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鳴
本次科技股上漲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有本質不同,其市值有基本面支撐,但會出現短期回調
投資者對科技股的高漲熱情,正達到17年前“科技股泡沫”破裂時的最高水平。標普科技股指數于8月達到979.93點的收盤新高,超過2000年3月27日創(chuàng)下的908.27點歷史紀錄。
如果用市值來看,科技股的漲幅也十分驚人。美國五大科技巨頭FAAMG(即Facebook、Amazon、Apple、Microsoft、Google),總市值已經突破3萬億美元,超過了2016年世界GDP排名第五的英國,股價幾乎都達到了歷史新高。
中國科技股也類似,阿里巴巴、騰訊、京東股價都創(chuàng)歷史新高,百度也達到了近五年來的次高點。高盛在2017年6月發(fā)出的研究報告中提示了科技股下行風險。
美銀美林于2017年7月進行了環(huán)球基金經理調查,結果顯示68%的基金經理認為科技股現在估值太高,12%直接指出存在泡沫跡象,部分基金經理正在逐步減持,平均持倉約減少9%。
自2009年以來,科技股有八成時間都是最受青睞的行業(yè),但至今年6月,銀行股取代科技股,科技股下降至第二位。
常駐硅谷的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對《財經》記者說,短期來看,科技股大概率會出現回調,因為今年以來納斯達克指數沒有出現足夠分量的回調,另一個原因是最近社會環(huán)境處于不確定性中,很多投資者會以此為理由獲利了結。但長期來看,科技股成長空間依然很大,互聯網和智能設備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與2000年泡沫時已經大不相同。
“如果你是二級市場投資者,今年沒有買科技股,那你基本上不可能跑贏大市?!背qv香港的云鋒金融研究及策略部副總裁林子俊說。
據MSCI全球科技股指數的統計數據,2008年至今科技股指數上漲近6倍,而科技股泡沫破裂(2000年)的前五年間,科技股指數也上漲了同樣的倍數;標普科技股指數也超過了2000年最高位。這些跡象足以讓經歷過2000年泡沫破裂的人心生畏懼。
2000年互聯網泡沫共造成3萬億美元的紙面財富蒸發(fā)。據東興證券研報,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255%,道瓊斯工業(yè)指數上漲28%,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股市逐漸泡沫化。據深交所研究部計算,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納斯達克市場漲幅超過2000%的公司有28家,其中25家是科技股。
隨著互聯網公司財務惡化以及財報造假、高管減持套現信息披露,泡沫走向臨界點。2000年4月3日,微軟壟斷案宣判創(chuàng)下單日最大跌幅,宣告泡沫正式破裂。2000年3月至2001年4月,納斯達克指數下跌68%,從5048點至1638點,再跌至2002年10月的1100點。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yè)有500家破產、40%退市,80%的企業(yè)跌幅超過80%。
“但如今科技股的基本面與當年大不相同?!蓖亢缹Α敦斀洝酚浾哒f,2000年泡沫破裂時,全球互聯網用戶不到2億,而現在全球智能手機用戶在30億以上,這是完全不同的市場。
雖然現在科技股指數超過了以前,但基本面的改進是巨大的。毫無疑問這支撐了科技股的市值,2005年時全球前5大市值的公司,只有一家(微軟)是科技股,其他是銀行和石油股,而現在都是互聯網公司(FAAMG),而且其業(yè)務是全球化的。
童士豪以電商行業(yè)舉例,亞馬遜在美國電商線上市場占有率接近50%,線下3%左右。而美國電商行業(yè)對零售業(yè)滲透率在8%-9%,中國達到了15%。并且隨著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美國電商對線下零售的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螞蟻金服首席戰(zhàn)略官陳龍認為,本次科技股大漲與2000年的不同之處在于,從1996年到2000年,標普科技股指數漲了5倍多,但是盈利只漲了不到2倍,股價遠遠高于基本面。但2017年,指數和盈利幾乎同步增長,2017年市盈率和1996年幾乎一樣,股價上升反映的是基本面。
林子俊從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來分析,亦認為科技股的上漲有著良好的基本面支撐。近三年來,騰訊和阿里巴巴年凈利潤增長維持在20%以上,復利增長超過30%。相反,金融股的代表工商銀行凈利潤增長率從2013/2014財年的10%,一直回落到2015/2016財年的0.58%。所以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市盈率分別為63.73和49.45,而工行不到10,市場在買企業(yè)的“未來價值”。
相比于17年前,那時因為很多互聯網公司也沒有盈利,投資者主要考察它們的P/S(市銷率),但這種考察方式過于單一,忽略公司的運營成本和變現能力。如今,投資者衡量科技公司的指標更加成熟,比如對未盈利的公司加入了MAU、DAU(月、日活躍用戶數)等指標,再通過對比其他同類型公司的變現能力,估算貼現現金流模型,得出相對合理的估值。
