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編者按
關于美國學校教育,特別是公立學校教育的文章不時見諸報刊,國人也形成了美國小學課業(yè)負擔輕、學習內容難度低的印象。本期作者于2017年2月至8月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工作和學習。期間,8歲的兒子也一同赴美,進入當地一所公立學校二年級學習。借此機會,作者得以憑借“研究者”和“家長”的身份一窺美國基礎教育。本刊將陸續(xù)刊發(fā)一系列關于美國基礎教育的文章,希望能帶給讀者一些啟迪和借鑒。
近年來,綜合實踐課在我國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在溝通和交流中我發(fā)現,無論是研究者還是中小學教師,大都對綜合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存在很多困惑,普遍反映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難度很大,大多數綜合課程的設計缺乏整合性,僅僅簡單地將不同學科知識內容疊加起來,并未體現出課程整合的特點,學生雖然在活動中學習,但教育者設計的學習過程和體驗仍是從不同學科視角出發(fā),學生的經驗仍然是分割的。而且,我國學校普遍班額大,綜合課程的開展和實施遇到很多現實困難,學校和教師不由得望而生畏。
不久前,兒子所在學校組織了一次歷史綜合活動課,讓我得以通過參與式觀察對美國小學的綜合課程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這次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方式、活動的組織與安排等或許能夠對我國中小學開展類似活動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這次歷史綜合活動課的地點是本地一個歷史文化公園。有趣的是,這座公園是把散落在社區(qū)各處的“老房子”遷到一起而建成的。這些老房子有的是最初的火車售票處,有的是有一百多年前的農莊民居,還有的是學校、社區(qū)教堂和商店等公共設施,可以說這個歷史文化公園是一處集“古跡保護”和教育功能于一體的社區(qū)活動場所。學校的通知上還特別列出了歷史文化公園的網址,提示家長孩子們要參加的是歷史文化公園提供的公共教育課程“Big History Lesson(大歷史課)”。查看公園網站,網站以不無炫耀的口氣介紹,這個“大歷史課”的課程設計可是出自一位曾經獲得“州年度教師”榮譽稱號的名師之手,每年本地老師根據情況略有調整,一定可讓學生對本地歷史有深刻體會云云。將信將疑,我決定陪孩子參加這次活動。
活動當天,我早早趕到歷史文化公園。一看,下巴差點掉下來!一個小池塘、幾座孤零零的房子,就是整座公園。在這里上三天課?開什么玩笑!陸陸續(xù)續(xù)地,家長們到了。公園工作人員發(fā)給每位家長一個文件夾,里面是幾頁紙的“家長手冊”,上面詳細列出了家長志愿者的時間和地點安排,還根據培訓的情況詳細地介紹了志愿者家長的分組與工作職責。此外,每個班級的孩子什么時間參加什么活動、活動場所在哪里也一并列出。即使是我這樣沒有參加志愿者培訓的家長,也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可以在不同教學活動中協(xié)助老師做哪些工作。
不一會兒,孩子們來了。孩子們到達之后,各班根據先前的安排,迅速進入不同的建筑。那座建筑也是這三天每個班的臨時基地,家長也一同進入。兒子班的“基地”,是一所一百多年前的小旅館。老師帶領孩子們邊參觀邊講解,一百多年前的旅館如何為住客提供食宿,那個時候的餐具是什么樣子的,旅館的人們冬季如何取暖、如何挑水,等等。講著講著,一個孩子舉手指著身后的一扇小門問:“老師,這個門背后是什么?”老師說:“你可以打開看看,我保證里面沒有怪物?!贝蜷_一看,啊,原來是一間小儲藏室。老師一邊講解,一邊帶領孩子們拿起各種餐具、廚具看一看、摸一摸,再坐一坐百年前的木椅,并請孩子們觀察這些物品與現在的物品有哪些差異。講解參觀結束,老師示意家長幫忙拿出一個大紙箱子,里面是一大箱硬皮筆記本,筆記本的封面內有一個用訂書器訂好的信封,封面上有每個孩子的名字。老師請孩子們從信封里拿出削好的鉛筆和橡皮,選一個房間里面的物品畫在筆記本上。于是孩子們散落在房間各處,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畫好之后,老師跟孩子們圍坐在一起,
與孩子們一起討論他們所畫的物品。
