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喻楠++唐子聞
摘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教育部令第41號)指出,高校和教師要鼓勵與支持學生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以下簡稱“四自”)。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引導大學生實行“四自”教育的骨干力量。微時代背景下,輔導員與學生的師生關系在呈現(xiàn)出平等、民主、開放特點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淡漠化、功利化等問題。因此,在教育部41號令背景下,探析二者師生關系,構建理想的師生關系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師生關系;隱性沖突;對話機制;分類引導
一、高校輔導員與學生師生關系的內涵、意義
輔導員與學生的師生關系是指輔導員與學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通過相互交往和影響逐步形成的人際關系。理想狀態(tài)下,輔導員與學生的師生關系應當是輔導員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構建理想的師生關系,一方面有助于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專家化建設,提升輔導員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腦”“入心”,是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落實教育部41號令、引導學生進行“四自”教育的題中之義。
二、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與學生師生關系的特點
(一)平等、民主、開放
微時代,師生溝通渠道更加多元、便捷,對話用語更加輕松、活潑。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從“師道尊嚴”到“亦師亦友”,二者地位趨向平等,交往的方式和渠道也更加開放、多樣。平等、民主、開放成為二者師生關系的重要特點。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師生關系觀的發(fā)展。師生關系觀整體呈現(xiàn)“自由和民主—尊重和發(fā)展—平等和對話”的螺旋上升趨勢。二是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QQ聊天、微博互粉、微信互贊,這些平臺互動拉近了輔導員和學生的距離,使得交流更加便捷、開放;三是“80后”輔導員面對“95后”學生,年齡差距不大,生活閱歷和情感愛好相似,彼此更容易交心、交友。
(二)淡漠化
微時代背景下,微交流、網絡搜索受到學生的追捧,傳統(tǒng)的談心談話顯得格外落寞。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叫不出學生名字,只有在召開年級會時才能見到學生等現(xiàn)象都反映了師生關系的逐步淡漠。這一現(xiàn)象的產生,既反映了輔導員工作的不足,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輔導員事務較多,分散了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往往容易忽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容易造成師生關系的淡漠。另一方面,大學全面進入“95后”時代,學生更傾向于網絡搜索、朋輩交流,客觀上減少了與輔導員接觸的機會,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師生關系的淡漠。
(三)功利化
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與班委、學生干部接觸較多,而普通學生只有在班委選拔、評先評優(yōu)、發(fā)展黨員、就業(yè)推薦等節(jié)點才會接觸輔導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師生關系的功利化趨勢。
這一現(xiàn)象的產生,既有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又有輔導員工作方法的影響。首先,師生關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會變遷的影響。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競爭、就業(yè)壓力使得很多學生更為“現(xiàn)實”。其次,輔導員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有待改進。有些輔導員有“精英情結”,判斷優(yōu)秀的標準比較單一;有的輔導員在工作中過多強調了班委的作用,忽視了對普通學生的培養(yǎng)發(fā)展,師生之間沒有產生真正的信任。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師生關系功利化的趨勢。
(四)隱性沖突
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的交往中,雖不至于出現(xiàn)吵架、打罵等劇烈沖突,但情感對立、思想隔閡甚至學生投訴、在貼吧攻擊輔導員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些隱性沖突值得警惕。筆者認為,師生關系的沖突實質上是學生群體的青年亞文化與輔導員群體的社會主流文化之間的沖突。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交鋒,學生與輔導員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碰撞,沖突廣泛且不可避免。集體與個人關系的平衡、知識學習與社會閱歷的平衡,這些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輔導員與學生的隱性沖突。
三、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理想師生關系的構建路徑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我管理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使師生自由平等,彼此支撐,是構建理想師生關系、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為此,輔導員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注重主體體驗,發(fā)揮學生在班級建設、班會組織中的主觀能動性。第二,發(fā)揚民主、公正,尤其是在獎懲制度的制定與執(zhí)行等方面,在遵循學校、學院規(guī)章制度的前提下,輔導員要充分考慮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征求廣大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避免師生制度層面的文化沖突。第三,培育優(yōu)化教育載體,益助學生成長。比如,通過微公益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責任意識。
(二)關注學生需求,實施分類指導
關注學生需求,實施分類指導是打破師生關系淡漠局面的關鍵舉措。輔導員要關注學生需求,首先就要了解學生,而建立動態(tài)的學生成長檔案是一種有效嘗試。通過全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輔導員可以初步建立學生成長檔案,進而科學地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在分類時,輔導員可以不同學生的愛好、特長,不同階段的學習、工作重心或發(fā)展規(guī)劃入手,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
(三)秉持愛的理念,升華角色定位
輔導員在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應當始終秉持愛的理念,注重與學生的心靈交流和情感交流,為良好的師生關系奠定堅定的感情基石。一方面要避免“投資”心態(tài),不能讓學生感到愧疚和自責,讓師生關系“變味”;另一方面要注重方法,在尊重、了解的前提下,與學生共情共鳴,理性關注學生,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四)創(chuàng)新對話機制,增進師生信任
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面對“指尖一族”“社交一族”,首先要做好“印象管理”,拉近彼此距離,要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更生動、更接地氣地將黨政所需、青年所求和輔導員所能傳播好。其次要重新認識師生對話的重要性,豐富對話內涵,從單純的事務性傳達發(fā)展為關注學生心理、關注學生成長的深層次關懷,在對話中消解師生沖突的根源,在對話中幫助學生走出困惑。此外,輔導員要成為“微達人”,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拓寬師生對話的時空,在互粉中邁出第一步,在互贊中找尋共同點,在私聊天中溝通談心,進而重建師生關系,真正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
(五)提升專業(yè)水平,培養(yǎng)人格魅力
較高的專業(yè)水平是樹立教師威信的重要保障。微時代背景下,信息的獲取途徑和傳播方式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輔導員要有“本領恐慌”和危機意識,主動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升專業(yè)水平,并結合自身性格氣質,培養(yǎng)獨特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從而贏得學生的認可和尊重。
參考文獻:
[1]孫杰.大學教師權威:“外在”與“內在”的博弈[J].
教師教育研究,2011,(11).
[2]黃惜.高校輔導員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探析[J].湖北
科技學院學報,2013,(1).
責編:清 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