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澄
第一章 白 土
水灰店
水灰店又名灰渣店,是淘制和銷售配釉所需助溶劑的店鋪。
水灰是傳統(tǒng)制瓷特殊原料之一。分頭灰和二灰。頭灰性燥,只適用于普通瓷。二灰性純,工藝性能好,廣泛用于中、高檔細瓷。燒出來的白瓷白里泛青,青花瓷紋飾呈色青翠,玲瓏瓷的“米通”通明透亮。對于以銅為主要著色劑的鈞紅、祭紅、郎窯紅、三陽開泰等高溫顏色釉,既有助于形成色澤鮮艷,又能使釉面炫耀光滑,像紅寶石一般。
在清朝前期,御窯廠和大窯戶都在工場中設(shè)屯灰間,自制水灰。而大多數(shù)中小窯戶因資金短缺和場地狹小,不能自制水灰,配釉時,只有高價向大廠購買,于是,水灰店運營而生。光緒年間,在落馬橋、劉家弄、苦珠山、五龍橋、平安吉里等地,就有人開設(shè)水灰店。民國初年,全鎮(zhèn)水灰店有30多家。
水灰店是以家庭成員勞動為主,有的店也雇請身強力壯的盲人舂灰渣。加工場地,設(shè)在一間普通平房之中,一邊安裝碓臼,另一邊作屯灰間。店面采用推板式,門口寬敞,以便進出,也好招攬生意。
制作水灰的原料系浮梁寺前和樂平牛角嶺的釉灰及灰渣,經(jīng)尿漚、陳腐、粉碎、淘洗四個工序。原料購進后,分別放在墻角邊。對原裝釉灰,要經(jīng)常灑水,保持濕潤,并加尿液,以助陳腐和解凝,時間要達一年之久。淘洗時,將已陳腐到時的釉灰用筲箕計量,倒入橢圓形的粗桶之中,每次2至3筲,重約10至15公斤,加水5至6倍,用渣耙攪拌,使之混合成灰漿。隨后用馬尾篩撈去浮在灰漿上面的雜屑,待漿液澄清到平面露出清水時,即用泥鍋將上部細漿舀入圓形泥缸之中。沉淀在粗桶下部的余漿,繼續(xù)加水攪拌,按原法淘洗,取盡其細漿。如此從原裝釉灰中,首批淘洗取得的釉灰細漿,叫頭灰。
在淘洗頭灰過程中,最后沉淀在粗桶底部的粗顆粒叫灰渣,是備制二灰的原料。用渣耙挖取,與購進的灰渣同放一處,曬干后倒入碓池中舂細,再取出,按前法淘洗,所得細漿叫二灰。二灰另入缸儲存,貼上標記。
出售的水灰,外觀呈灰白色,細度萬孔篩余0.5%以下,濃度為灰與水各半。用戶買去,不必重復加工,即可與同等濃度的釉漿,按預(yù)定的“盆口”(比例)配合成釉。出賣以泥鍋為計量單位。鍋口徑約32厘米,中央深約9厘米,每鍋水灰重約4公斤。民國20年(1931年),每鍋頭灰價8枚銅板,二灰10枚銅板。對于長年用戶,則發(fā)給紙質(zhì)折子記帳,寫明牌號,年用量計劃,每擔(10鍋)議定價格和預(yù)交款等項。以后,用戶就憑折子零星地取用。水灰店認折子不認人,每次記上日期和數(shù)量,同時在自己帳薄上記帳。季末小結(jié),年終結(jié)清。
30年代以后,脫胎細瓷改用灰不(石灰石粉),雙造粉定改用花乳石(白云石)。50年代以后,各大瓷廠采用球磨設(shè)備,加工釉料和灰釉,水灰的銷路銳減,一大批水灰店改行他業(yè)。至1962年,只剩下二三家。自倒焰煤窯在全市推廣后,傳統(tǒng)灰釉因在煤炭燃燒時瓷器易犯“吸煙”毛病,從而失去當年“唯我獨尊”的地位。至此,水灰店也就在瓷都大地上消失了⒀ 。
灰釉不
