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蘇揚州郭莊隋代墓葬發(fā)掘簡報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莊隋代墓葬位于江蘇揚州西湖鎮(zhèn)俞橋村郭莊境內,2011年11月底,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此次考古發(fā)掘清理了三座豎穴土坑夫婦合葬木棺墓,出土了瓷器、銅器、玉器、石器、漆木器及錢幣等隨葬器物,具有隋代墓葬的特征。三座墓葬的發(fā)掘,為研究揚州地區(qū)隋代喪葬習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揚州 隋代 墓葬 木枕 青釉瓷器
郭莊隋代墓葬位于江蘇揚州西湖鎮(zhèn)俞橋村郭莊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9°21 9、北緯32°26 9。2011年11月23日,在江蘇揚州維揚經濟開發(fā)區(qū)橫二支路道路建設施工時發(fā)現(xiàn)了古墓葬。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報告后,迅速安排專業(yè)技術人員趕至現(xiàn)場調查,并對施工道路的范圍進行勘查,搶救性發(fā)掘了三座豎穴土坑夫婦合葬木棺墓,編號分別為2011YXGM1、M2、M3(以下簡稱為M1、M2、M3),其中M1棺蓋在施工過程中遭受一定破壞(圖一)。現(xiàn)將墓葬清理情況簡報如下。
墓葬上部覆土已被施工下挖路基時所破壞。三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夫婦合葬木棺墓,墓壙呈梯形,口大底小。三座墓排列有序,分布于西北—東南一條直線上。墓葬方向亦基本一致,呈東北—西南向(圖二)。
圖一//郭莊隋代墓葬位置示意圖
M1坑口長3.54、寬2.02~2.12米,墓向30°。坑口東邊設有一個寬0.1米的二層臺,距地表深0.2米,坑底距地表深1.65米(圖三;封二‥1)。
M2坑口長4.3、寬2.0~2.1米,墓向35°??涌跂|邊設有一個寬0.1米的二層臺,清理深度為0.2米,坑底距地表深1.6米(圖四;封二‥2、3)。
M3坑口長3.25、寬1.9~2米,墓向32°??拥拙嗟乇砩?.5米(圖五;封二‥4)。
現(xiàn)以保存最好、隨葬器物最豐富的M2為例,對葬具形制作具體說明。墓葬內放置兩具梯形木棺,桫木質,前高后低、前寬后窄、口小底大,由棺蓋、底板、兩側壁板及前后擋板四部分圍合而成。側壁板兩端內側開豎槽,插入兩擋板,棺的兩側壁板、擋板與棺蓋交接處有凹凸榫卡合,以固定棺蓋,側壁板、擋板與底板無榫卯結構,只用棺釘固定。右側為男棺,棺蓋前端寬且厚,后端窄且薄,橫截面呈弧形,中部拱隆,兩側對稱分布六個鐵釘,下面鑿有長方形凹榫,長3.4、前寬0.72、后寬0.55、厚0.14~0.2米。棺上口通長2.88,前寬0.68、內高0.84,后寬0.54、內高0.78米。棺底板縱截面呈倒梯形,上長2.66、下長2.56、厚0.14~0.19米,底板前后端面的斜度與棺前后擋板斜度相同。兩側壁板呈倒梯形,上長2.88、下長2.66、厚0.14~0.16米,與底板端面斜度相同。左側為女棺,尺寸略小,形制與男棺相同。出土文物15件(組)。男棺內隨葬滑石豬、銅錢、木枕等,棺外前側隨葬青釉雞首壺1件。女棺內隨葬滑石豬、銅錢、木枕、銀簪、玉釵等,棺外前側隨葬青釉盤口壺1件。
圖二//郭莊墓葬平面分布圖
圖三//M1平面圖
三座墓葬均未被盜掘,保存較為完整。棺內隨葬品主要為死者穿戴、手握飾品、木枕及銅錢等,棺外的隨葬器物放置在前端,為青釉瓷碗、壺、罐。出土瓷器、銅器、玉器、石器、漆木器及錢幣等隨葬器物共計30件(組)。
(一)青釉瓷器
