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巖卿
(730070 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 甘肅 蘭州)
研究性教學在民法教學中的應用
艾巖卿
(730070 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 甘肅 蘭州)
高校民法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xiàn)為三點:教學內(nèi)容的局限性、教學方法的單一性、教學理念的工具性。研究性教學模式通過文本與案例的交叉應用,通過自學、討論、講授等多種方法的應用,充分發(fā)揮學生教師的雙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料,打開了從法律基本實施到法律精神和法治思想的通路,對培養(yǎng)法學生獨立的人格、全整的法律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民法;研究性教學;課堂
“民法是一部很重要的部門法,是高校法律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1],它立足于調(diào)整民眾基本社會關系,包括經(jīng)濟關系、姻親關系、人事關系等等,內(nèi)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正因如此,民法的內(nèi)涵不單單是法律本身,而包含了深厚的哲學思想和精神內(nèi)核。民法的龐大體系決定了其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在當代高校課堂,為期四年的本科教學根本無法窮盡民法體系,要么是基于教材的蜻蜓點水式教學,要么是膠著于各種案例、判例而難以形成知識結構體系,高校民法教學目前還存在種種問題。
(一)教學內(nèi)容的局限性
民法體系包羅萬象,很多高校法學教師研究領域卻都是局限于一隅,而眾所周知,大部分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偏向于結合自身研究領域進行授課,深度有余而寬度不足,這就導致教學內(nèi)容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學生接受的知識也因此缺乏系統(tǒng)性。高等院校職稱評聘的激烈競爭局面決定了其“重科研、輕教學”的現(xiàn)狀,很多法學教師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了一些偏、難領域的課題研究中,科研是“主業(yè)”,上課是“副業(yè)”,因此習慣于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論文成果等應付上課,而這些內(nèi)容對缺乏民法基礎知識系統(tǒng)的本科生來說很難理解和真正受用,本應該系統(tǒng)學習基礎理論的學生一開始就接觸偏、深、難的前沿研究,使教學內(nèi)容有了明顯的局限性,偏離了法學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
(二)教學方法的單一性
近年來,民法教學研究在案例教學方面關注較多,案例教學通過運用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實例或模擬現(xiàn)實事件進行教學,通過組織學生分析、思考、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比較符合現(xiàn)代高校教學的一些理念和特點,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因此也受到廣泛追捧。目前,案例教學已經(jīng)形成比較成熟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加之這一教學方法減少了教師講授的負擔,因此被廣泛利用,很多政法院校都鼓勵大部分老師使用案例教學法。無可否認,這一教學有其自身優(yōu)勢,但專注于案例和實踐,很容易忽視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很多學生一開始就從案例入手,缺乏法律知識儲備,很難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最終往往接觸了一堆案例,而很難形成系統(tǒng)知識框架,經(jīng)驗性有余而知識性不足。
(三)教學理念的工具性
從最早的民法典到如今體系龐大的民法通則,自古以來,民法都是集中體現(xiàn)法律精神的部門法,其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主權原則大多源自于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歷代哲人的思考和探索,其中包含了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和社會治理理念,從這個意義上,民法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歷史文化的沉淀和精神的載體。但是,在現(xiàn)代民法教學中,受功利主義和工具理性的影響,師生更多的只是援引法律法條,結合現(xiàn)實案例進行分析,缺少追溯法律基本精神乃至深層次哲學理念的意識,教師從法律實用性和學生求職等實際角度考慮,也較少關注和涉及這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教學理念具有很強的工具性,缺乏法理學的積淀,學生獨立的思考和獨立人格的形成很難建立,成為目前大多政法類院校民法教學的一大弊病。
基于民法教學內(nèi)容的局限性、方法的單一性、理念的工具性,民法課題教學的改革應該從內(nèi)容、方法、理念三個方面入手,拓展寬度、延伸深度、加深理解度。筆者就此提出案例教學和文本教學交互應用的研究性民法教學方法,在課程與教學論中,西方學者歷來推出研究性教學實踐,即:給予學生充分的資料,以問題為導向,由學生完全自主學習的全部過程,通過查閱資料、思考、討論交流、形成觀點和認識,最終解決問題;這一教學模式在民法教學過程中具有充分的應用空間,民法教學所需要的深度、寬度、理性和實踐性都可以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實現(xiàn),通過案例教學和文本教學的交互應用,通過學生的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和教師的有效引導,具體而言,要從教學內(nèi)容準備、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管理三個方面進行建構。
(一)教學內(nèi)容準備
研究性教學的關鍵就在于豐富的資料準備,雖然中國的課堂教學很難像國外一樣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但在目前資訊相對發(fā)達的環(huán)境下,只要教師愿意,準備資料是沒有問題的,民法教學要拓展寬度和深度,在教學內(nèi)容的準備方面,要盡可能全面,需要準備四個層次的教學資料:元典性著作、民法典或民法通則、單行法律文本、案例及教材(如下表)。
