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長青
作為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第一批去東北開拓中共黨的工作的高級干部,陳云對東北地區(qū)特別是北滿的農村工作的開展作出了突出的重要貢獻。
強調開展北滿農村群眾工作的重要性
東北的工作如何開展,中共中央依據對國際和國內形勢的分析,發(fā)布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45年11月20日,劉少奇為中共中央起草致東北局電,指出:你們應迅速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基礎,……在業(yè)已建立秩序的地方,發(fā)動群眾,控訴漢奸及減租運動。只要我們爭取廣大農村及許多中小城市,緊靠著人民,我們就能爭取勝利。28日又致東北局并告林彪、黃克誠、蕭華電,指出:蘇聯(lián)由于條約限制,長春鐵路沿線各大城市將交蔣介石接收,我企圖獨占東北,無此可能,但應力爭我在東北之一定地位。長春鐵路沿線及東北各大城市我應力求插足之外,東滿、南滿、北滿、西滿之廣大鄉(xiāng)村及中小城市與次要鐵路,我應力求控制。目前你們應以控制長春鐵路以外之中小城市、次要鐵路及廣大鄉(xiāng)村為工作重心。
為貫徹執(zhí)行指示,29日,陳云主持起草同高崗、洛甫致中共中央東北局并轉中央電。電報分析了蘇聯(lián)對滿洲政策的兩個方面,即一方面要執(zhí)行中蘇協(xié)定,把大城市及鐵路干線交給國民黨,另一方面要援助我黨在滿洲的發(fā)展;指出我獨占滿洲的可能性是沒有的,我在滿洲的基本方針應是在集中必要的武裝力量打擊錦州、沈陽前線的國民黨部隊的同時,有計劃地迅速地將其他武裝力量及干部分散到廣大鄉(xiāng)村、中小城市及鐵路支線的戰(zhàn)略地區(qū),掃蕩反動武裝和土匪,肅清漢奸力量,放手發(fā)動群眾,擴大部隊,改造政權,建立廣大的鞏固根據地等。12月10日,劉少奇為中共中央起草致東北局電,表示完全同意該電的估計和意見。
12月1日,陳云主持召開中共中央北滿分局擴大會,作關于形勢與任務的報告。指出:蘇聯(lián)為了避免與美國在東北問題上發(fā)生直接沖突,決定執(zhí)行中蘇協(xié)定,將東北大城市交給國民黨。因此,我軍獨占東北的形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給我們提出了新的任務,就是要創(chuàng)造根據地,以準備應付與國民黨的斗爭?!ぷ鞯闹匦囊诺洁l(xiāng)村,每個干部必須立即堅決放棄留戀城市生活的思想,到農村去,到群眾中去,發(fā)動、組織群眾,建立強大武裝,肅清反動武裝。7日,中共中央北滿分局收到劉少奇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東北局并林彪、程子華電后,立即轉發(fā)各省工作委員會,并補充五點意見,指出:各省各縣不忙于擴大部隊數(shù)量,應立即設法掌握現(xiàn)有部隊;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掃清反動武裝;控制二三等城市及戰(zhàn)略要點,準備和國民黨進行長期斗爭;要立即找當?shù)馗刹孔屑氀芯扛麟A層的動態(tài),找出發(fā)動群眾的恰當形式,先突破一縣一區(qū)一鄉(xiāng),取得經驗推廣各處,在群眾運動的基礎上改選各級政權,組成地方人民武裝。
1946年3月13日,陳云在中共中央北滿分局召開的干部座談會上講話,指出:東北問題實際上是美蘇關系問題,若蘇聯(lián)不與國民黨政府訂立條約,美勢力一定要完全伸進東北。現(xiàn)在蔣介石想趕蘇聯(lián)紅軍走,所以叫美國出面干涉,使東北問題國際化。決定東北問題的時機還沒到來,國共間還要打仗,蔣介石還要派部隊來。深入農村開展工作、積極動員群眾是有效應對變局的根本之策。
開展北滿農村工作的具體做法
