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南京市雨花臺(tái)區(qū)后頭山東晉墓發(fā)掘簡報(bào)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2015年4-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對(duì)南京市雨花臺(tái)區(qū)后頭山東晉墓進(jìn)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墓地坐北朝南,4座墓室東西向緊密排成一列,墓葬形制、大小相近,均為磚室券頂結(jié)構(gòu),長5米左右。墓葬多保存較好,出土了包括青瓷器、陶器、金飾、銅印章等在內(nèi)的各類遺物90余件(組),其中六面印、步搖金飾、頭像磚等均較罕見。根據(jù)出土的六面印,初步判斷M1墓主為張邁。這處墓地的發(fā)掘?qū)τ谘芯苛沟某鐾吝z物、葬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jià)值。
東晉 家族墓 張邁 六面印 步搖 頭像磚
后頭山東晉墓位于南京市雨花臺(tái)區(qū)鐵心橋街道尹西村馮韋自然村,龍西路北側(cè)(圖一)。2015年3月24日,機(jī)械取土中發(fā)現(xiàn)墓葬磚室后壁,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于同年4-7月進(jìn)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又于2016年對(duì)墓地排水溝進(jìn)行了局部解剖。發(fā)掘的4座磚室墓(編號(hào)M1-M4),集中排成一列、形制規(guī)模接近,應(yīng)為一處家族墓(彩插四‥1)。根據(jù)M1出土印章推測墓主為張邁?,F(xiàn)將發(fā)掘情況報(bào)告如下。
墓地位于后頭山的南坡,發(fā)掘前地表種植茶樹,還有部分房屋基址。因近年村民的平整,墊土由北向南漸厚,M1-M4的墓頂墊土厚僅0.2米,往南排水溝以上墊土則達(dá)2米。M1保存完整,M2-M4頂部略有坍塌,遭輕微擾亂。
圖一//南京市雨花臺(tái)區(qū)后頭山東晉墓位置示意圖
墓地坐北朝南,墓門朝南偏東。M1-M4由東向西呈“一”字排開,整齊、緊密,墓坑深度也基本相同,其中M1和M2為同穴異室。4座墓各自有斜坡墓道和排水溝,不過M1-M3的排水溝最終匯集成一條。M4墓坑較淺,排水溝僅保存封門前一段,打破了M3的墓道(圖二)。
圖三//M1、M2平、剖面圖
M1、M2、M3形制和規(guī)?;鞠嗤尚逼履沟?、排水溝、封門、甬道、墓室等部分構(gòu)成。排水溝都略偏于墓道一側(cè)。墓壁三順一丁砌法,單磚起券(圖三、四)。兩壁前部各有長方形壁龕,后壁設(shè)“凸”字形壁龕和直楞假窗。墓室后部設(shè)棺床,棺床前磚壘長方形祭臺(tái)。棺床底部為生土臺(tái),鋪磚一層呈“人”字形。墓室前部和甬道底部也鋪磚一層,方式略有不同(彩插四‥2)。M1設(shè)有長方形泄水孔,孔內(nèi)嵌陶質(zhì)長方形地漏。M4相對(duì)較小,長方形墓室,沒有甬道,也不設(shè)棺床,鋪地磚呈“人”字形(圖五)。
四座墓室兩壁都是單層磚,丁磚多是半塊,間或使用1-3塊整磚。用磚尺寸近同,長30~32、寬15~16、厚4厘米。M1用磚磚面壓印錢紋放射紋,側(cè)面光素(圖六)。M2-M4用磚相同,磚面為細(xì)布紋,側(cè)面偶見模印“十”字符號(hào)(圖七)。各磚室形制、尺寸見表一。