碗3件。M1‥2,覆扣于M1右棺外前端的青釉雞首壺口上。斂口,圓唇,弧腹,餅足,平底內凹。灰胎,胎內有雜質。青釉,內外壁均施半截釉,釉下均施化妝土,釉面有細密開片,有光澤感??趶?3.1、底徑5.6、高7.4厘米(圖六‥1)。M3‥1,覆扣于M3左棺外前端的青釉雙唇罐口上。斂口,圓唇,弧腹,餅足,平底內凹?;姨?,表面發(fā)紅,胎內有雜質。青釉,內外壁均施半截釉,有流釉現(xiàn)象,釉下均施化妝土,釉面有細密開片,有光澤感。口徑13.5、底徑5.6、高8厘米(圖六‥2)。M3‥3,直口,方唇,弧腹,小餅足底,平底內凹,足墻微外撇?;姨?,細膩有雜質。青釉,內外壁均施半截釉,釉面有細密開片,光澤感強??趶?0.7、底徑3.6、高6.1厘米(圖六‥ 3;封三‥1)。
圖四//M2平、剖面圖
盤口壺3件。M1‥1,口沿殘,長頸,鼓腹,下腹?jié)u內收,平底內凹。肩部附四系。頸部有一道凸弦紋,灰胎,細膩,有灰白色細粒雜質。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有開片、流釉現(xiàn)象,釉厚處窯變成月白色斑紋。外底有4個圓形支釘痕??趦扔小癟”形木塞。殘口徑11、腹徑22.8、底徑12、殘高34厘米(圖六‥4)。M2‥10,盤口侈沿,長頸,鼓腹,平底內凹。肩部六個橫系?;姨?,細膩。青釉,內壁僅施釉至頸部,外壁施半截釉,釉面開片,有光澤感??趦扔小癟”形木塞??趶?7.7、腹徑16.8、底徑11、通高42.2厘米(圖六‥ 5;封三‥4)。M3‥4,盤口,侈沿,細長頸,橄欖形腹,平底內凹。肩部置對稱雙復系?;姨?,細膩。青釉,內壁僅施釉至頸部,外壁施半截釉,釉面光亮。盤口內4個支釘痕??趶?5、腹徑16.8、底徑11、通高35.5厘米(圖六‥ 6;封三‥6)。
雞首壺2件。M1‥3,盤口,侈沿,細長頸,鼓腹,下腹逐漸內收,至底部又微向外侈,平底內凹。肩部向外伸出一雞首,高冠,圓目,嘴兩側各塑兩個肉髯。肩部置一個雙股執(zhí)把,把端為螭首雙角,張口銜壺盤口。在肩部把手和雞首兩側各貼兩個豎系。頸部有兩道凸弦紋,上弦紋上下有仰、俯蓮瓣紋。肩與頸相接處以及肩部又有兩道凸弦紋,其內部貼四個模印高浮雕獸面紋,獸面外圍為連珠紋。腹中部有兩道細凹弦紋。肩部凸弦紋和凹弦紋為模印貼花紋飾,獸面下連接一枝葉紋,共四組,在其間間隔模印四根枝葉紋中部獸面紋組合四組。青釉,內壁施釉至長頸中部,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開細片,有光澤感?;野滋?,細膩,堅致??趶?0.5、腹徑21.3、底徑10.3、通高44厘米(圖六‥ 7;封三‥2)。M2‥9,盤口,長頸,溜肩,橄欖形腹,下腹逐漸內收,至底部又微向外侈,平底。肩部向外伸出一雞首,高冠,圓目,張嘴作啼鳴狀,嘴兩側塑肉髯。肩部置一個雙股執(zhí)把,把端為螭首雙角,張口銜壺盤口。在肩部把手和雞首兩側各貼塑兩個橋形橫系。頸部有兩道方形凸弦紋。在壺腹部劃兩道凹弦紋,在弦紋間有14顆連珠紋與外圍兩道放射狀短線紋組合,弦紋上側飾15瓣覆蓮紋,下側飾18瓣仰蓮紋。內壁施釉至長頸中部,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開細片,有光澤感。灰白胎,細膩,堅致??趦扔小癟”形木塞??趶?0.8、腹徑22.6、底徑16.7、殘高46厘米(圖六‥ 8;封三‥5)。
圖五//M3平面圖
雙唇罐1件。M3‥2,外唇殘。內唇微斂,鼓腹,平底內凹。肩部附四個橫形系?;姨ィ扔须s質。深青釉,內壁僅口沿及外部施半截釉,釉面開片,釉面大部分脫落。內口徑10.9、外口徑16.8(復原)、腹徑23.6、底徑13.2、通高25.6厘米(圖六‥ 9;封三‥3)。
(二)漆木器
漆盒1件。M2‥13-1,盒蓋、盒底組成。盒蓋,直口,圓唇,平頂,頂緣弧形凹角。盒底,子母口,圓唇,直壁,腹下弧形內凹。木胎,用整木刳削。盒內外髹黑漆,光潔明亮。盒蓋內頂和底部均書寫“官”字款。底徑19.2、高7.7厘米(圖七‥ 1;彩插一〇‥6)。
木篦1件。M2‥13-2,置于漆盒中,殘存近半?;⌒误鞅?,兩端有側護。側護間為刺形齒,現(xiàn)有篦齒30根。梳兩面的齒上方均有凹槽一道。通高4.6、殘長9.1厘米(圖七‥2)。