之后,孩子們來到戶外,老師領著孩子們沿公園的小路參觀一圈,記下每座建筑的名稱。參觀結束之后,老師請孩子們從信封里拿出作業(yè)紙。這張A4大小的作業(yè)紙上,左上方是顯示方向的指示標;方向指示標下面是一個空白的方框,寫著“圖例”;右側是池塘的示意圖。老師請孩子們根據方位把這幅地圖補充完整。孩子們坐在戶外的草地上,紛紛開始補充地圖。我們國內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材中也有空間方位的內容,但我們的練習大多是看地圖標方位。相比之下,美國的活動任務難度更大:孩子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方位,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與方向指示標的關系,再想明白每個建筑相對于池塘的位置或是各個建筑之間的相對位置,才能夠畫出正確的地圖。在補充地圖的過程中,孩子還要明白地圖的標示方法是什么。大多數孩子都選擇了以實物的樣子補充地圖,然后再在“圖例”框里面畫上示意圖并標出名稱。
午餐過后,孩子們繼續(xù)學習。這一次,老師帶著他們玩起了“穿越”,“穿越”進了一所一百多年前的房子。這棟建筑是一所一百多年前的學校,也是當時美國非常典型的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學校里面的一切物品和陳設都保持原樣,孩子們也按照從前的樣子,扮演不同年級的學生,坐在不同位置,再現當年復式教學的課堂。老師在黑板上教孩子們寫當時流行的圓體字母。寫完了,老師又拿出幾首不同難度的“老古董”韻文歌謠,請“不同”年級的學生朗讀。過了一會兒,教室里多了許多交頭接耳的聲音,老師突然板起臉,拿起一根木棍在講桌上敲了一下,全班剎那間就安靜了下來。見此情景,老師露出一絲狡黠的笑容說:“以前的老師就是這樣做的呀。要是學生們不好好學習,老師會用這個棍子打手心呢?!焙⒆觽冞@才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穿越”并沒有到此結束,孩子們又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需要洗衣服,因為“那時候可沒有洗衣機”。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先把臟衣服放到溫水中浸濕,再用刨絲器把肥皂磨成細絲撒到搓衣板上,在搓衣板上仔細揉搓臟衣服,再把它投到冷水中漂洗干凈,再用一個類似壓面機的裝置絞干衣服上的水,最后把洗干凈的衣服掛在晾衣繩上。
接下來的任務是做羊毛線,不然可沒有衣服穿。孩子們拿起一小塊羊毛,紛紛表示不能忍受這個味道。老師說,羊又不會洗澡,當然臭啦!而且你們看,羊毛上是不是有草籽之類的東西?于是孩子們拿起刮羊毛的工具,梳掉羊毛上的雜物,也把羊毛梳理蓬松,接著再把蓬松的羊毛揉搓成粗條,最后套上一個細細輥子,把粗粗的羊毛條捻成細細的羊毛線。
所有活動結束后,孩子們跟老師一起回到自己的基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寫下自己參加的活動及步驟。第一天的活動就結束了,校車把孩子們接回學校。
接下來兩天的活動中,孩子們在一百多年前的農莊里學習辨認野菜、挖野菜,品嘗用前人的方法種植出來的芹菜,了解那時人們的食物;還像前人那樣種植大豆。孩子們學習用老式扁擔挑水,三個人一組合作搓麻繩,還要像以前的人們一樣用拍打的方法清潔地毯。
當我再次仔細研讀三天的活動安排,我發(fā)現,這么一個小小的地方,不僅足以支持三天的歷史課程,而且給予孩子們大量真實的、情境化的學習任務。這個課程不僅豐富,而且整合性極高,它以歷史為主線,將數學、語文、地理、科學、藝術,甚至禮儀禮節(jié)等品德教育全都整合在一起。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是全方位的,語言表達、數理邏輯、空間方位、團隊合作、身體運動、規(guī)則意識和文化禮儀。在一個個生活化的場景里,孩子體驗著前人的生活,置身于歷史之中;課程中所包含的學科知識,無論是歷史還是數學、語文,都不再是抽象的知識,而是深深地嵌入了精心設計的生活經驗之中。不同的學科知識不再只是孩子的學習目標,而成為了學習過程本身。這樣的學習,從效率上講,跟講授式的課堂比起來或許顯得低效、無用,但事實上,它卻構成了兒童的整體經驗,兒童不再只是記憶書本知識的容器,而是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主動的學習者。
(作者單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