頭魴親魚為基礎群體,以生長速度和成活率為目標性狀,采用家系選育、群體選育及魚類親子鑒定技術,經連續(xù)4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團頭魴相比,1齡魚生長速度提高24%以上,成活率提高22%以上;2齡魚生長速度提高22%以上,成活率提高20%以上。適宜在全國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1-002-2016
親本來源:黃姑魚養(yǎng)殖群體
育種單位:集美大學、寧德市橫嶼島水產有限公司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08年從福建寧德官井洋、東吾洋和三都澳等3個不同養(yǎng)殖群體中挑選的112尾雌魚和98尾雄魚為基礎群體,以生長速度和成活率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xù)4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黃姑魚相比,18月齡魚生長速度提高20%以上,成活率提高20%以上;24月齡魚生長速度提高24%以上,成活率提高24%以上。適宜在福建、浙江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體中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1-003-2016
親本來源:凡納濱對蝦引進群體、凡納濱對蝦“科海1號”
育種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南廣泰海洋育種有限公司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08年引進的CP(泰國正大卜蜂集團)、KonaBay(美國科納灣海洋資源公司)、OI(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凡納濱對蝦種蝦和凡納濱對蝦“科海1號”(GS-01-006-2010)為基礎群體,以生長速度和成活率為目標性狀,先采用家系選育技術,經連續(xù)7代選育形成快長系、高存活/高繁系、高存活/快長系、高繁系4個品系,再通過4系配套制種技術選育而成。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SIS(美國對蝦改良系統(tǒng)有限公司)蝦苗相比,120日齡蝦生長速度平均提高16% ,成活率平均提高30% 。適宜在全國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及咸淡水水體中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1-004-2016
親本來源:凡納濱對蝦引進群體
育種單位:廣東海興農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10年至2011年從美國夏威夷、佛羅里達、關島以及新加坡等地引進的8批次凡納濱對蝦種蝦為基礎群體,以生長速度和成活率為目標性狀,采用BLUP(最佳線性無偏預測)選育技術,經連續(xù)5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蝦苗及部分進口一代蝦苗相比,100日齡蝦生長速度提高11%以上,成活率提高13%以上。適合在全國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及咸淡水水體中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1-005-2016
親本來源:中華絨螯蟹長江水系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yè)研究中心、江蘇諾亞方舟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武進區(qū)水產技術推廣站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04年和2005年在長江干流江蘇儀征段分別收集挑選的中華絨螯蟹野生親蟹689只和567只為基礎群體,以生長速度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奇數(shù)年和偶數(shù)年分別進行,經連續(xù)5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長江水系野生中華絨螯蟹相比,奇數(shù)年成蟹生長速度平均提高19.9%,偶數(shù)年成蟹生長速度平均提高20.7%。適宜在全國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1-006-2016
親本來源:海灣扇貝養(yǎng)殖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煙臺海益苗業(yè)有限公司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11年從山東煙臺萊州和青島膠南海域海灣扇貝養(yǎng)殖群體中收集挑選的1,000枚個體為基礎群體,以殼色、殼高、抗逆性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和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經連續(xù)4代選育而成。貝殼為黑褐色。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海灣扇貝相比,7月齡貝殼高平均提高31.5%,成活率平均提高13.2%。適宜在山東、河北和遼寧沿海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1-007-2016
親本來源:長牡蠣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煙臺海益苗業(yè)有限公司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10年從山東沿海長牡蠣野生群體中篩選出的左殼色為金黃色的300枚個體為基礎群體,以殼色和殼高為目標性狀,采用家系選育和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xù)4代選育而成。貝殼和外套膜均為金黃色。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長牡蠣相比,15月齡貝殼高平均提高39.7%。適宜在江蘇及以北沿海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1-008-2016
親本來源:葡萄牙牡蠣野生群體和養(yǎng)殖群體
育種單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09年在福建、廣東收集的葡萄牙牡蠣野生群體和養(yǎng)殖群體的人工繁殖后代2萬枚個體為基礎群體,以殼色和體重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xù)4代選育而成。貝殼為金黃色。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葡萄牙牡蠣相比,12月齡貝單體養(yǎng)殖體重提高22% 以上。適宜在福建及以南沿海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1-009-2016
親本來源:菲律賓蛤仔野生群體
培育單位:大連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09年從遼寧大連菲律賓蛤仔野生群體中選擇出的殼面具有斑馬紋的個體和白色且左殼背緣具有一條縱向深色條帶的個體為基礎群體,以殼色和殼長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xù)4代選育而成。殼面有白底斑馬花紋,左殼背緣有一條縱向黑色條帶。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菲律賓蛤仔相比,2齡貝殼長平均提高16.5%。適宜在我國沿海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2-001-2016
親本來源:日本白鯽(♀)×紅鯽(♂)
育種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世紀70年代從日本引入我國并經5代群體選育的日本白鯽雌體為母本,以從湘江采捕并經5代群體選育的紅鯽雄體為父本,雜交獲得的F1代,即合方鯽。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1齡魚生長速度比母本日本白鯽平均提高30.3%,比父本紅鯽平均提高53%。適宜在全國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2-002-2016
親本來源:達氏鰉(♀)×施氏鱘(♂)
育種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杭州千島湖鱘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鱘魚繁育技術工程中心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從黑龍江撫遠江段采捕并分別經2代群體選育后獲得的達氏鰉雌體為母本、施氏鱘雄體為父本,雜交獲得的F1代,即雜交鱘“鱘龍1號”。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1齡魚生長速度比父本施氏鱘平均提高19.1%;4齡魚生長速度比父本施氏鱘平均提高90.3%;7齡魚性腺指數(shù)比母本達氏鰉高3.93,比父本施氏鱘高2.44。適宜在全國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2-003-2016
親本來源:翹嘴鱖(♀)×斑鱖(♂)
育種單位:中山大學、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百容水產良種有限公司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從洞庭湖采捕并經4代群體選育的翹嘴鱖雌體為母本,以從珠江采捕并經2代群體選育的斑鱖雄體為父本,雜交獲得的F1代,即長珠雜交鱖。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7月齡魚成活率比母本翹嘴鱖平均提高20%,平均體重是父本斑鱖的3.2倍。適宜在我國珠江及長江流域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2-004-2016
親本來源:棕點石斑魚(♀)×鞍帶石斑魚(♂)
育種單位:廣東省海洋漁業(yè)試驗中心、中山大學、海南大學、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分別經2代群體選育的棕點石斑魚雌體為母本、鞍帶石斑魚雄體為父本,雜交獲得的F1代,即虎龍雜交斑。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14月齡魚平均體重是母本棕點石斑魚的2.1倍;與父本鞍帶石斑魚相比,育苗難度降低。適宜在全國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和咸淡水水體中養(yǎng)殖。
品種登記號:GS-02-005-2016
親本來源:中國的牙鲆抗鰻弧菌病群體與日本的牙鲆群體雜交后代(♀)×中國的牙鲆抗鰻弧菌病群體與韓國的牙鲆群體雜交后代(♂)
育種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海陽市黃海水產有限公司
品種簡介:該品種是以2003年選育的中國的牙鲆抗鰻弧菌病群體與日本的牙鲆群體雜交后經3代選育獲得的生長快品系雌體為母本,以中國的牙鲆抗鰻弧菌病群體與韓國的牙鲆群體雜交后經2代選育獲得的抗遲緩愛德華氏菌病品系雄體為父本,雜交獲得的F1代,即牙鲆“鲆優(yōu)2號”。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牙鲆相比,18月齡魚生長速度平均提高20%,成活率平均提高20%。適宜在我國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體中養(yǎng)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