四座墓室都僅容一棺,棺木朽盡,僅見銅、鐵棺釘若干。人骨不存,根據(jù)出土遺物判斷頭朝向墓門。共出土遺物90余件(組),其中陶器多陳于祭臺(tái)上,M1-M3的壁龕內(nèi)都有青瓷燈盞(有的滑落下方)。銅鏡、滑石豬、金飾等都位于棺床上,為棺內(nèi)隨葬品。M1的印章、銅三枝形器和銅鏡出土位置相同,應(yīng)同盛于漆木盒內(nèi)。M2和M3的金飾、銀釵、料珠相對(duì)集中于頭部。
(一)M1出土遺物
1.青瓷器
圖四//M3平、剖面圖
圖五//M4平、剖面圖
圖六//M1墓磚拓片
7件。有盤口壺、碗和盞三種。灰白胎,青黃釉,釉多脫落。
盤口壺2件。淺盤口,矮束頸,圓鼓腹,平底。肩部對(duì)稱貼附4個(gè)橋形系。盤口及肩部各有凹弦紋。施釉不及底。M1‥4,口徑12.4、腹徑22.8、高24厘米(圖八‥1)。M1‥19,口徑15、腹徑25.2、高27厘米(圖八‥ 2;彩插五‥4)。
碗1件。M1‥20,圓唇,上腹近直,下腹斜收,平底。口徑11.4、底徑6.8、高3.8厘米(圖八‥ 3;彩插五‥1)。
盞4件。形制基本相同。圓唇,淺弧腹。唇部一周凹弦紋,內(nèi)底微凸。依底部可分二型。
A型1件。M1‥1,凸底??趶?.8、底徑4.4、高3.2厘米(圖八‥4)。
B型3件。平底。M1‥2,口徑9、底徑4.4、高3.2厘米(圖八‥5)。M1‥3,口徑8.8、底徑5.6、高3.2厘米(圖八‥6)。M1‥23,口徑8.4、底徑4、高3厘米(圖八‥7)。
2.陶器
10件(組)。泥質(zhì)灰陶,有憑幾、魁、硯、果盒、盤5種。
憑幾1件。M1‥8,圓弧背,中空,三足。幾背與足榫卯相連。獸蹄足端刻畫五趾。通體光素。背長59.2、寬10、通高23.6厘米(圖九‥1)。
魁勺組合1套。魁,M1‥21,尖唇,直腹,平底。曲柄,柄端呈菱形。唇下一圈凹弦紋??趶?6.8、底徑13.6、腹高6.6厘米(圖九‥2)。勺,M1‥22,口略呈橢圓形,尖唇,圜底。柄上刮削痕跡明顯,斷面呈不規(guī)則多邊形。最大口徑6.8、殘長16.8、通高11.2厘米(圖九‥3)。
表一//南京市雨花臺(tái)區(qū)后頭山東晉墓M1—M4信息簡表
圖七//M2—M4
硯1件。M1‥17,圓形,圓唇,直內(nèi)壁,平底,三足。直徑8.4、高4厘米(圖九‥4)。
果盒1件。M1‥13,圓形,直腹,同心圓形,圈足。未能修復(fù)。
盤5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圓形,圓唇,斜直腹,平底。M1‥16,口徑19.6、底徑17.6、高2厘米(圖九‥5)。
3.金屬遺物及其他
銅印1件。M1‥7,“凸”字形,穿孔中殘留線繩痕跡。印胚光素,部分印邊銹蝕脫落。六面均有篆文,陰刻,其中五面有邊框,出土?xí)r個(gè)別白文內(nèi)殘存朱色。印鈕刻文“白記”,正下“張邁”,四面分別是“張仲人”、“張邁白事”、“臣邁”、“張邁白箋”。其中二字和三字的采用懸針篆。下部各邊長約1.9、上鈕長1.2、寬0.9、高1.1厘米(圖一○;彩插四‥4)。
圖八//M1出土青瓷器
圖九//M1出土陶器
銅三枝形器1件。M1‥10,不分正反,兩端對(duì)稱。中部兩橫一豎為柄,兩端各呈“山”字形。外端兩枝為魑首,中枝略長,端有穿孔。長12.3、柄寬2、端寬3.6、厚0.3厘米(圖一一‥2)。
銅鏡1件。M1‥9,圓形,鏡面弧凸。圓鈕,穿內(nèi)殘留織物痕跡。主體紋飾為四乳四禽,外一圈橫“S”,最外一圈為連弧紋。直徑8、中部厚0.3、緣厚0.4厘米(圖一一‥1)。
鐵刀1件。M1‥18,殘缺,銹蝕嚴(yán)重。刀尖上彎。殘長21、寬2、最厚處0.4厘米(圖一一‥3)。
圖一 //六面印印文(M1‥7)
圖一一//M1出土其他遺物