灰釉不簡稱灰不,產(chǎn)于樂平塔前鄉(xiāng),為常白釉脫胎配釉的助溶劑。其原料為石灰石,制作方法與制作瓷坯的不子相同。先將礦石用碓舂細,再倒入上層淘洗池淘洗,又過濾到下層淘洗池淘洗,澄淀后放出清水,待干到釉漿不流淌時,掏起堆放在青磚上讓其吸水,干透后,送到劉家下弄余姓代理行代銷。這種不子也曾有人制成2市斤一塊的磚狀形,但絕大多數(shù)人只堆成圓堆,狀如一堆牛糞。壽者說,制瓷坯的不子以前也都是這種圓堆形。
這種灰釉不但質(zhì)量好,而且配的釉明亮凈白,配釉的用量也僅為水灰的三分之一。但這種灰釉不存放時間不能太長,尤其不能受潮,否則會“長筋”,即恢復到礦石一般堅硬,斯時,要重新粉碎、淘洗,故窯戶用多少買多少,從而減少了浪費。( 14)
花乳石
花乳石為實業(yè)家吳靄生所發(fā)明,為白釉增白劑。這種增白劑所配制的白釉,為圓器脫胎、琢器粉定所采用,為近代配釉的一次工藝革命(詳見《人物?吳靄生》)。
第二章 圓 器
明代,制瓷行業(yè)開始分化為圓器和琢器兩大系列,至清初,它們的分工更制度化。詩人鄭廷桂在《陶陽竹枝詞》中說:“雞缸花草九秋描,仿古時將圓琢燒?!逼湓⒉⒃唬骸皥A琢,總名?!彼鼈冎g,各有自己的產(chǎn)品范圍,互不侵擾,就連作坊布局、制瓷工藝、生產(chǎn)術(shù)語、行規(guī)習俗等亦各不相同。
圓器是專門生產(chǎn)日常生活用瓷,品種為碗、盤、盅、碟,為大宗產(chǎn)品,約占整個制瓷業(yè)三分之二。它的特點是:形狀全部呈圓形,工藝上,需經(jīng)過打雜(cuō搓)、做坯、印坯、利坯、剎合(gé割)坯、剮(wā挖)坯以及畫坯等工序間續(xù)而成。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圓器又演化出粗瓷、細瓷兩個類別。粗瓷以“處”為單位進行勞動組合,即每一個生產(chǎn)單位,工種固定、人數(shù)固定、產(chǎn)品固定。原料與工藝均比較粗糙,而且日產(chǎn)量多。細瓷是從粗瓷中脫胎而來,原料與工藝均為精細。勞動組合以“利坯”為單位,打破了“三固定”的呆板模式,不僅工種人數(shù)有伸縮性,而且品種變化性強,可按客戶所需定造型。還有一種介于粗瓷與細瓷之間的普通瓷,原料與工藝均比較精細,是細瓷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屬細瓷范疇。至民國年間,粗瓷逐漸在被淘汰之中,細瓷的比重越來越大。民國17年(1928年),江西省建設(shè)廳在《江西陶瓷沿革》中作了統(tǒng)計(見下表)。現(xiàn)按圓器的坯房布局、工種及其工藝、行業(yè)特征、行規(guī)習俗等敘述于后。
一 坯 房
坯房就是制瓷的作坊,因瓷器在未入窯內(nèi)煅燒之前皆為坯體,工匠操作所在地又形似一間間的房間,故名。據(jù)湖田古窯遺址發(fā)現(xiàn),在宋代,坯房已成雛形。從御窯廠遺存物表明,明代,坯房已經(jīng)定型。這種經(jīng)過長期演進的非??茖W的建筑物,一直沿用到20世紀60年代。現(xiàn)在,為了旅游業(yè)的需要,將極少量的古式坯房遷至陶瓷歷史博覽區(qū),供人旅游參觀。
(一)建筑特點
坯房由正間、廒間、泥房三座單體建筑物組成,形成一個南北對峙的庭院。正間坐北朝南,廒間坐南朝北,泥房則根據(jù)地形,設(shè)在正間西端或東端向南延伸的位置,有的坯房小,則設(shè)在廒間一側(cè)。中部為空院,正間、廒間、泥房均向其敞開。endprint