考察公司抗風險能力的另一個測試,是看公司本身的現金是否充沛。據《經濟學人》計算,五大科技巨頭(FAAMG)總共擁有3300億美元的凈現金(現金減去負債),這是它們總現金流的兩倍。比如蘋果公司目前賬上有2600億美元現金,高于標普500指數里490家公司的市值。
雖然FAAMG在2016年共投入1000億美元用于研發(fā)和資本性支出,是十年前的三倍,但如果它們想花完越積越多的現金,在2020年之前FAAMG的年投資額需要達到近3000億美元才行。
“正是因為有大量現金,亞馬遜才可以在收購全食超市的機會窗口出現時立即抓住機會。”童士豪說,這也令科技公司可以對未來持續(xù)布局,增加發(fā)展?jié)摿Α?/p>
GGV紀源資本駐新加坡的管理合伙人Jenny Lee表示,科技股泡沫理論是失敗商業(yè)模式的借口。她認為從根本上說,商業(yè)模式缺乏壁壘、流量缺乏真實用戶、GMV缺乏復購率的公司終究會消失。
一些機構的確在減持科技股。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于今年6月減持科技股,貝萊德亞洲股票團隊主管施安祖認為科技股估值已經十分昂貴。不過,他管理的貝萊德亞洲巨龍基金中IT股票的占比約25%,仍然為該基金的第一大重倉板塊。
淡馬錫于今年7月減持了幾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其中國區(qū)聯席總裁吳亦兵曾表示,減持阿里是投資組合的調整,2016年淡馬錫增持了阿里5億美元,在今年估值較高時會脫售一些。而當年阿里上市時,淡馬錫是唯一一家沒有減持、反而增持的機構。
互聯網行業(yè)觀察者尹生對《財經》記者表示,每個基金都有各自的投資周期,部分基金的減持只能說明現在的股價達到了它們的回報預期,一些獲利豐厚的基金會落袋為安。
“雖然沒有到泡沫的程度,但科技股短期會有回調?!蓖亢勒f。他認為,納斯達克在今年內一直上漲,還沒有出現像樣的回調,另外全球政治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加劇,這會在短期影響科技股的走勢。
在美國金融史中,曾經出現過即使上市公司本身業(yè)績增長穩(wěn)定,但被投資者過度追捧,最終當系統性風險發(fā)生時慘淡收場的先例。上世紀70年代,美國投資者追捧優(yōu)質成長股,這類股票被稱為Nifty Fifty(漂亮50),包括可口可樂、麥當勞、IBM、P&G、GE等當年的“優(yōu)質科技股”。
在市場鼎盛時期,投資者認為“Nifty Fifty”是“one-decision stocks”,指買入后不需要賣出的股票。從1970年開始,“Nifty Fifty”出現了明顯上漲,整體市盈率在1972年底接近42倍。迪斯尼、麥當勞的市盈率都超過了70 倍。從1970年至1972年的漲幅來看,“Nifty Fifty”平均收益率93%,同期標普500的收益率僅為28%。
這些公司多數走出了估值和業(yè)績的“戴維斯雙升”。以可口可樂為例,股價在1970年到1972年間上漲了75%,大幅超過標普500。同時可口可樂的凈利潤從1970年的1.5億美元增長到1972年的近2億美元,每股盈利(EPS)增長30%,在此期間其估值也上升了34%。
長江證券在研報中分析,投資者往往將成長股分為兩類,一類是由科技創(chuàng)新或新商業(yè)模式而產生的公司,這類公司往往在初期難以盈利,投資者純粹關注這類公司的未來。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證明這些公司最終難以盈利。而另一類成長股是行業(yè)需求已經打開,整體增長穩(wěn)定。
“Nifty Fifty”就是這類企業(yè),但一旦出現經濟不景氣或系統性風險,過高的估值就會顯得特別脆弱。
隨著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fā),全球油價暴漲,這引發(fā)了全球范圍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放緩,美國經濟也進入了滯脹階段。美聯儲為了應對通脹,多次上調基準利率。這對支撐股價上漲的因素逐漸變得不利,股市整體估值開始下移。
高估值的“Nifty Fifty”首當其沖,同時財務成本增高侵蝕企業(yè)利潤。在此后一年中,“Nifty Fifty”平均下跌了46%。
長江證券將1972年“Nifty Fifty”個股的市盈率和后續(xù)收益率之間做了回歸分析,發(fā)現收益率與市盈率之間存在反向關系,即買入高市盈率的個股,往往獲得較低的收益率。所以像亞馬遜244倍PE(TTM),可能股價已經反映了股票的高成長性。
另外,很少有企業(yè)能夠在十年內都保持平均30%以上的增長,這就是說成長股早期所依賴的高增速,終究會被終結。
據長江證券分析,大部分“Nifty Fifty”個股從1972年到1996年的年均EPS增長在10%左右,也就是說1973年泡沫破裂前很多“Nifty Fifty”個股超過30%的EPS年均增速,終會消失。但“Nifty Fifty”泡沫本身,就是對未來持續(xù)高增長的過分自信,隨著石油危機的到來,很多個股的EPS增速回歸長期增長趨勢,股價也就應聲而落。
“當下科技股最大的風險在于,移動紅利消退后新的增長從哪里來?!币f。2000年互聯網泡沫發(fā)生在PC時代,以PC硬件為核心的普及與滲透率達到一定規(guī)模后,開始面臨增長瓶頸,這也是造成泡沫破裂的一個原因。而當下很多科技公司無論是用戶數量還是消費行為,都受益于移動互聯網,當這一波紅利兌現以后,未來的持續(xù)性存在風險。
對此童士豪向《財經》記者表示,科技股未來會出現分化,要么對線下的滲透率很強,要么業(yè)務范圍遍布全球,這兩點會是投資者未來考察公司持續(xù)性的重要指標。
編輯/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