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春
(壽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安徽淮南 232200)
壽縣小麥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
胡繼春
(壽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安徽淮南 232200)
文章介紹了安徽省壽縣小麥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原因及癥狀,如小麥紋枯病、小麥銹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赤霉病和小麥蚜蟲等,并從農業(yè)措施和化學措施等方面闡述了病蟲害的防治技術,以供廣大農技人員參考。
小麥 病蟲害 發(fā)生 防治技術 壽縣
小麥是皖西北地區(qū)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壽縣位于淮南市境內,在農業(yè)生產上,壽縣主要以水稻、小麥、油菜和棉花種植為主。壽縣也是安徽省小麥重要產區(qū)之一,主要以冬小麥為主,總產量和播種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0%[1]。
1.1 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播種密度過大、播種過早,前期生長旺盛,便會導致小麥紋枯病發(fā)病程度重、發(fā)病面積大等現象。小麥紋枯病是壽縣常發(fā)病害,小麥感染病菌后逐漸出現根芽腐爛、植株枯死等癥狀[2]。小麥感染紋枯病病菌可分為3個時期:(1)幼芽期感染病菌。其芽鞘開始變成褐色,嚴重時幼芽枯死、植株枯萎;(2)秋后成苗感染。葉鞘中部成灰色,葉片邊緣呈褐色病狀,其逐漸成為暗綠色水漬狀。一段時間后,植株因失水而導致枯黃,嚴重時造成植株死亡;(3)小麥拔節(jié)后感染。其底部葉鞘出現橢圓形水漬狀病斑,一段時間后變?yōu)橹胁砍驶疑?,邊緣為褐色的云紋狀病斑。
1.2 小麥銹病
小麥銹病可分為稈銹病、葉銹病和條銹病。首先,一旦發(fā)生銹病,小麥的葉鞘和葉子以及穗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危害[3]。其次,小麥的莖稈、結穗部位和葉鞘是小麥銹病的主要危害部位,條銹病發(fā)病初期在患病部位出現綠色斑點,進而形成黃色的粉孢,該粉孢常呈橢圓形,并逐漸生長成為冬孢子堆,因表現癥狀常為黃色銹斑,因此被稱為條銹病。小麥銹病分為3種,最為常見的是葉銹病,其次是條銹病,稈銹病發(fā)生概率相對較小。
1.3 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在小麥整個生長周期都可以發(fā)生,這種病害的發(fā)生與白粉病分生孢子有一定關系。其癥狀為:發(fā)病初期形成一種淡黃色的斑點,之后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白色粉狀霉斑,病情后期呈現灰白色,在患病部位生出很多小顆粒,這種病害大多發(fā)生在密度較大的小麥產區(qū)。
1.4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又叫紅麥頭、爛麥頭、麥穗枯。這種病害多發(fā)生在潮濕或半潮濕地區(qū),主要引起稈腐、莖基腐、苗枯和穗腐,危害最嚴重的是穗腐。近年來在安徽小麥產區(qū)有偏重發(fā)生趨勢,苗腐大多由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輕者病苗黃瘦,重者死亡;穗腐發(fā)生于小麥揚花時,先在穎片和小穗上產生水浸狀褪色斑,后擴大至整個小穗,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紅色膠體霉層。小穗發(fā)病后可擴展至穗軸,形成枯白穗。
1.5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又稱油蟲,主要為害部位為葉片、莖部和結穗部。蚜蟲危害影響了小麥的光合作用,使小麥對營養(yǎng)的吸收受到阻礙。其主要發(fā)生原因是小麥種子中附著了蚜蟲的卵,進而蚜蟲的幼卵與小麥共同生長,在溫濕度適宜的條件下大量繁殖。其侵害癥狀初為黃色小斑,后成為條斑或枯死的紋路,直至小麥枯死。
此外,小麥地下害蟲和吸漿蟲是偶發(fā)蟲害,近幾年在壽縣局部地區(qū)發(fā)生較重,需要注意的是小麥吸漿蟲應在成蟲盛期進行防治。
2.1 農業(yè)防治措施
(1)選擇抗(耐)病品種。在赤霉病常發(fā)區(qū)可選用泛麥5號、皖麥43、揚麥4、揚麥23、揚麥13、揚麥5號等品種;在白粉病常發(fā)區(qū)可選用泛麥5號、新麥18、新麥21、豫麥70等品種;在紋枯病重發(fā)區(qū)宜選用豫麥70、新麥18、邯6172等品種。
(2)適期播種。為降低地下害蟲、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等重發(fā)地區(qū)冬前危害和侵染,半冬性小麥品種在10月中旬播種,春性小麥品種在10月下旬播種。
2.2 化學防治措施
(1)藥劑拌種。對于小麥白粉病、紋枯病常發(fā)區(qū),可用殺菌劑進行拌種,如用三唑酮20 g或戊唑醇濕拌劑2 g拌小麥種子50 kg[4];對于地下害蟲重發(fā)地區(qū)可以吡蟲啉20 g或辛硫磷25 g拌種小麥50 kg,也可以任選以上殺蟲劑或殺菌劑各一混配使用。
(2)小麥白粉病、銹病防治。對于白粉病于小麥倒三葉展開時,對病葉率達15%的田塊;對于稈銹病、條銹病病葉率達0.5%、葉銹病病葉率達10%時,即可開展防治。銹病和白粉病藥劑防治:烯唑醇120 g/hm2噴霧防治,每7 d噴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3)小麥赤霉病防治。防治時期為抽穗至揚花初期,隔5~7 d施2次藥,每667 m2用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20~25 ml或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200 ml。
同時,防治赤霉病的時間也是防治銹病、白粉病、蚜蟲和吸漿蟲的時間,可用殺蟲劑、殺菌劑、磷酸二氫鉀和微肥混合噴施,實現一噴多防。
(4)小麥蚜蟲防治。當田間麥蚜發(fā)生量達到穗期800頭/百穗、苗期500頭/百株以上時開展防治,可用毒死蜱480 g/hm2、吡蚜酮90 g/hm2、吡蟲啉60 g/ hm2噴霧防治,兼治麥田灰飛虱。注意保護好蚜繭蜂、七星瓢蟲和龜紋瓢蟲等優(yōu)勢天敵。
[1] 丁瑞芳,寇路君.小麥高產栽培理論及其在淮北麥區(qū)的高產栽培技術.現代農業(yè)科技,2008,(3):158~159
[2] 劉影,孫磊,孫少利,等.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民致富之友,2015,(2):65~66
[3] 張俊娟.淺談小麥病蟲害的發(fā)生與防治.農民致富之友,2016,(8):48
[4] 常興云,王應禮.太和縣小麥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1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