滑石豬2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略成長條形,蹲伏狀。背部刻劃鬃毛。M1‥5,長8.5、寬1.3、高1.8厘米(圖一一‥4)。M1‥6,前端雕琢一對(duì)鼻孔。長8.2、寬1.3、高1.7厘米(圖一一‥5)。
頭像磚1塊。M1‥26,甬道鋪地磚,一面陰刻頭像,頭像側(cè)臉、深目長鼻、前額光禿、發(fā)際線靠后、耳上下各有一圓點(diǎn)。刻畫隨意,線條流暢。長30、寬14.5、厚4厘米(圖一二;彩插四‥3)。
銅棺釘16枚。形制相同,有大小兩種,多于同一位置殘斷。釘帽長方形覆斗狀,斷面長方形。M1‥24-1,殘長22.8厘米(圖一一‥6)。
鐵棺釘十?dāng)?shù)枚。形制基本相同,銹蝕嚴(yán)重。釘帽方形覆斗狀,斷面長方形。M1‥25-1,殘長21厘米(圖一一‥7)。
(二)M2出土遺物
1.青瓷器
5件。有盤口壺、熏爐和盞三種。
圖一二//磚上頭像摹本(M1‥26)
圖一三//M2出土陶瓷器
盤口壺1件。M2‥7,斜直口,束頸,平肩微弧,下腹斜直,平底。肩部對(duì)稱貼附一對(duì)豎系。盤口及肩部有凹弦紋。青黃釉,施釉不及底。口徑10.8、最大腹徑19.2、底徑10.8、高20厘米(圖一三‥ 1;彩插五‥5)。熏爐1件。M2‥4,由承盤和爐身連接而成。承盤平唇,侈口,深弧腹,平底。承柱中空。爐身似罐,圓口,鼓腹。上腹三層三角形鏤空?;液痔?,褐綠釉。爐內(nèi)殘留灰燼。承盤口徑14.4、爐身腹徑11.6、通高14.2厘米(圖一三‥ 2;彩插五‥3)。盞3件。分別出土于三個(gè)壁龕內(nèi),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圓唇,淺弧腹,平底。內(nèi)底微凸。唇部一道凹弦紋。M2‥3,口徑9.2、底徑6.4、高3.8厘米(圖一三‥ 3;彩插五‥2)。
2.陶器
8件。有果盒、魁、耳杯、碗和盤。泥質(zhì)灰陶,出土?xí)r均破碎,其中陶魁和碗無法復(fù)原。
果盒1件。M2‥10,修復(fù)。同心圓形,子口,圈足??趶?1.6、高5.2厘米(圖一三‥5)。
耳杯1件。M2‥5,杯口平面呈橢圓形,兩端略上翹,深弧腹,平底。長11.2、寬6.4、高4厘米(圖一三‥4)。
盤4件。形制相同,大小接近。斜直腹,平底。M2‥16,口徑20.4、底徑18、高2.4厘米(圖一三‥6)。
3.金飾
金飾件集中出土于頭部,有聯(lián)勝、對(duì)鳥、花瓣、魚、提籃、墜、扣等樣式。部分金飾件上使用掐絲、焊珠等工藝,制作精巧。
三連勝1件。M2‥17-1,三勝呈品字形,中部各有中空扁球,扁球上飾四瓣花。紋樣邊緣飾以金粟粒。頂部有一小孔,下部有三個(gè)小孔。長2、寬1.8、球體厚0.3厘米(圖一四‥ 1;彩插六‥2)。
圖一四//M2出土金銀飾品
圖一五//M3出土陶瓷器
墜2件。形制、大小相同。長頸,鼓腹,中空。金絲纏繞成圖案,邊緣滿飾金粟粒。下腹有6個(gè)圓圈,圈內(nèi)鑲嵌物多脫落,個(gè)別可見紅色填充物。圓圈之間各有一小孔。M2‥17-2,長1.9、腹徑1.1厘米(圖一四‥ 2;彩插六‥4)。
魚1件。M2‥17-3,片狀,魚形。金絲輪廓,邊緣滿飾金粟粒。頭部、上鰭、下腹和腹鰭共有4個(gè)小穿孔。長3、寬1.3厘米(圖一四‥ 3;彩插六‥3)。
提籃1件。M2‥17-4,長方形提籃,提梁處殘缺,中空。正面紋飾以金絲圓圈為中心,左右各為腰子形。邊緣滿飾金粟粒。長1、厚0.5、高1.2厘米(圖一四‥ 4;彩插六‥5)。
對(duì)鳥1件。M2‥17-5,片狀,圓形,中部鏤空紋飾為對(duì)鳥。紋飾邊緣粗糙。直徑1.8厘米(圖一四‥5)。
花瓣1件。M2‥17-6,六瓣,中央有小穿孔。花瓣正面心形槽,緣飾金粟粒,原應(yīng)有鑲嵌物。直徑1.8厘米(圖一四‥ 6;彩插六‥7)。
