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發(fā)
詩題“別程女”,即送別出嫁的女兒。詩人元好問的長女名元真,因夫婿姓程,所以隨夫姓稱女兒為程女。時間大約在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秋,詩人在登封嫁女。男婚女嫁,本是喜事,理當慶賀,但時值亂世,只須看“金哀宗”這個帝王謚號,就應知是金朝之末日了。當時,來自西北草原的蒙古鐵騎,讓夾在南宋與元蒙之間的金朝飽受戰(zhàn)爭之苦。詩人的家鄉(xiāng)忻州早已淪陷,詩人的長兄元好古也在忻州淪陷的那場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詩人也被迫背井離鄉(xiāng),眼下算是客居登封。可謂他鄉(xiāng)嫁女,自然倍增離憂。因此,這首《別程女》飽含了詩人喪亂之世的家國之痛。
首聯(lián)“蕓齋淅淅掩霜寒,別酒青燈語夜闌”即融情于景。在詩人筆下,是風雨“淅淅”,是“霜寒”籠罩,是“青燈”黯然,是“夜闌”寂寂,哀景哀情,極力營造出一層悲愴凄清的氛圍。尤其是“淅淅”風雨、“霜寒”天氣,既是實景的描寫,亦可視為喪亂世象的隱喻。女兒明早就要啟程嫁到程家,臨行前一個晚上,詩人與家人團坐飲酒,共話別情,直至夜深人闌。
頷聯(lián)扣女兒出嫁事抒發(fā)感慨,我國古代禮俗,女兒本來就不是自己家里的人,不過是婆家暫時把她寄托在娘家罷了,遲早是婆家人?!氨阒币辉~看似輕松釋懷,實則極沉痛悵惘。而對句“中年尤覺感悲傷”則從嫁女擴展到抒寫人生況味。詩人嫁女時年紀已屆不惑,人生中年,遇到親人別離之事特別容易動情?!妒勒f新語·言語》記載: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shù)日惡。”詩人對謝安的中年之嘆心有同感,于是暗用典故,借以表達自己不忍與女兒分別的心情。
頸聯(lián)進一步抒寫父女難舍難分的感情。一連兩喻來寫即將出嫁的女兒,“松間小草”寫女兒命如小草,好在生長松樹之間,女兒出嫁,適得其所,本該為之高興為之祈禱,“栽培穩(wěn)”三字正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少許欣慰。而用“掌上明珠”一詞比喻女兒也語出有典,它典出晉代傅玄《短歌行》:“昔君視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棄我溝渠。”可以說詩人視女兒為掌上明珠,比喻貼切,飽含濃濃深情,今亦有所謂女兒是父親的小棉襖,父女情深,古今一也?!皸壷秒y”三字寫出詩人內(nèi)心的萬般不舍。
尾聯(lián)化實為虛,寫想象中的情景,直言“明日緱山東畔路”口,將是我們父女分手的地方,望著女兒漸行漸遠到一直從“緱山東畔路”消失,“野夫懷抱若為寬”,徒留我這鄉(xiāng)野之夫悵然若失,那種難以割舍的情懷用什么辦法來寬慰呢?
全詩感情真摯深沉,語言清樸無華。尤其是頷聯(lián),中年之嘆,讀來令人尤覺心酸。這首律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兩點比較突出,一是用典,一是設(shè)喻。詩人化用典故自然曉暢,即便不知其用典也不妨礙閱讀理解。詩中兩個比喻不僅形象生動,而且親切得體,飽含感情。無論是把女兒比作“松間小草”還是“掌上明珠”,從一個父親的視角觀照,都非常貼切,前者寫出了父親對女兒憂之深也,后者寫出了父親對女兒愛之重也,兩個比喻讓讀者看到的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