木枕3件,均桫木質。M1‥6,由頸枕和頭托兩部分組成。頸枕呈銀錠形,中部為凹弧形,中間偏下有一個長方形穿孔榫眼,用于置曲尺形木板頭托。上長26、下長24.7、上寬7.3、下寬5、高7.3厘米(圖七‥ 3;彩插一〇‥4)。M2‥4,由頸枕、頭托及尸板三部分組成,頸枕為長方形,上面為弧形,中部有一個“V”形凹槽,枕外側鑿一個深2厘米的長方形榫眼,放置曲尺形斜坡狀木托。內側鑿一個通長1厘米深的凹槽,安裝一個長方形的托板,木板一端為方形,另一端為內弧形。高13、寬44.5、通長65厘米(圖七‥ 4;彩插一〇‥3)。M2‥8,由頸枕、頭托及尸板三部分組成,頸枕為長方形,中部有一個倒梯形凹槽,槽底部內低外稍高。凹槽的底部鑿有一個方形的榫孔,其內正好置一個舌形斜坡狀木托。枕下面放一塊托板,板一端為方形,另一端為外弧形,托板比枕兩側多出1厘米。高14.5、寬41.7、通長80厘米(圖七‥ 5;彩插一〇‥5)。
圖六//青釉瓷器
(三)銅器
銅腰帶一套4件,M2‥14。帶扣,1件。由橢圓形銅環(huán)和方形銅片鉚合而成,周緣抹斜,銅片對折后,鉚釘鉚合加固,一端以圓形軸孔和橢圓形環(huán)相接,舌形扣針。通長5.1、環(huán)長徑3.5、短徑1.5、扣針長2.34厘米。方形帶銙,2件。由上下兩片方形銅片鉚合而成,周緣抹斜,上下各有6顆鉚釘相接,下端有矩形穿孔。銙邊長2.65、厚0.6厘米,矩形孔邊長1.2、寬0.5厘米。鉈尾,1件。由上下兩片方形銅片鉚合而成,周緣抹斜,上下各有6顆鉚釘相接,平面呈圭形,一端平齊,一端為鈍角。通長為2.9、寬2.7厘米,兩片厚0.23厘米(圖九‥ 1;彩插一〇‥7)。
銅鏡3件。M1‥9,連弧紋昭明鏡,圓形,鏡面平直。半圓形鈕,圓形鈕座,寬平素緣。座外為十二連弧紋,之外為兩周斜短線紋間一圈銘文,字跡模糊,“內而清而以而昭而日而月而□而□泄而”。面徑9.8、背徑8.6、鈕高1.0、鈕寬2.1、緣高0.5厘米(圖八‥ 1;封三‥7)。M2‥12,東王公西王母四獸鏡,圓形,圓鈕,圓鈕座。內區(qū)高浮雕環(huán)列四獸,體態(tài)豐腴,立體感強,兩兩相對作戲情狀,尾巴上翹。銘文一圈,字跡模糊,零星能識讀“□□作竟□□□辟去不羊宜古市上有東王父西王母□□□□”。外區(qū)兩圈鋸齒紋夾雙線波折紋。面徑12、背徑11.2、鈕高1.2、鈕寬1.3、緣高0.4厘米(圖八‥ 2;封三‥8)。M2‥13-4,六乳六鳥紋鏡,圓形,圓鈕,圓鈕座。內區(qū)為六乳與六鳥相間環(huán)列,鳥昂首欲飛,其間點綴云紋。外區(qū)為鋸齒紋和雙線波折紋組合。面徑9.9、背徑8.5、鈕高0.6、鈕寬1.3、緣高0.4厘米(圖八‥ 3;封三‥9)。
圖七//漆木器
圖八//銅鏡拓片
鎏金銅釵1件。M1‥10-1,整體呈“U”字形,圓截面,釵首向端部漸變尖,尖鋒。殘長5.3、釵首寬1.5厘米(圖九‥5)。
(四)銀器
銀雙人飾件1件。M2‥13-3,模鑄,左男右女,男一腿殘,兩人手攙手。形體雖小,面部及衣著刻劃細膩,富有動態(tài)感。寬2.5、高2.86厘米(圖九‥2)。
銀飾件1件。M2‥15,模鑄,整體呈“∝”字形,截面略呈三角形,背面有凸細線紋。長6.3、寬1.5厘米(圖九‥4)。
銀釵3件。M2‥2,整體呈“U”字形,圓截面,釵首向端部漸變尖。長7.88、釵首寬1.83厘米(圖九‥6)。M1‥10-2,雙股叉形并攏,圓截面,釵首向端部漸變尖,鋒圓鈍。長9.2、釵首寬0.69厘米(圖九‥8)。M2‥7-1,整體呈“U”字形,圓截面,釵首向端部漸變尖,鋒圓鈍。長12.57、釵首寬2.26厘米(圖九‥10)。
銀簪1件。M2‥7-2,整體呈圓錐形,中空,簪首已銹蝕殘斷。殘長6.5、斷面直徑0.6厘米(圖九‥7)。
(五)錢幣
三座墓葬中均出土有錢幣,共計292枚,其中M1出土136枚,M2出土143枚,M3出土13枚。種類有半兩、四銖、五銖。
半兩1枚。銅質,M1‥4-1,外圓,中間方形穿孔。邊緣無外廓,穿的正背面也無郭,穿旁有篆書“半兩”二字,直徑2.3、穿徑0.9、厚0.12厘米(圖一一‥1)。