扣1組。M2‥17-7,兩部分構(gòu)成。一為圓形弧面,凹面有橋鈕,刻畫小圓圈和弧線。另一為圜底釜形,底有牛鼻穿。兩部分直徑相同均為1.4厘米,扣合厚0.6厘米(圖一四‥ 7;彩插六‥6)。
扣1件。M2‥17-9,僅余此一圓弧面,有橋鈕,通體素。直徑1.5厘米(圖一四‥9)。
圖一六//M3出土金飾及料珠
圖一七//M3出土其他遺物
4.其他
鎏金銀鐲1件。M2‥17-8,雙股中空,染銅綠銹??梢婃y金。殘長3、寬0.4、厚0.2厘米(圖一四‥8)。
銀指環(huán)1件。M2‥19,素面,一處留有鑲嵌槽。直徑1.4厘米(圖一四‥10)。
圖一八//M4出土部分遺物
銀制品1件。M2‥15,不辨形狀。
銅錢2枚。M2‥8,粉碎,出土?xí)r可辨“五銖”字樣。
滑石豬2枚。略呈長條形,蹲伏狀。M2‥9-1,長8、寬1.1、高1.7厘米。
(三)M3出土遺物
1.青瓷器
6件。包括盤口壺、熏爐和盞三種。
盤口壺1件。M3‥23,盤口斜直,束頸,圓鼓腹,平底。肩部對(duì)稱貼附一對(duì)橫系、兩對(duì)豎系。盤口及肩部飾凹弦紋。青黃釉,施釉不及底。盤口徑12、腹徑21.6、底徑12.4、高23厘米(圖一五‥ 1;彩插五‥6)。
熏爐1件。M3‥17,出土?xí)r殘破,與M2‥4形制、釉色相同。承盤口徑13.6、爐腹徑11.2、通高13厘米(圖一五‥2)。
盞4件。三件出自壁龕內(nèi),一件出自甬道。形制相同,大小接近。M3‥1,圓唇,淺弧腹,平底。內(nèi)底微凸。唇部一圈凹弦紋。青黃釉,施釉不及底,脫釉嚴(yán)重??趶?.4、底徑6、高3.2厘米(圖一五‥3)。
2.陶器
5件。有魁、果盒和盤三種。其中果盒無法修復(fù)。
魁勺組合1套???,M3‥20,尖唇,深弧腹,平底。曲柄,柄端呈菱形。唇部一道凹弦紋??趶?9.2、底徑13.6、腹高7厘米(圖一五‥5)。內(nèi)有一勺,M3‥24,口略呈圓形,尖唇,圜底。柄部殘斷,斷面呈不規(guī)則多邊形??趶?、殘長10、殘高7.6厘米(圖一五‥6)。
盤3件。形制相同,大小接近。圓形,斜直壁,平底。素面。M3‥22,口徑19.6、底徑17.6、高2.4厘米(圖一五‥4)。
3.金飾
對(duì)鳥4件。片狀,圓形有邊框,中央鏤刻對(duì)鳥,形象大同小異。鳥展翅,眼部刻畫圓圈。M3‥5-1和M3‥5-6,鳥喙共銜一勝,鳥身素面。M3‥5-2和M3‥5-7,鳥身刻畫圓點(diǎn)狀裝飾。直徑2.05厘米(圖一六‥1- 4;彩插六‥1)。
魚1件。M3‥5-3,在薄片上掐絲為輪廓,邊緣飾以金粟粒。尾部略殘缺。長1.8、寬0.65厘米(圖一六‥5)。
金飾殘件1件。M3‥5-4,應(yīng)為某飾品一部分,半球狀,凸面飾四瓣花,有兩個(gè)穿孔。直徑0.6厘米(圖一六‥6)。
墜2件。形制、大小相同。長頸,鼓腹。金絲纏繞出圖案輪廓,邊緣飾以金粒。腹部有6個(gè)圓圈,圓圈之間各有細(xì)小穿孔。M3‥5-5、M3‥5-8,高1.9、腹徑1厘米(圖一六‥7)。
扣組件3件。M3‥5-9、M3‥5-10,兩件形制大小相同,圓形弧面,凹面橋鈕。凸面素,凹面刻畫小圓圈和弧線。直徑1.6厘米(圖一六‥8、9)。M3‥5-11,圜底釜形,平緣,底有牛鼻穿孔。通體素。直徑1.6、高0.4厘米(圖一六‥10)。
4.其他
料珠50余枚。M3‥7,大小不等,中有穿孔。大的圓鼓形,直徑0.4~0.6厘米;小的為細(xì)管切割而成,直徑0.2~0.3厘米(圖一六‥11)。
銀釵4枚。U字型,依長度和股間距離可分三型。
A型2枚。細(xì)長,柔軟。M3‥8-1、M3‥8-2,長27、粗0.1厘米(圖一七‥4、5)。
B型1枚。M3‥8-3,長18、股間距離1.2、粗0.2~0.4厘米(圖一七‥6)。
C型1枚。M3‥8-4,短而硬。長8.6、股間距離2.8、粗0.2~0.3厘米(圖一七‥7)。