正間是坯房的主體,把它選定為坐北朝南,是根據(jù)本地區(qū)氣候和工藝操作需要而確定的。景德鎮(zhèn)地處亞熱帶,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季,既可避強烈的西曬,又可受東南風吹拂;北面不開窗戶,冬季,可避西北風襲擊??赵悍Q之為“曬架底下”,這里有充足的日照時間,為淘洗后的原料和坯體的干燥提供了有利條件。廒間建筑物低于正間,使得冬季太陽偏低時,不會遮擋陽光。從而,整個坯房冬暖夏涼。
坯房的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在建筑體的下邊,以石料或窯磚為基礎(chǔ),中間為木結(jié)構(gòu)組成屋身,上面為“人”字形屋頂。木結(jié)構(gòu)采用穿斗式木構(gòu)架,再以連系桿并連兩組木構(gòu)架形成空間。在并連構(gòu)架時,把部份連系桿分列在木構(gòu)架不同高度上,使之構(gòu)成坯架,并且兩者渾為一體。這種技法,具有構(gòu)造簡單,用材少,建造方便等優(yōu)點。
四周墻體,采用窯里攣窯時拆下來的“窯磚頭”砌成。有的還粉刷白石灰,以增加光亮度。有的大門成“八”字形,在門楣和墻的上角飾以吉祥圖案。
最好的坯房形狀為長方形,便于各種布局,有的受地形限制,達不到盡善盡美,但正間的寬度、深度和高度不能變,廒間數(shù)則可少于正間,深度可以稍為減少。最大的坯房有連續(xù)正間48間,一般為12間、10間、8間、6間,有的更小。泥房的設(shè)置也是根據(jù)地形而定位置,不是非東端不可。
(二)布 局
正間 寬約2.6米,深約7米,屋脊高約4米。因柱網(wǎng)較密,在進深前半部的中間除去一柱,用自然拱形柁梁代替而支承上部,下部便成了可作業(yè)的空間。由于制瓷工序繁多,需“過手七十二”,首先在正間設(shè)置了許多便于坯體運轉(zhuǎn)的坯架。前檐的五層叫檐架,檐架底下進深約1米處的一層叫上倒架,進深跨越車弄的一層叫下倒架。車弄深處的五層叫平架,它與屋構(gòu)架不相連接,由地面獨立升起,呈長方形。
安裝做坯陶車的地方在第一、第二間,它可以在坯房的西端,也可在東端。在進深的后半部份,用窯磚頭砌成高約2米的圍墻,兩間內(nèi)空相連,各設(shè)五層平架一座,上方鋪板,樓上住人,這是存放琢坯的坯間,稱作焙(讀pē)。夏季,琢坯干燥過快,影響印坯工作業(yè),存放于此,可以調(diào)節(jié)濕度;冬季,琢坯容易凍裂,存放于此,可避寒風。有時濕坯過多,集中于此,燒燃火盆,加快泥坯干燥。坯間門安在正中,在東側(cè)離地面高約1米處,開一邊長0.4米正方形的洞口,為印坯工擱料板之用,緊靠此處,安放印坯碼頭。在西側(cè)與地面平行處,亦開一邊長0.4米的方形洞口,為做坯工存放料板之用。這兩個洞,叫“貓兒洞”。緊靠地面洞口挖一直徑約1.2米、深約1米的圓坑,稱琢車窿,安裝做坯和做渣餅的陶車。它的南側(cè),安放打雜工的搦泥凳。