四銖3枚。銅質,篆書。M1‥4-2、4-3,正面無內郭,窄邊外郭,背面內外窄邊郭,正面“四銖”,“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四點為短豎線狀,偏旁“朱”字上筆方折,下筆彎曲,比金字旁稍高。M1‥4-2,直徑2.3、穿徑0.89厘米(圖一一‥2)。M1‥4-3,直徑2.17、穿徑0.93厘米。M1‥4-4,1枚。正背面內外有窄邊郭,正面是“四銖”,“銖”字體纖細,整字內側弧形,“金”字頭呈斜三角形,四點為短豎線狀,偏旁“朱”字上筆方折,下筆彎曲,比金字旁稍高。背面篆書“孝建”二字。直徑2.08、穿徑0.98、厚0.11厘米(圖一一‥3)。
五銖288枚,根據(jù)形制、質地及錢文特征,分為四型。
A型92枚。銅質,篆書。“五”字交筆彎曲,“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四點為橫短狀或短豎狀。M2‥3-1,直徑2.3、穿徑0.9、厚0.1厘米(圖一一‥4)。M2‥3-2,正面有外郭,背面有內外郭,偏旁“朱”字上下筆彎曲,與金字旁基本平齊。直徑2.53、穿徑0.99、厚0.13厘米(圖一一‥5)。M2‥3-3,邊郭凸起,錢背有穿郭,四點為短豎線狀,偏旁“朱”字上筆方折,下筆圓弧。直徑2.44、穿徑0.95、厚0.14厘米(圖一一‥6)。M2‥6-1,有內郭無外郭,偏旁“朱”字上筆方折,下筆圓弧,與金字旁基本平齊。直徑2.3、穿徑0.9、厚0.1厘米(圖一一‥7)。
B型51枚。鐵質,篆書,多銹蝕。M1、M2中出土。邊郭較寬,穿郭較窄?!拔濉弊致燥@瘦長,交筆較直;“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四點為橫短狀,偏旁“朱”字上下筆方折,與金字旁基本平齊。背郭穿邊較寬,背面有四出文。M1‥4-5,直徑2.08、穿徑0.6、厚0.22厘米(圖一一‥8)。
C型52枚。銅質,篆書,M1、M3中出土。剪輪五銖,有的剪去一半,有的剪去接近內郭。M3‥5-1,篆書。剪去五銖字的一半,僅?!拔濉钡囊话爰啊爸臁?。“五”字交筆彎曲,“朱”字上筆方折,下筆彎曲。直徑1.75、穿徑1、厚0.1厘米(圖一一‥9)。M3‥5-2,篆書。剪去僅剩內郭,依稀能見“五”、“朱”字。直徑1.4、穿徑0.92、厚0.14厘米(圖一一‥10)。M1‥4-6,篆書。剪去外郭,背面有內郭,“五”字交筆彎曲,“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四點為橫短狀,偏旁“朱”字上下筆彎曲,與金字旁基本平齊(圖一一‥11)。有的僅剪去外郭(圖一一‥12、13)。
D型93枚。銅質,篆書,“五”字近筆直交叉,略呈兩個對頂三角形,“五”字左邊有一豎線,“銖”字“金”旁頭呈斜三角形。M1‥7,邊郭凸起,錢背有穿郭?!爸臁弊稚舷聝晒P方折,與“金”字旁平齊,四點呈短豎線狀。直徑2.32、穿徑0.81、厚0.13厘米(圖一一‥14)。M2‥3-4,直徑2.28、穿徑0.78、厚0.11厘米(圖一一‥15)。M2‥6-2,直徑2.2、穿徑0.91、厚0.13厘米(圖一一‥16)。
(六)其他
滑石豬8件,根據(jù)形態(tài)的不同,可分為二型。
A型2件。方形體態(tài),呈伏臥狀,截面方形,前后蹄都屈收于腹下,吻部、雙耳、雙眼各置一小孔,豬身刻細密的豬毛紋。M1‥5-1、M1‥5-2,長4.8、寬2.5、高2.5厘米(圖一〇‥ 1;彩插一〇‥1)。
圖九//其他器物
圖一 //滑石豬
圖一一//錢幣拓片
B型6件。圓潤形體態(tài),呈伏臥狀,其吻部突出微上翹,前后蹄都屈收于腹下,長尾,富有動態(tài)感。造型圓潤,表面精細光潔。豬的耳、背、尾、腿等各部分輪廓簡練流暢,形態(tài)生動。M1‥8-1、8-2,吻部未挖鼻孔,眼睛刻劃逼真。兩豬尾部甩于異側。長5.9、寬1.6、高2厘米(圖一〇‥2)。M2‥1-1、1-2,形體較小,吻部鼻孔及眼睛均置小孔,尾部中垂,其一呈“S”形,富有動態(tài)感。長4.8、寬1.8、高2.1厘米(圖一〇‥3、4)。M2‥5-1、5-2,形體較小,吻部鼻孔及眼睛均置小孔。兩豬尾部甩于異側。長6.7、寬2.2、高2.4厘米(圖一〇‥5、 6;彩插一〇‥2)。
