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樂
2016年3月的一天深夜,加班中的徐明輝病了。
在電腦屏幕的映照下,徐明輝的臉色很差,體溫計顯示她的體溫是38攝氏度。盡管如此,作為《黑龍江日報》全媒體新聞評論中心主任的徐明輝卻不得不放棄休息的念頭,因為手里還有篇評論要趕出來。
深夜的辦公區(qū)很靜,從遠處看,電腦前敲擊鍵盤的徐明輝更像是一位沉醉于精雕細琢的“老匠人”,耐心、專注,一絲不茍。時間悄然而逝,屏幕上落字成行,一篇成熟的評論文章漸顯模樣。這時,墻上的時鐘已指向午夜12點。
正是在無數(shù)個這樣的不眠夜中,徐明輝“碼”出了一篇篇優(yōu)秀評論文章。在《黑龍江日報》工作的近20年時間里,徐明輝很少休過完整的雙休日,加班、出差成了家常便飯,“開夜車”更是常有的事。
“這么多年,工作干得突不突出不好說,但腰間盤卻突出了?!毙烀鬏x的辦公室里放著一張簡易床,有時正忙著腰疼得無法忍受,只好躺著看會兒材料,疼痛減輕了再起來寫。家里人總勸徐明輝別這么要強。對此,她常自嘲:“我這也算是以苦為樂吧。”
“評論員是一個能吃苦并需要不斷學習的崗位?!倍嗌倌赀^去了,剛接觸評論寫作時老領導的話徐明輝還一直記得。多年來,她初心未忘,“寫一千字的文章,要看十萬字的材料才能有底氣”。
2015年年末,徐明輝受報社指派擔綱撰寫“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回顧的述評《爬坡過坎,破繭而出》。創(chuàng)作之初,她用了幾天時間做足功課,反復研讀黑龍江省五年來的重大報道,查閱相關文件,案頭準備了將近30萬字的材料。怎樣做到“知行合一”,實現(xiàn)表達方式的創(chuàng)新?徐明輝做夢都在思考這些問題,緊張與壓力甚至導致她左側(cè)面部神經(jīng)痙攣。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摸索,她三易其稿,文章方才成型。這篇述評刊發(fā)后,得到讀者的廣泛贊譽,一度占據(jù)了省內(nèi)各大新聞網(wǎng)站的頭條位置。以此為樣板,徐明輝和同事們又相繼推出重磅報道《2016,龍江春來早》《西通歐洲東出?!贰洱埥煵竭~入高鐵時代》,無一不是站位高、立意深、內(nèi)容實的扛鼎之作。
“我們必須對中央和省委方針、政策熟讀活用,用群眾的語言把中央和省委的精神說明白,力求‘上接天線,下接地線?!边@是徐明輝多年來評論寫作的落腳點。
“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需要時間,不能像相聲里說的‘早上新婚晚上就四世同堂?!痹凇丁俺|北”可以休矣》一文中,她如此回應社會各界對龍江的期待。
“發(fā)展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當前,正是龍江發(fā)展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緊要處?!痹凇队每倳浿匾v話精神統(tǒng)一思想引領發(fā)展》一文中,她三言兩語道出了振興發(fā)展的緊迫性。
“輝姐這個人有一股子拼勁兒,從她身上能看到‘工匠精神?!蓖码捂啡绱嗽u價徐明輝,“她是評論中心的‘主心骨?!?/p>
《黑龍江日報》全媒體新聞評論中心是一支少而精的團隊:五個人。而真正的評論員只有四名。除了執(zhí)筆撰寫評論文章,這支團隊還要負責一版(理論版)、一號(政北方公眾號)、一庫(龍報智庫)、一頻道(正在建設的論苑頻道)的編輯出版和運行維護,其中甘苦自知。而作為評論中心主任,徐明輝總是沖在最前面,并且是團隊的靈魂。有她在,大家群策群力,迸發(fā)出強大的團隊戰(zhàn)斗力:2016年,評論中心集中推出三組共40篇系列評論,14 000字的《2016,龍江春來早》48個小時寫就,13 000字的《西通歐洲東出海》72個小時付梓,4萬字的《春天的答卷》一周時間便定稿。
“我們只是‘執(zhí)筆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本報評論員?!边@份新聞人的“工匠精神”,來自徐明輝對職業(yè)的擔當,“黨報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每一篇作品上,就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就要經(jīng)得住讀者和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