銅鏡1件。M3‥12,鏡面弧凸,圓鈕,穿內(nèi)殘留織物。主體紋飾為四乳四花卉,向外依次是連弧紋、梯格紋、連弧紋。直徑8.8、厚0.2~0.3厘米(圖一七‥1)。
銅耳杯1件。M3‥15,杯口橢圓形,平唇,圓弧腹,平底。兩耳平于杯口。通體未見紋飾。長5.4、杯口寬3.4、高1.8厘米(圖一七‥2)。
鐵剪刀1件。M3‥16,銹蝕嚴(yán)重。交股曲環(huán)。
滑石豬2件。形制相同,大小接近。長條形,蹲伏狀。M3‥4-1,長7.4、寬1.6、高1.6厘米(圖一七‥3)。
朱砂顏料1塊。M3‥11,原來應(yīng)盛于漆木容器內(nèi),呈半固態(tài)狀,顏色鮮紅。
(四)M4出土遺物
M4出土遺物較少,有青瓷盤口壺1件,銅鏡1枚,陶果盒1件,陶盤4件,銅、鐵棺釘若干。其中果盒出土?xí)r粉碎,無法修復(fù)。
青瓷盤口壺1件。M4‥2,淺盤口,矮束頸,圓鼓腹,平底。肩部對(duì)稱貼附4個(gè)橋形系。盤口及肩部各飾有弦紋。盤口徑15、底徑14.2、腹徑25.2、高27厘米(圖一八‥1)。
銅鏡1枚。M4‥1,鏡面微凸,圓鈕。一道凸弦紋與鏡緣間為卷草紋。直徑8、厚0.2~0.3厘米(圖一八‥2)。
陶盤4件。形制相同,大小接近。盤口斜直,平底,通體光素。M4‥3,口徑20、底徑17.8、高2.4厘米(圖一八‥3)。
(一)墓地形成與時(shí)代
這四座墓排列整齊,排水溝匯集成一條,顯然是一處有規(guī)劃的家族墓地。墓葬形制規(guī)模相近,出土陶器、青瓷器特征相同,屬于同一時(shí)代,應(yīng)是短時(shí)期內(nèi)營建完成。雖然從現(xiàn)象上看,M1和M2存在一些疊壓、打破關(guān)系,但這也只是同穴異室營建時(shí)的先后關(guān)系。尤其是M2和M3無論形制還是出土遺物,都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和很高的相似度。
根據(jù)出土六面印,初步判斷M1墓主為張邁。該類銅質(zhì)“凸”字形六面印出土數(shù)量不多,而且見諸報(bào)道的多屬于東晉貴族墓[1],因而對(duì)墓葬時(shí)代和墓主身份都有一定標(biāo)志性。M1-M4可以認(rèn)定為東晉張邁家族墓。
具體來看,四座墓規(guī)模不大,都是長方形單室券頂,兩壁都設(shè)長方形壁龕,后壁有直楞假窗和“凸”字形壁龕,這種形制結(jié)構(gòu)流行于東晉中晚期。出土遺物特征明顯,青瓷盤口壺為淺盤口、矮束頸、鼓腹、泥條系,盞淺弧腹、平底,流行于東晉中期前后或中期偏晚。尤其是M2和M3出土的醬釉青瓷熏爐,造型與象山王興之夫婦墓[2]、老虎山顏鎮(zhèn)之墓[3]、象山王建之夫婦墓[4]出土的相同。M2和M3都出土了造型豐富的金飾,同類型的文物也僅見于東晉貴族墓中[5]。綜合判斷,張邁家族4座墓時(shí)代應(yīng)為東晉中期或略晚。
(二)墓主關(guān)系與身份
后頭山東晉張邁家族墓不僅墓葬形制完整,結(jié)構(gòu)清晰,而且出土包括印章、金飾、頭像磚、朱砂顏料等豐富遺物,為研究墓主身份提供了珍貴材料。
張邁家族4座墓都是單人葬,是以M1墓主張邁為主,三人合葬的形式。與M1同穴異室的M2出土金飾表明墓主是位女性,應(yīng)為張邁妻。M3與M2出土器物組合高度統(tǒng)一,也隨葬同類金飾,故墓主也是位女性,而且與M2墓主身份相同,應(yīng)為張邁繼室。M4墓葬規(guī)模較小,隨葬品也很少,墓主地位顯然較低。雖然出土遺物性別特征不明顯,但得與張邁及二位妻子同排,也應(yīng)考慮為張邁的妻妾之一。張邁家族墓單個(gè)墓葬的規(guī)模較小,但六面印、金步搖等出土遺物卻反映該家族非同一般的身份。獨(dú)特的合葬方式與罕見的出土遺物似乎揭示了張邁家族墓應(yīng)是一種特殊歷史情況下的產(chǎn)物。
