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連芳
“事實勝于雄辯”,例證法是議論文寫作最常用、最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當(dāng)考生用自己熟知的各種事例作為例證輪番上陣時,但因考生的生活認(rèn)知、閱讀視野的相近,導(dǎo)致作文內(nèi)容千人一面,令閱卷老師看多了不免會覺得單調(diào)乏味。那么,如何才能把“雞肋”變成“雞翅”,將事例寫得精練味美、情趣盎然呢?常見技法如下:
一、換人稱 將常用的“他”換成“你”,拉近讀者與事例主人公的距離,使讀者之心與“你”之心在頃刻間貼近??羁钌钋?,似長江之水滾滾滔滔,似淙淙溪流纏纏綿綿,使情感變得濃釅,使觀點(diǎn)更為鮮明,使論述更加充分。例如: 黛玉,身處大觀園不是你的追求。玉腕輕揮,宮花落地,那是你對趨炎附勢小人最好的回答;兩方舊帕,幾多情思,那是你與寶玉在為愛情抗?fàn)?。一次次,你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愛情的希望,你筑了一道心墻,維護(hù)那只屬于你的太虛幻境。一道心墻,將你與世俗隔成兩個世界,你的一顰一笑無人能及,斑斑湘妃竹,在雨中緩緩訴說著你生命的剎那芳華。 事例主人公對讀者來說是“第三者”,這里,作者把黛玉變成了“你”,拉近了黛玉與讀者的距離,語言流暢自然,簡潔雋永,感染力、說服力自然大大增強(qiáng)。
二、改句式
長句內(nèi)涵豐厚,表達(dá)嚴(yán)密,短句簡潔有力,節(jié)奏明快,駢句工穩(wěn)整齊,頗顯氣勢,散句自由活潑,靈動自然,設(shè)問句發(fā)人深思,反問句語氣強(qiáng)烈,對偶句鏗鏘凝練,排比句氣勢磅礴。例證時,若使句式靈活搭配,作文定會搖曳多姿,錯落有致,說理則更顯機(jī)巧和周密。例如:
沒有孟姜女憤慨的力量,哪有八百里長城轟然倒地的悲壯?沒有李清照內(nèi)心憂傷所積聚的力量,哪有“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寸斷肝腸?沒有屈原那縱身跳入汨羅江的愛國力量,哪有“路曼曼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絕唱?沒有文天祥正義力量閃爍的光芒,哪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氣回蕩?
排比、反問巧妙結(jié)合,整飭一致,紆徐委婉,于整齊中求變化,于對稱中求錯落,使得論證犀利明快,條分縷析,鞭辟入里,氣勢充沛。
三、加描寫 例證時如果借助描寫,不僅能使行文騰挪跌宕,富于變化,還可以少馭多,以情感人,起到言盡意深的論證效果。例如: 身在官場,心憂天下,他(范仲淹)登臨過巍巍巔峰,探尋過幽幽深壑,明白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慨嘆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矗晃簧泶┧匾?,在岳陽樓上登臨遠(yuǎn)眺的詞人,他,看到了“銜遠(yuǎn)山,吞長江”的大氣磅礴;瞧到了“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纖細(xì)靈動。憂愁發(fā)奮,在磨煉中成長,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不朽的勛章。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他登臨過巍巍巔峰,探尋過幽幽深壑”“看,一位身穿素衣,在岳陽樓上登臨遠(yuǎn)眺的詞人,他,看到了‘銜遠(yuǎn)山,吞長江的大氣磅礴;瞧到了‘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纖細(xì)靈動”,這些描寫為行文增添了絢麗斑斕的色彩,使論據(jù)典型精美,論證嚴(yán)謹(jǐn)有力,讀罷,令人如飲醇酒,口角噙香。
四、多修辭
例證時巧用修辭可甩掉沉悶、干癟的味道,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化腐朽為神奇,使說理透辟周詳,情味盎然。例如: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李清照用如水般的女子柔情苦苦相思,用心體驗出的人生況味。哪怕惆悵滿腹,愁緒遍結(jié),她依然用水樣的目光整理著那雨后的滿地黃花,守著窗兒,獨(dú)上蘭舟,也是這位月光般的少婦體驗到的清澈剔透的情感心路。正是因為體驗過惆悵憂傷,體驗過哀嘆迷惘,才成就了她“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婉約派領(lǐng)袖的迷人風(fēng)姿。
異彩紛呈、氣韻生動的比喻,精典簡約、內(nèi)涵豐厚的引用,如聲聲鼓點(diǎn),叩人心扉,令讀者在愉悅的審美中悟其道,明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