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宋朝那些奇葩的健身方式
◎李開周
唐朝雄奇,宋朝文弱,說到大唐詩人,我們會想起“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劍俠;而一說到兩宋文士,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形象。事實上,宋朝文人并不全是文弱書生,有些人是相當熱衷于鍛煉身體的,講體力,論功夫,甚至未必遜色于武將。
陸游是宋朝最高產的詩人,一生當中至少寫了兩萬首詩。陸游之所以能寫那么多詩,首先是因為他有才華,其次因為他活得久。陸游活了多大歲數呢?史書上寫的是86,那是虛歲,他的實際壽命是85。85歲擱到今天不足為奇,擱到古代就相當驚人了。在整個宋朝,活過80歲的詩人只有兩位,一個是楊萬里,另一個就是陸游。楊萬里活了83歲,陸游活到85歲,所以陸游絕對是宋朝最長壽的詩人。
陸游是書生,本來手無縛雞之力,中年以后去軍營里當參謀,就開始鍛煉身體、學習武藝了。到了晚年,陸游騎不上馬,拿不動槍,仍然堅持健身,不過這時候他的健身方式換成了長嘯。
何謂長嘯?說穿了,長嘯就是吹口哨,但吹口哨并不等于長嘯。長嘯是很高雅、嚴肅的行為,也是很有技巧的養(yǎng)生方法。古人長嘯,不用手指只用嘴,吹得很響,很亮,很長,很有韻律。具體要領有三項:第一,把身體完全打開;第二,深呼吸,聚氣;第三,吹出節(jié)奏感,最好按照某個詞牌的調子去吹,一口氣吹半闋,兩口氣吹完整個詞牌。只有達到這三個要領,才能叫長嘯。很明顯,長嘯有助于增強肺活量,放松身心,保持好心情。
蘇東坡說過,善于養(yǎng)身者,既要能靜,又要能動,既能安于清閑,又能承受勞累,唯有讓身體經常運動,才能適應寒暑的變化,才能身強力壯,而不會輕易倒下。
在寫給朋友程正輔的信中,蘇東坡談到自己的運動習慣:每天早上起來,一定要跑5公里左右,氣喘得受不了的時候就慢下來,緩過來以后再繼續(xù)加速,跑得頭上出汗,腳心發(fā)熱,血脈流通,四肢舒暢,如此這般長期堅持,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
蘇東坡在長跑時是很重視“氣”的。這個氣不僅是氣息的氣,也是氣功的氣。作為一個沒有經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傳統(tǒng)文人,蘇東坡對氣功很迷信,早上長跑,晚上打坐。怎么打坐呢?雙腿大盤,五心向天,眼觀鼻,鼻觀心,閉目內視,想象一股氣從丹田部位向上竄,竄到頭頂再折回來。坐久了,腿會發(fā)麻,站起來活動活動,按摩按摩四肢,接著打坐。在寫給朋友張安道的信中,蘇東坡信心十足地說:練了一二十天氣功,精神面貌已經跟過去大不一樣了,感覺肚臍眼兒發(fā)熱,腰不酸了,背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一口氣上5樓,不費勁兒,這樣一直練下去,離成仙就不遠了。
在傳統(tǒng)戲曲中,北宋武將有兩大世家,一曰“楊家將”,一曰“呼家將”。入宋以后第一代呼家將名叫呼延贊,手中降魔杵,腰間破陣刀,頭上折上巾,每樣都有幾十斤重,加起來將近二百斤,常人壓都壓垮了,而呼延贊上馬旋轉如飛,可見力氣之大?!端问贰肪?79《呼延贊傳》寫道:十冬臘月,大雪紛飛,呼延贊讓兒孫們露天站著,用冷水往他們身上潑,目的是希望他們長大以后身體強健。
查《舊唐書》,唐朝前期盛行“潑寒胡戲”,是由西域胡人傳到中原的一種娛樂活動,每年11月定期舉行,一幫壯漢甩掉衣服,上身光膀子,下身皮兜子,在長安街頭排著隊邊跳邊唱,兩旁觀眾拎起水桶往這些人身上潑冷水,名曰“潑寒”,又名“乞寒”。進入宋朝,潑寒胡戲差不多已經絕跡了,而呼延贊將軍作為胡人后裔,重新將潑寒胡戲發(fā)揚光大,去掉唱歌跳舞的噱頭,保留冷水潑頭的環(huán)節(jié),用于為兒孫健身,也算無可厚非。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輕易模仿哦——冷水澆頭,是很容易感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