《晉書·張光傳》載:“(光)有二子:炅、邁。”[6]張光為梁州刺史,鎮(zhèn)守漢中,受氐人圍困,死于建興元年(313年)。同傳又曰:“邁多才略,有父風(fēng)。州人推邁權(quán)領(lǐng)州事,與賊戰(zhàn)沒?!笨梢姀堖~也當(dāng)戰(zhàn)死于建興年間,其卒年和生前活動(dòng)地域都難以同南京后頭山張邁家族墓發(fā)生直接關(guān)系。若將M1墓主與史載張邁等同,則首先要對(duì)二者之間存在的時(shí)空距離給出合理解釋。關(guān)于M1墓主是否即為史書記載的張邁這一問題,尚有待今后的進(jìn)一步探討。
領(lǐng)隊(duì):周保華
發(fā)掘:陳大海 徐 華 付明山
整理:陳大海 董補(bǔ)順 祝乃軍 雷 雨
執(zhí)筆:陳大海
[1]銅六面印出土數(shù)量不多,見諸報(bào)道的出土地以長江流域江蘇南京、鎮(zhèn)江,安徽馬鞍山等為主,其他還有浙江、廣東等地,此外還有部分館藏。尤以南京出土數(shù)量最多,然此前也不過5枚,印主分別是顏琳、顏鎮(zhèn)之、華瑛、孫寔、綦毋邃。南京出土六面印的墓葬,都是東晉時(shí)期的,其中老虎山顏氏家族兩座墓和板橋喬家莊綦毋邃墓甬道中均設(shè)一道木門,標(biāo)志墓主具有較高的身份。
[2]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huì):《南京人臺(tái)山東晉興之夫婦墓發(fā)掘報(bào)告》,《文物》1965年第6期。
[3]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huì):《南京老虎山晉墓》,《考古》1959年第6期。
[4]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8號(hào)、9號(hào)、10號(hào)墓發(fā)掘簡報(bào)》,《文物》2000年第7期。
[5]以對(duì)鳥、花瓣、墜等為主的金飾件出土墓例列舉如次:溫嶠墓,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北郊東晉溫嶠墓》,《文物》2002年第7期;仙鶴觀高崧家族墓,南京市博物館《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墓》,《文物》2001年第3期;汽輪機(jī)廠大墓,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北郊東晉墓發(fā)掘簡報(bào)》,《考古》1983年第4期。
[6]唐·房玄齡等:《晉書》卷五十七《張光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565頁。
(責(zé)任編輯:張平鳳;校對(duì):朱國平)
南京后頭山東晉墓發(fā)掘現(xiàn)場及出土器物
1.后頭山東晉墓清理后(南—北)
3.頭像磚(M1‥26)
2.M3墓室前部
4.銅六面?。∕1‥7,左:頂部;中:側(cè)面;右:底部)
南京后頭山東晉墓出土青瓷器
1.碗(M1‥20)
3.熏爐(M2‥4)
5.盤口壺(M2‥7)
2.盞(M2‥3)
4.盤口壺(M1‥19)
6.盤口壺(M3‥23)
南京后頭山東晉墓出土金器
1.對(duì)鳥(M3‥5-2、M3‥5-6、M3‥5-1、M3‥5-7)
2.三連勝(M2‥17-1)3.魚(M2‥17-3)4.對(duì)墜(M2‥17-2)
5.提籃(M2‥17-4)6.扣(M2‥17-7)7.花瓣(M2‥17-6)