玉釵1件。M2‥7-3,整體呈“U”字形,釵身圓截面,釵首向尾端漸變尖,尖部殘斷。殘長6.2、釵首寬2.8厘米(圖九‥3)。
鐵釘1枚。M2‥12,出土于M1棺蓋上。圓形扁平帽,釘身四棱長條形,下部殘斷,釘帽直徑3、殘長14.8厘米(圖九‥9)。
(一)墓葬年代
此次發(fā)掘的三座夫婦合墓葬,形制相同、排列有序,但均無紀年材料,下面根據(j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推斷其年代。
三座墓均為小型的豎穴土坑墓,梯形木棺。這是南方地區(qū)出土較多的墓型,蘇、浙、皖、贛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長3~5米。1957年江蘇省揚州市東北鳳凰河拓寬工程中發(fā)掘清理隋墓4座,均為小型的梯形豎穴土坑墓,木棺形制也與郭莊墓葬相同[1]。
隨葬器物組合各地并不一致,最常見的是壺、雙唇罐和碗的組合,碗一般覆蓋于壺或罐口上。壺以青釉瓷器為多,有盤口壺和雞首壺。盤口壺,細頸,上腹圓鼓、下腹內收。隋開皇時盤口壁較高、口沿微撇,頸長而直,最大腹徑在壺腹中部,壺下腹內收呈卵形,肩部4~6耳。隋大業(yè)時盤口較前略外撇,最大腹徑也稍上升,以4耳為多[2]。M2內出土的青釉六系盤口壺,器形較大,頸粗長,盤深,鼓腹,肩部橫置六系與湖南湘陰縣隋大業(yè)六年(610年)墓[3]、武漢測繪學院隋墓[4]等出土的盤口壺造型類似,推測年代也基本相近。M3出土雙復系盤口壺,淺盤細頸、橄欖形腹、平底,流行于南朝至唐初的墓葬中,出土數(shù)量較多,在揚州鳳凰河隋墓、浙江江山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墓[5]、浙江衢州隋墓[6]、浙江嵊州隋大業(yè)二年(606年)墓[7]、江蘇鎮(zhèn)江詐輸隋墓[8]都有出土,器型基本類似。雞首壺自西晉以來十分流行,形制逐漸有所變化,至隋代,器身修長、雞頭更為寫實、生動,初唐已不多見,后不復出現(xiàn)。郭莊墓葬出土的兩件青釉螭把雞首壺與李靜訓墓(隋大業(yè)四年,608年)出土白瓷雙系螭把雞首壺造型十分相似[9]。郭莊出土的青釉雙唇罐與鄭仲明墓(鄭仲明卒于528年,610年后人始將其骸骨葬于滎陽)[10]出土的黃釉雙唇罐亦形制相同。另外,在M1、M2均出土D型“五銖”銅錢,即“五”左邊靠近方孔處有一豎劃,其余三面無郭。這一類銅錢也出現(xiàn)于隋代[11]的墓葬中,當為隋五銖。根據(jù)墓葬形制,結合出土器物的比較,筆者將郭莊三座墓的年代定為隋代。
(二)文化特征
墓葬中出土的六件青釉瓷器,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殘缺。盤口壺系、盤口,雞首螭柄壺螭柄以及青釉雙唇罐外唇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缺,這種現(xiàn)象在揚州隋至初唐的墓葬中較為常見,可能與“毀器”的葬俗有關。墓葬內出土三件帶頭托的木枕在揚州地區(qū)古墓葬中為首次發(fā)現(xiàn)。從形制上看,承繼了長方形木枕,并在木枕的外側新增加了頭托,下側又增加墊板,可能是專為逝者定制的器物,在唐代墓葬中尚未發(fā)現(xiàn)。郭莊三座隋代墓葬,雖然墓葬形制單一,但隨葬品類型豐富多樣,不乏精品,對于研究隋代揚州地區(qū)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狀況及喪葬習俗等具有重要意義。
繪圖:劉 群 羅錄會 薛炳宏
拓片:李久江 薛炳宏
攝影:張富泉 閆 璘
執(zhí)筆:薛炳宏 池 軍 劉 剛
