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貓
蕭寒:只有專注才能登上理想的天梯
◎小小貓
名片夾
蕭寒,大學教授,《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jīng)上映便好評如潮,眾人稱在這部片子里找到了一種難得的寧靜。而早在影院上線之前,三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就已在網(wǎng)上爆紅。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創(chuàng)作者蕭寒的履歷十分豐富,5歲開始學畫,七八歲時就知道將來要考美術院校,他在中國美院讀了10年書,畢業(yè)后在大學教了10年書,還在電臺電視臺做了10年主持人。2010年,好像多年的積累突然到了某一刻需要噴發(fā),他去麗江拍了一部小型紀錄片《麗江·拉夫斯基》,記錄了7個生活在麗江的年輕人、7種人生、7段故事,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在此碰撞……紀錄片雖沒進影院,但在網(wǎng)上獲得600萬的點擊量,初具影響力。
為什么拍紀錄片?蕭寒說:“從學畫、主持,到戲劇,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和我所在的世界溝通的方式。用各種形式,和這個世界發(fā)生著微妙的關系。突然有一天,我覺得紀錄片是一個特別棒的載體……”這個看似隨意的選擇,其實源自蕭寒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藝術情懷。就像他在浙工大上課時,每年第一堂課都會和學生們說的那句話一樣:年輕不是一種數(shù)量,而是一種品質(zhì),如果你一旦擁有,就永不會失去。
順著紀錄片的藤蔓瘋長,某個偶然,清華大學教授雷建軍告訴他,在全世界最高的一個寺廟里,有一個僧人在守護著珠峰,他不贊成攀登珠峰,認為那是對圣山的一種打擾—然而他的兒子卻一心想成為高山向?qū)?,幫助更多人完成他們的登頂夢想。生命、選擇、信仰、現(xiàn)實、理想、糾結、時空、命運,所有的一切在瞬間迸發(fā)。這些觸動了蕭寒,于是他決定拍攝《喜馬拉雅天梯》。
第一個把三腳架帶上珠峰峰頂、中國第一部超高清4K畫質(zhì)、全球第一個完整記錄珠峰北坡登頂過程……這部紀錄片還沒開拍就獲得了中國首屆國際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傳播潛力”大獎,然后入圍法國陽光紀錄片大會亞洲展,BBC、NHK也都決定購買版權……
聽上去很厲害對吧?然而你只看到了表面的光鮮。拍這部紀錄片需要錢。遇到蕭寒時,這個選題已被雷建軍擱置了兩年。一開始,蕭寒預算200萬,然而在做了調(diào)查后,他感覺到200萬不一定夠。正式開拍后,錢果然很快就花完了,于是,他把房子賣了……這其實還只是困難中的一小部分。為了在海拔6800米以上完成普通人無法完成的攝影,團隊還花三個月時間把兩名藏族向?qū)囵B(yǎng)成了攝影師;而就在他們在珠峰北麓拍攝的同時,南麓發(fā)生了珠峰登山史上最嚴重的山難……好在投入1300萬、花費整整4年時間后,《喜馬拉雅天梯》終于完成,不僅進入了國內(nèi)院線,還登上了中國紀錄片票房的“天梯”。
巧的是,在宣傳《喜馬拉雅天梯》期間,雷建軍再次為蕭寒帶來了一個讓他心動的故事,即記錄故宮里修復文物的過程。拍攝時,故宮里的師父傾盡所有教學生、學生任勞任怨幫師父的那種溫情打動了同樣身為人師的蕭寒。
除了傳承,蕭寒在片中更深刻地表達與探討了匠人精神。故宮里匠人的時間感與宮外的人是不同的,干這行最重要的就是坐得住。其實對于紀錄片也是一樣。蕭寒說,《我在故宮修文物》也是“磨性子”的成果。開拍前,他們用了5年時間去做調(diào)查,光是調(diào)查資料就寫了10萬字。
但畢竟是小眾藝術,要進入大眾視野并不容易?!段以诠蕦m修文物》在央視首播時并未引起轟動,出乎蕭寒意料的是,它竟然在網(wǎng)絡上爆紅,而熱捧人員大多為“90后”“00后”。蕭寒不禁感慨:“只有真正好的東西才能打動每個年齡層的人,因為人性殊途同歸?!?/p>
兩部紀錄片的成功讓蕭寒意識到,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大眾渴望看到那些閃光的角落和游走于主流之外的人的經(jīng)歷。他說:“社會越浮躁,人們就越渴望真實的、經(jīng)典的、厚重的東西。”我們的人生也是,只有耐得住性子,專注做好一件事,把“匠人”精神發(fā)揮到極致,內(nèi)心才會獲得極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