1946年7月13日,陳云在中共中央西滿分局會議上作報告指出:東北形勢,目前仍是敵強我弱。應該對東北形勢做出正確估計:東北不僅是國內而且是國際革命和反革命爭奪的一個焦點。如果我們能在東北完全站住腳,中國革命就能立于不敗之地。正基于此,美蔣與我必爭。所以,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十分重要,意義重大。首先,開展農村群眾工作是擴軍備戰(zhàn)的需要。陳云指出,敵人怕我們和蘇聯(lián)聯(lián)系,企圖在東北徹底消滅我們。“如果我們在東北增兵,他們也會從關里調兵遣將的。我們與其跋涉千里從關里調主力部隊到東北作戰(zhàn),不如發(fā)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就地擴大武裝。國民黨在東北和關里采取打打停停政策,極力避免兩面作戰(zhàn)。我黨中央也采取兩面呼應的對策,這樣會減低對東北的壓力?!逼浯?,是擴大中共在群眾中影響的需要。陳云認為,在東北,由于日寇統(tǒng)治14年,一般群眾對國民黨存有相當?shù)幕孟?,認為他們是正統(tǒng),牌子正,有美國援助,力量大。中共及其領導的武裝,雖然是為人民服務的,但在群眾中影響仍比國民黨小。要擴大在東北群眾中的影響,必須深入農村,做好農村群眾的工作,向群眾宣傳自己的主張,并為農民群眾爭取利益,這樣才能獲得群眾的支持。 最后,也是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的需要。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在東北有30萬,數(shù)目不小,其中正規(guī)野戰(zhàn)軍10萬,干部2萬。但新成分、新部隊比重很大,尚不十分鞏固。如沒有老百姓配合,軍隊作戰(zhàn)不能取得相當勝利。
陳云認為,改變敵我力量對比,主要的辦法是發(fā)動群眾,增加我們的力量。從關里再調主力部隊是不可能的,因為關里也在打。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在關里和關外全面打,這樣更有利。調主力到東北也不是好辦法,沒有群眾支援,單純拼骨頭,打來打去,是會打光的。
陳云著手抓了以下北滿農村群眾工作。
1、分配土地給農民
1946年4月20日,陳云為中共中央北滿分局起草給東北局并轉中央電,報告北滿根據地建設的進展狀況,其中指出:一要繼續(xù)積極主動地肅清殘匪;二要把發(fā)動群眾看成一切工作的根本,用分配開拓地、滿拓地給無地及少地的農民,增加伙種雇工的實物工資或減低其租額,領導零工向地主、大佃農租地等方法來滿足占農村人口60%的雇農的要求;三要使北滿成為兵源及練兵的基地。發(fā)動農民方面:北滿地主武裝很多且多與土匪勾結,農民如不武裝起來便不敢斗爭。我們的政策是發(fā)動經濟斗爭后迅速武裝農民,收繳地主土匪武裝以加強之。武裝農民應成為農民已經起來的標準。由于國民黨勾結偽匪,我經過4個半月的剿匪、民運工作,北滿農民已認識共產黨是幫助農民的,國民黨來不利農民。農民武裝起來后再擴大經濟斗爭,簡稱“經濟-武裝-再經濟”。
2、武裝農民打擊土匪
由于長期戰(zhàn)亂東北地區(qū)土匪較多,陳云認為:“土匪是國民黨的戰(zhàn)略先遣隊,已擊潰了3萬人,還有3萬人。要在繼續(xù)剿匪的同時進行政治攻勢,爭取不戰(zhàn)而進入被土匪占據的城市?!彼麄冇械牡満︵l(xiāng)里,欺壓百姓,形勢表明,群眾運動要真正起來就必須肅清土匪,發(fā)動群眾。而建立農民武裝無疑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endprint
2月21日,陳云致電王鶴壽、范式人指出:黑龍江省剿匪已獲大勝,必須爭取時間發(fā)動農民,經過土地斗爭達到武裝農民的目的,以創(chuàng)造根據地的真實基礎。