福建南安豐州皇冠山“天監(jiān)十壹年”墓發(fā)掘現(xiàn)場及出土器物
1.M12墓室內(nèi)部
2.M12墓磚拓片制作現(xiàn)場
3.青瓷缽(M12‥7)
4.青瓷盅(M12‥2)5.青瓷碗(M12‥5)6.青瓷盞(M12‥11)
福建南安豐州皇冠山“天監(jiān)十壹年”墓出土青瓷器
1.缽(M12‥19)
3.雙系罐(M12‥20)
2.唾壺(M12‥8)
4.托盞(M12‥13)
5.博山爐(爐座,M12‥ 12;爐蓋,M12‥14)
6.插器(M12‥6)
福建南安豐州皇冠山“天監(jiān)十壹年”墓出土青瓷器
The Eastern Jin Tombs on Mount Houtou in Yuhuatai,Nanjing
Nanjing Municip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From April to July 2015,Nanjing Municip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onducted a rescue excavation on the Eastern Jin tombs at Mount Houtou located in Yuhuatai,Nanjing.The cemetery fa?ces the south with four tombs sitting closely in aneast-west row.The four tombsare of similar structures and sizes(about 5 meters in length)and are all with brick chambers and barrel-vaulted ceilings.Well preserved, the four tombsunearthedover 90 pieces(sets)of burial object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including celadon and pottery wares,gold ornaments,and bronze seals,among which the six-sided seal,the gold buyao-s(hair or?naments),and the portrait bricks are rare in their kinds.The six-sided seal unearthed from M1 suggests that this tomb belongs to a man named Zhang Mai.The excavation of these tomb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burial objects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s and forms of the tombs of the Six Dynasties.
Eastern Jin;family tombs;Zhang Mai;six-sided seal;buyao(hair ornament);portrait bricks
1.虎子(M12‥3)
3.硯(M12‥9)
2.托盤(M12‥15)
4.鐎斗(M12‥17)
5.四系罐(M12‥22)
6.盤口壺(M12‥23)
K871.42
A
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