其中,元典型著作是民法的基石,包含了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出處;民法典和民法通則是精神與法律實踐的橋梁,也是法律思想的結晶和核心成果;單行法律文本則是民法的具體實施細則,是法律實踐的指南,可以具象化為個體行為準則,再輔之以具體的案例和教材講解,就能夠把握民法的實質(zhì)和實施原則。這四個層次自上而下,缺一不可,構成了民法教學的內(nèi)容體系。目前,課堂教學只指定一兩本教材的做法根本無法滿足研究性教學的需要,在高校圖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擴充以上四類資料的人均持有量,盡量做到人人有份。
(二)教學設計——民法課堂教學的結構
研究性教學有一些基本特點,如:問題引領、主體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理論與實踐的反復結合、由淺入深和深入淺出的多番咀嚼等。要讓民法教學充分彰顯這些特點,就要把案例教學和文本教學交叉應用、有效結合。通過熟悉案例或判例引發(fā)思考、提出問題;通過單行法律文本查找相關法律條文,形成對某一問題的基本認知和基本判斷,運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展開小組討論,匯集深層次的思考和問題,或者展開圍繞某一主題的辯論,讓真理“越辯越明”,有學者認為辯論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批判性、邏輯性、創(chuàng)造性,心理素質(zhì)的穩(wěn)定性及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的最佳學習形式之一,是展示學生多方面能力、素質(zhì)的重要途徑?!盵2]在此基礎上,在教師引領下,向法典和元典型著作深挖探索,尋找法律精神形成的基本脈絡,總結歸納從案例到法律條文所隱含的思想內(nèi)核,進而從元典倒退到法律條文、法律實踐,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形成清晰的思維路線圖。
表1 :民法研究性教學資料分層次列表
圖1 :民法研究性課堂教學結構圖
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發(fā)揮作用的地方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階段,一是案例選擇,二是思維引導。案例選擇要盡量避免重復,確保不同課堂所選案例的總和能夠基本涵蓋民法精神、民法實踐的所有層面;思維引導要注意循序漸進,即要做到由淺入深,又能夠深入淺出,同時控制偏離主題的現(xiàn)象發(fā)生;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要對學習過程做詳細記錄和梳理,以加深記憶,避免遺忘。
(三)教學過程管理
民法教學的過程管理包括了時間管理、任務管理、效果管理三個方面。時間管理從大的視角看要求教師要規(guī)定好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具體學習計劃,課前以案例和教材為中心進行預習,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對照法律文本查找相關法律法條的規(guī)定,做出基本判斷;課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法律元典、帶著問題開展課堂分組討論,要求教師分別控制好自習、討論、匯總三個階段的時間,自習15分鐘,討論和記錄20分鐘,匯總10分鐘;課后要求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梳理和記錄。任務管理要求每個階段必須有相對應的任務,課前準備工作必須形成書面的問題,課堂教學分組討論要分工明確,要求每個學生發(fā)言和提出觀點,課后梳理記錄學習過程并提交作業(yè)。效果管理要求教師要時刻課堂學習的氛圍,采取適時講授、答疑、互動等方式適時喚起學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有效組織小組討論。
一堂法學課——尤其是民法課可深可淺,教學方式上有滿堂灌、有放任自由型、有實踐型,但最難做到的就是雙主體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緊張與輕松的結合、思想性與實用性的結合。研究性教學對教師教授的要求相對較低,但對教師教學過程管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師擔任導師、組織者、伙伴等多重角色,并且能夠運用多種方法開展課題教學,融合自學、講授、討論乃至辯論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的活躍氣氛,在此基礎上,還要求教師對法律精神要有基本的理解,不囿于課本而能直追元典,拓展民法課教學的深度。
法律是一種工具,但法治是一種精神,這一點在民法中體現(xiàn)尤為明顯。從古希臘先賢到中世紀偉大的哲人,無數(shù)思想家用理性和實踐才換區(qū)了自由、平等、民主這些基本的法律精神和法學思想。民法教學因此不僅僅是一門工具的教授,而應該更多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民法的教育理念實質(zhì)是將民法相關知識、法律法規(guī)和民法精神進行有效結合,使學生認識到民法精神在民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盵3]如今,整個社會都強調(diào)全民法律素養(yǎng)和法治理念的培養(yǎng),對普通民眾而言,能夠樹立基本的法律意識,知法、懂法、用法,不觸犯法律的底線,這樣的要求基本足夠,但對于肩負著執(zhí)掌法律、傳播法律任務的現(xiàn)代法學生來說,其所理解的絕不僅僅是法律條文和法律規(guī)范,而更多應該是法律的精神,法治思想的形成歷史與內(nèi)核,就民法而言就是“自由、平等、博愛”[4]的民法精神,正所謂“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只有執(zhí)法者更深層次地理解法律、敬畏法律,其所弘揚的法治精神才能真正深入民心,所努力構建的法治社會才有穩(wěn)固的根基。對于學習民法的法學生而言,民法理念和民法精神的培養(yǎng)無論對學生思想人格的形成還是對將來進入社會后的法律實踐都有基礎性的指導意義,高校法學教師理應將二者作為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并通過多元化教學實現(xiàn)理論知識和民法精神的相互滲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精神境界,并通過加強實踐活動提高其法律應用的能力。
[1]任卉.淺議民法教學中的案例教學[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06):125.
[2]許曉峰.民法教學改革探討[L].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03):68
[3]方勇男.民法教育教學理念與民法精神培養(yǎng)方法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2):136.
[4]史尚寬.民法總論[M].臺北:正大印書館,1980:54.
艾巖卿(1963.7.24~),男,職稱:講師,學位:大學本科,學校: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