[1]屠思華:《江蘇鳳凰河漢、隋、宋、明墓的清理》,《考古通訊》1958年第2期。
[2]秦浩編著:《隋唐考古》,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33頁。
[3]熊傳新:《湖南湘陰縣隋大業(yè)六年墓》,《文物》1981年第4期。
[4]武漢市文物管理處:《武漢測繪學院隋墓發(fā)掘簡報》,《江漢考古》1984年第4期。
[5]江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江山隋唐墓清理簡報》,《考古學集刊》第3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62—167頁。
[6]衢州市文物館:《浙江衢州隋唐墓葬清理簡報》,《考古》1985年第5期。
[7]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紀年瓷》,文物出版社2000年。
[8]鎮(zhèn)江博物館:《江蘇鎮(zhèn)江詐輸東晉、隋代墓葬發(fā)掘簡報》,《東南文化》2014年第3期。
[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3—28頁。
[10]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隋代鄭仲明墓發(fā)掘簡報》,《中原文物》2015年第6期。
[11]安徽省展覽、博物館:《合肥西郊隋墓》,《考古》1976年第2期。
(責任編輯:黃苑;校對:朱國平)
江蘇揚州郭莊隋代墓葬出土器物
Excavation Report of the Sui Tombs Located in Guozhuang,Y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Municip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 November,2011,Yangzhou Municip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onducted a preventive excavation on the Sui dynasty tombs located in Guozhuang,Yuqiao,Xihu,Yang?zhou,Jiangsu province.The excavation uncovered three wood-chambered shaft earthen pit tombs,each con?taining remains of a couple.A variety of burial objects including porcelain,bronze,jade,stone,lacquer and wood wares as well as coins were unearthed.The three tombs are of typical features of that of the Sui dynas?ty.The excavation provides valuable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funeral customs of Yangzhou area in the Sui dynasty.
Yangzhou;Sui dynasty;tombs;wood headrest;green glazed porcelains
1.A型滑石豬(M1‥5-1、M1‥5-2)2.B型滑石豬(M2‥5-1、M2‥5-2)
3.木枕(M2‥4)4.木枕(M1‥6)5.木枕(M2‥8)
6.漆盒(M2‥13-1)7.銅腰帶(M2‥14)
K871.43
A
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