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習涵
教育可重塑一個人的靈魂
——對話貴陶會民辦教育分會會長楊昌洪
文 | 孫習涵
記者:在您的學校里有很多留守兒童、“問題少年”這樣的特殊孩子,對于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您有什么心得?
楊昌洪:過去有很多媒體來采訪我的時候都問我對于教育這些孩子有沒有什么秘訣,其實我在哈佛大學演講的時候就曾經說過,中國上下五千年,每一個時代都涌現(xiàn)了讓我們后世敬仰和尊崇的教育家,他們留給了我們很多寶貴的教育財富,所以中國這片土地上并不缺教育理念,缺的是我們徹底的愛,對孩子生命徹底的成全和保護,一種耐心的堅守。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做教學工作,而非教育。對于如何教育這些特殊的孩子,技術層面的方法固然有,但如果不通過我們真實的情感去教化,不通過我們的榜樣去引領,教育是沒有效果的。教育真正的力量還是需要用靈魂去打動靈魂。
我認為,教育可重塑一個人的靈魂。當一個人的靈魂有了溫度,他的生命就活起來了,他也就擁有了擔當。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教育只是在傳遞冰冷的知識,結果,孩子就不知道如何用知識給家庭帶去美好,給社會帶去希望。
我不主張將“問題”學生的教育稱作“特別教育”,他們沒有什么特別的,和我們每一個生命一樣,都值得尊重,都有其優(yōu)勢所在。這些年,我做的更多,是一種全納教育。何為全納?就好比天地包容世間萬物,讓我們各展其美。教育就是一個全納的過程,讓不同的生命在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中得到成全,得到各自價值的實現(xiàn)。
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yōu)點,這些孩子也一樣。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他們實際上是放大了自己的缺點,封閉了自己的優(yōu)點。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如王陽明所言的“致良知”,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同時學會用自己的優(yōu)點去控制乃至摒除缺點,直到一個獨立而閃光的人能夠重新站出來,立于家庭面前,立于社會面前。
記者:在落實全納教育的過程中,您所做的關鍵工作是什么?
楊昌洪:在行知學校,我們按照匡正靈魂、授予技術、搭建平臺三步來培養(yǎng)學生。這其中,匡正靈魂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所謂匡正靈魂,就是要矯正這些孩子在小學、初中階段所植根下的不良習慣、情緒和認知。學校會給每個學生安排一個月的軍訓,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我們所要做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習慣,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
對每一個入學的孩子,我們都會花一個星期去徹底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了解他的成長軌跡,選擇合適的方式和他談心。當了解了孩子的基本情況之后,我們才開始給予,包括心靈的關懷、物質的幫助、及時的表揚以及生活的體驗。接著,我們去引導和啟發(fā)孩子,讓他們找到自我的存在感,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此一來,孩子逐漸懂得了負責任。
在我十多年的辦學經驗中,我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做上述這些工作,上課的時間反而少。現(xiàn)在,學校一天只有五節(jié)課,剩下時間,學校開展各種活動,包括種地、養(yǎng)豬、練書法、出去做公益活動等等。我們就是要讓孩子親身去體驗、感受,產生靈魂的共鳴,由內生發(fā)出教育的力量。當孩子內在的力量被激活之后,教育就事半功倍了。
>>楊昌洪(左二)給留守兒童發(fā)放資助金
所以,在我看來,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技術層面的事情等孩子出了社會還可以找?guī)煾祵W。如果我們僅僅給孩子技術層面的教育,忽視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規(guī)范、價值觀的引導,那么孩子出了社會之后也會是個沒有獨立靈魂的人,無法支撐自己在世間幸福地活著。我跟蹤了這15年來所培養(yǎng)的孩子,他們的就業(yè)情況和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都應驗了我們所走的路是正確的。
記者:如今,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全國的留守兒童數(shù)量已經有3500萬之多,您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如何看待,從民間可以做哪些努力?
楊昌洪: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我們當下時代不可觸碰的一個傷痛。這些留守兒童問題根源三分之二來自于家庭。這些孩子的父母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也造成了孩子們愛的缺失,犧牲了孩子們的成長環(huán)境和美好童年,這個代價是非常大的。
我接觸到這些留守兒童,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家庭愛的缺失、監(jiān)管的缺失、引領的缺失。他們雖然出身于家庭,但缺少親情的浸潤,在是非觀念形成的時期缺少重要的人陪伴身邊。
因為缺少愛,這些孩子的靈魂是缺少溫度的,在他們感到疑惑的時候沒有人及時站出來給他們一個鏗鏘有力的回答,一個正確價值方向的引領。一旦這些孩子在孤獨、疼痛、迷惘的時候將情感寄托于煙酒、電子游戲、打鬧乃至社會不良關系,他們的靈魂就容易被誤導、乃至扭曲,極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留守兒童需要社會更多的人來關注,我們這些享受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和建設成果的年輕人應該多用教師的身份去彌補這些孩子父母的缺位,用教育的力量讓他們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那份寶貴的溫情喚醒他們內心的善良。將他們對父母、對世界的不理解、抱怨、痛恨扭轉過來。
記者:您覺得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您的教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楊昌洪:2009年我開始接觸到陶行知教育思想,其實那時候我們學校在做的很多事情已經在踐行他的理念,比如學生自己養(yǎng)豬、種地便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當發(fā)現(xiàn)這種關聯(lián)性之后,我就開始研究陶行知本人及他的思想,后來又跟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的老師們進行深入學習。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對貴州山區(qū)的民辦教育是很有指導性意義的。從他的思想里,我們可以找到解決當下教育困惑的一些方法,同時也能找到當下教育缺失的一些方向。另外,通過深入了解陶行知,被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一生為教育的情懷所感染,這激勵我們在教育講臺上堅守的勇氣和信心。
所以,學習陶行知不僅僅是學習他的教育思想,還要學習他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