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峰
(榆林學院政法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文史論苑】
石峁遺址出土石雕人面像解讀
謝偉峰
(榆林學院政法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龍魚河圖》曰“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畫的古文是劃,即用錐刀雕刻的意思。通過研究證明,石峁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面像是黃帝所雕刻的蚩尤形象,目的是用來威懾八方部族,且人面石雕像在石峁遺址所處的位置也可進一步證明該觀點。
石峁遺址;石雕人面像;黃帝;蚩尤形象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zhèn)洞川溝附近的山梁上,地處陜西、山西和內蒙古三省區(qū)交界地帶。2012年發(fā)掘以來,因其超過400萬平方米的城址、功能完備的城墻、精美的玉器,立即引起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2015年,石峁遺址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菱形眼紋和石雕人面像的發(fā)現(xiàn)。[1]在石雕人面像正式發(fā)掘出土之前,羅宏才先生通過對石峁遺址進行調查,公布了17余件石雕人面像。[2]關于石峁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面像的文化內涵現(xiàn)在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共識,有學者認為是祖先崇拜物[3],也有學者認為是與鬼方文化有一定淵源的一組重要文化遺物,與巫覡活動有關。[4]
石峁遺址出土如此多的人面像,其文化內涵值得探究。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從石峁遺址的族屬談起。2012年,石峁遺址發(fā)掘的消息甫一發(fā)布,沈長云先生就在《光明日報》撰文[5],認為石峁遺址是黃帝的都邑,盡管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根據《史記》《水經注》等文獻的記載,以及其他考古資料來看,這一觀點是成立的。既然石峁遺址為黃帝都邑,那么對于石雕人面像的解讀就得從黃帝說起。
黃帝時期曾發(fā)生的一件大事就是與蚩尤之間的戰(zhàn)爭。關于這場戰(zhàn)爭先秦古書多有記載,如《逸周書·嘗麥解》曰:“昔天之初,誕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薄渡胶=洝吩疲骸包S帝令應龍攻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殺蚩尤?!彼抉R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亦有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三種史書雖然在記載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zhàn)爭過程上有詳略之分,但是戰(zhàn)爭的結果都是黃帝戰(zhàn)勝了蚩尤,并殺掉了蚩尤。
尤其可注意的是,《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龍魚河圖》的一段文字也記載了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結果與上引史料記載不同,但是對于人們理解石雕人面像卻非常關鍵,文曰:“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后,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边@段文字在敘述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zhàn)爭時充滿了神秘色彩,當然不足為信,但是關于戰(zhàn)爭結局的記載則與《逸周書》《山海經》和《史記》所記不同?!洱堲~河圖》所記則是黃帝制服了蚩尤,并讓蚩尤主兵,用來制服八方部族。等蚩尤死后,天下又發(fā)生叛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蓖ㄟ^黃帝畫蚩尤形象再一次使八方萬邦臣服。
關于蚩尤不死,在先秦古籍中也有記載。如《管子》中記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于天道,故使為當時?!薄俄n非子·十過》曰:“昔者黃帝合鬼神與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轄。蚩尤居前……”可見,蚩尤被黃帝戰(zhàn)敗而不死并為黃帝所用,并不是孤證。
在這里要強調指出的是“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畫之繁體為畫,《說文》曰:“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凡畫之屬皆從畫。劃亦古文畫?!笨梢?,劃為畫的古文。對劃的解釋,《廣韻·麥韻》:“劃,錐刀刻?!痹诠糯霉P畫為畫,用錐刀刻也是畫,并且劃是畫的古文,因此,上古時期所謂的畫就是用錐刀雕刻。故“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應該解釋為:黃帝用錐刀在石塊上雕刻蚩尤的形象,以此來達到威懾天下的目的。根據上述解釋,石峁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面像就是黃帝用錐刀雕刻的蚩尤的形象。
石雕人面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獨的石雕像,另一類是組合的石雕像。單獨的石雕像目前所見較多,多數(shù)是通過調查征集而來的。在2010年,羅宏才先生就對石峁遺址展開考察,并公布了一批特征明顯、造型獨特的石雕或石刻人像,數(shù)量達17余件,均為砂巖質地,大部分是人面像,也有半身或全身的石像,傳說出土于皇城臺一帶。[6]只有一件石雕像是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遺址發(fā)掘所得,2015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外城東門南側五號和六號馬面之間的表層坍塌亂石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件保存完好的石雕人面。據報道,“石料大致呈長方體,后部有殘損,長24厘米、寬13厘米、高20厘米,周身打琢痕跡明顯。人面位于石料一面上,輪廓為豎向橢圓形,長徑13厘米、短徑9厘米,淺浮雕,剪地邊緣,凸出于中央,內刻眼、鼻、嘴,特別是對于鼻子的雕刻尤為精細,將鼻翼兩側斜向下剪以凸出鼻梁”。[7]考古工作者推測原應嵌于外城東門南側一處馬面墻體表面。
組合的石雕人面像是在墻體上鑲嵌菱形的眼紋,一雙眼紋構成一個人面像。這種眼紋是在皇城臺北側墻體表面上被發(fā)現(xiàn)的,共兩組三只?!叭谎奂y嵌入石墻,與石墻表面平齊,都是制作規(guī)整的橫放菱形砂巖石塊,剪地中央,眼眶凸出。第一組較大,東西兩只,西只因所在石墻塌陷,位置稍下偏,原應與東只處在同一水平對稱分布,兩眼大小相當,寬約30厘米、高約18厘米,東西間距28厘米。第二組較小,僅存一只,位于第一組東眼斜上方約60厘米處,眼紋石塊寬約33厘米、高約15厘米,該眼東部墻體保存完好,未見其它菱形石塊,而西部與第一組眼紋交界處的墻體塌毀嚴重,推測此處應還有一菱形石塊與第二組對稱分布共同構成一雙石眼?!盵8]
通過對墻體上人面像所處的位置可以發(fā)現(xiàn),石雕像的面部朝外,外城東門南側一處馬面墻體表面的人頭像對外來進犯者起到震懾的作用,皇城臺墻體的人面像則可以震懾部落的背叛者,而那些沒有鑲嵌在墻體的人面像,則是外出征伐時候所攜帶的,以威懾敵對勢力。
綜上所述,石峁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面像是黃帝用錐刀所雕刻的蚩尤形象,并以此來達到威懾天下的目的,考古所揭示的石雕像所處的位置也可以進一步證明這一點。
[1][7][8]孫周勇.石峁遺址:2015年考古紀事[N].中國文物報,2015-10-09(005).
[2][4][6]羅宏才.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石雕像群組的調查與研究[A].羅宏才.從中亞到長安[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9.38.9.
[3]高功.石峁玉石雕人頭像[J].收藏界,2013,(8):24-26.
[5]沈長云.石峁古城是黃帝部族居邑[N].光明日報,2013-03-25(015).
【責任編輯:周 丹】
漢 云紋
K873
A
1673-7725(2017)07-0216-03
2017-05-10
謝偉峰(1979-),男,陜西綏德人,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