7月13日,陳云在中共中央西滿分局會議上的報告指出:“農村分地前縣、區(qū)武裝不可靠者,由主力改編;分地后,成立新的武裝?!薄叭罕娍梢云饋?,一定起來。階級斗爭客觀上可以展開。發(fā)動農民起來斗爭,得要掌握武裝,因為地主普遍有槍。從經濟斗爭到武裝斗爭,再深入經濟斗爭,再進一步轉入武裝斗爭。這樣農民不僅敢同地主斗,也敢同國民黨斗了。爭取每個村建立人民武裝,建立黨組織。在6到8個月內,必須集中一切力量把東北群眾工作搞起來?,F(xiàn)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p>
武裝農民過程中,陳云還特別提到不能武裝地主。7月7日他在《東北的形勢和任務》一文中指出:“但又必須清醒估計到,今日的東北已非抗戰(zhàn)時期的敵后,不要被地主階級所蒙蔽,不要委任和發(fā)展地主武裝,必須緊緊依靠廣大勞動人民?!?/p>
3、干部下鄉(xiāng)發(fā)動群眾
政策制定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陳云指出,開展農村運動,關鍵措施之一是要動員干部下鄉(xiāng)。6月22日他同高崗、譚政、林楓開會,研究中共中央東北局與北滿分局合并后干部的安排問題。議定動員大批干部下鄉(xiāng),組織工作團,發(fā)動群眾,進行土地斗爭,鞏固根據地。22日,東北局作出《關于組織工作團,動員干部下鄉(xiāng)發(fā)動群眾,創(chuàng)造根據地的決定》,并且選擇合江和牡丹江為北滿最基本的戰(zhàn)略根據地,組成7個千人以上的工作團深入這兩個省發(fā)動群眾。
7月1日,陳云出席哈爾濱紀念中共成立25周年干部大會,并就目前形勢與任務問題作報告,指出:東北斗爭的形勢是嚴重的,能否取勝的關鍵在發(fā)動群眾。發(fā)動群眾單靠地方同志還不夠,軍隊應負更大責任。只要痛下決心,抽調大批干部下鄉(xiāng),一定可以把群眾發(fā)動起來。7月3日《東北日報》發(fā)表由陳云代擬的題為《發(fā)揚馬斌式的工作》的社論:馬斌式的工作方法即:(一)下鄉(xiāng)后不住地主富農家,而住貧苦農民家;在縣城也住赤貧家,以便了解群眾要求。(二)領導群眾斗爭,先解決群眾最要求解決的問題。(三)發(fā)動群眾斗爭,要靠推動群眾起來自己干,產生當?shù)氐娜罕婎I袖。(四)善于摸群眾心理,向群眾學習,甚至學群眾方言,把斗爭的實際例子與原則辦法相聯(lián)系。社論號召每個縣委書記、工作隊隊員要向馬斌看齊,做到到處有馬斌。
7月7日,陳云在《東北的形勢和任務》一文中指出:東北廣大地區(qū)的群眾工作和土地問題的解決尚在開始階段。我農村根據地尚不鞏固。我干部中有許多人不認識深入農村從事長期艱苦斗爭以建立根據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改變這種認識的有效措施除了加強教育宣傳外,就是讓干部下鄉(xiāng)深入到群眾當中去。他強調:目前應在干部中反復說明東北斗爭形勢,使干部認識東北斗爭的尖銳性和長期性,認識能否發(fā)動農民是東北斗爭成敗的關鍵,農民不起來,我們在東北有失敗的可能。強調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責任,號召他們走出城市,丟掉汽車,脫下皮鞋,換上農民衣服,不分文武、男女、資格,一切可能下鄉(xiāng)的干部要統(tǒng)統(tǒng)到農村中去,并確定以能否深入農民群眾為考察共產黨員品格的尺度。凡能深入農村者給以鼓勵,不愿到農村去的給以批評,造成共產黨員面向農村深入農民的熱潮。這就既可以完成發(fā)動農民的中心任務,又可以徹底改正干部的不良傾向。 7月13日又在中共中央西滿分局會議上的報告指出:“軍隊每個團都要抽1/3指戰(zhàn)員下鄉(xiāng)。要當參謀,參群眾之謀。城市、機關、學校工作都可放松一點,受些損失都可以。鄉(xiāng)村工作的比重應占全部工作的80%。要組織工作隊,許多同志要下鄉(xiāng),應該到斗爭中去上大課。做群眾工作的干部,不論是中央委員還是區(qū)委委員,都是群眾一級的干部,大官要做小事。8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接連召開會議討論土地改革、派遣農村工作隊和加強黨的建設等工作。
4、活躍市場允許糧食貿易
開展農村工作,很重要的方面是讓群眾獲得看得見的實際物質利益。東北人少地多,土質肥沃,是重要的糧食產區(qū),農民大多有很多余糧,允許糧食貿易和販運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措施。陳云看到了這點,7月11日他在出席中共中央東北局會議討論財經問題時發(fā)言指出:要取消糧食出境的各種買路錢,此項雜稅收入不多,名譽很壞。到處禁糧出境是不了解實際情況。東北只有出口糧食,才能換回其他生產和生活物品。要設法打通對外貿易。會后東北局領導成員分赴各地。陳云被安排去西滿和黑龍江省。
10月15日,陳云出席中共中央東北局會議。在討論財經問題時發(fā)言指出:今后應集中力量收購糧食和組織運糧,重點在運。各地都禁止糧食出境,這是不對的。例如勃利對糧食出口征40%的稅,結果佳木斯、富錦的糧食都出不去。東北的狀況是只產糧食,有了余糧必然要賣,我們的對策應該是讓它流動。用阻擋的辦法,主觀上是為國為民,實際上是“禍國殃民”。有人認為允許糧食出口,糧價會提高,人民要吃虧。實際情況是,糧價提高了,農民得利,生產就跟著發(fā)展。農民手中有了錢可以買布,商業(yè)也會繁榮。現(xiàn)在對外貿易中,2千斤糧食換1匹布。我們用收購的糧食拿出去換布,再從換回的布中拿出一部分賣給農民。次年1月7日,東北局在《關于今后八項工作任務的決議》中指出:“運糧工作是全部財經工作的中心”。
陳云反復強調,國民黨不會給群眾好處的。只要我們把群眾工作做好了,東北人民一定會跟著我們一道干。只要發(fā)動群眾,在東北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來,我必勝。事實也證明了陳云的論斷。
北滿農村群眾工作開展的成效和意義
1、取得了發(fā)動群眾工作的初步經驗
北滿農村群眾工作的開展,在短期內取得了很大成績,也積累了豐富經驗。1946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北滿分局致電東北局并轉中央,報告民運工作團從3月初至4月中旬在木蘭、通河、方正三縣發(fā)動群眾工作的情況和成果,指出其基本經驗是:(一)在一定時間內集中使用干部,以利于在短時間內培養(yǎng)出本地新干部;(二)開展清算斗爭,從經濟上削弱、從政治上打垮舊的政治勢力;(三)清算出來的錢財物品不要歸公,應迅速全部分給群眾,使群眾得到實惠,使反動派無從造謠;(四)手無寸土的季候零工占農戶的40%至50%,是農村的基本群眾,對他們增加工資尚非實惠,關鍵是分得開拓地、滿拓地;(五)先開展斗爭,后成立農會,改造政權,發(fā)展黨員,重點在武裝農民,成立自衛(wèi)隊。這些經驗,為東北其他地區(qū)群眾發(fā)動提供了借鑒,同時對中共開展農村群眾工作提供了新的寶貴經驗。
2、支持了解放戰(zhàn)爭全局的勝利推進
對于開展農村群眾運動的效果,陳云是比較滿意的,7月13日他在中共中央西滿分局會議上的報告指出:“東北8個月的工作是有成績的,開辟了這樣一個新地區(qū),牽制了21個美械師,使得關里解放區(qū)得以休整6個月,土地問題開始解決,關里解放區(qū)民兵發(fā)展至700萬人。堅持東北的斗爭,對關里各根據地的斗爭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隨著東北地區(qū)農村運動的普遍開展,動員了大批的農民加入到人民革命隊伍中來,為改變東北地區(qū)敵我力量的對比,為遼沈戰(zhàn)役決戰(zhàn)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在一定意義上加快了全國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進程。
(責編 興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