第三、四、五、六間,在與存坯間南墻成直線,向內(nèi)深處砌一長坑,長連4間正間,寬1.2米,深約0.8米,稱干車弄。第三、四間安裝利坯車,第五間安裝打箍車和利渣餅車,第六間安裝剮坯車。兩座剎合坯碼頭,分別安放在第三、第四與第五、第六間之間的柁梁底下。前檐底下,有一條與全坯房正間一樣長的走廊,貫穿東西,寬約1.3米,高出地面0.3米,用磚砌成,在每間正間中央,往下砌臺階一級,這條走廊稱之為駁墈,也是坯房的軸線。由于駁墈高出地面,縮短了地面與檐架的距離,并使檐架與曬架成同等高度,為工匠取坯、曬坯提供了方便。
曬間底下 駁墈以南為曬架底下,露天。緊靠駁墈處,設(shè)一排淘泥桶。淘泥桶以南,于地下挖成曬架塘,長度約占正間總和的三分之二,寬約1.5米,深約2米,常年貯水。每隔3米架設(shè)一座拱橋,是打雜工取水淘泥和將泥漿倒入擱泥桶立足之處和過道。曬架塘南沿平地上,每隔4米砌一長方形磚墩,并列臥放3根長粗木,長木上放2排擱泥桶。曬架塘上方,架設(shè)曬架。曬架塘以天然水為源,供淘洗原料用。周圍的泥桶、擱泥桶溢出的漿水,也自然地流向塘內(nèi),曬坯時,也常有泥坯掉進塘內(nèi),這些泥料沉淀物,一般在年底取出,經(jīng)過晾曬后再經(jīng)淘洗又成為制坯原料。塘內(nèi)的水份隨氣候變化而蒸發(fā),特別是夏季,對坯體干燥速度,有一定調(diào)節(jié)作用,還起著調(diào)節(jié)小環(huán)境氣候的作用。
泥房 這是泥料陳腐和踩練翻打的專用房,設(shè)在做坯工位置附近,以減少打雜工搬運泥料的路程。面積約30平方米,或正方形,或長方形。屋較低矮,人字頂,柱子立在周圍的腰墻上,既增加了內(nèi)部空間,又可使柱子不受水濕之虞。泥房內(nèi)地低于外面地平線約0.3米,鋪青石板,既增加內(nèi)空高度,又可使泥料保持濕潤狀態(tài),還可減少打雜工的勞動強度,因為擱泥桶中泥料經(jīng)過濾水之后呈稠糊狀態(tài),工匠用雙手捧起,從腰墻中遞到泥房。腰墻上還可以晾曬吸泥料水份的擱泥磚。
廒間 這是坯房存放原料的倉庫。前檐也設(shè)檐架三層,進深處也設(shè)倒架,便于存放等待裝燒的成坯。前檐底下,一般也砌筑駁墈。有的坯房正間少,便在此處設(shè)畫坯碼頭和裝坯碼頭⑴ 。
二 設(shè)備與工具
泥桶 圓形,直徑約90厘米,深約90厘米,淘泥、淘釉和淘灰用。
粗桶 橢圓形,直徑約90厘米,橫徑約45厘米,深約50厘米,淘泥、淘釉和淘灰用。2只泥桶,1只粗桶為一副。泥桶擺兩邊,粗桶擺中間。
渣耙 鐵制品,上圓下方,形如鍋鏟,呈90°直角,安長木柄,淘泥工具。
泥鍋 鐵制品,直徑約30厘米,雙耳安拱形木相連,淘泥用。淘釉的泥鍋規(guī)格相同,不能與淘泥鍋混用。
釉缸 陶制品,直徑約90厘米,深約90厘米,存釉用。
擱泥桶 一種高約50厘米,直徑30厘米的匣缽,為泥漿過濾水份用。
擱泥磚 一種薄型砌墻的青磚,為吸取濕泥中的水份用。
搦泥凳 長約90厘米,寬約50厘米,一端高約90厘米,一端70厘米,打雜工揉練泥料用。endprint
料板 杉木制品,長約2.7米,寬約9厘米,承載坯體用。
琢車 做坯和做渣餅用的陶車。
干車 利坯、剮坯、打箍用的陶車。
車架 梯形,前寬約80厘米,后寬約50厘米,長約90厘米,安放在陶車之上,工匠再墊坐車板,于此作業(yè)。
水腳盆 木制品,如臉盆大小,做坯、印坯、利坯、剮坯等工種邋水用。
水筆 羊毛制品,分大、中、小號,各工種邋水用。
四腳碼 高約1米,長約1.6米,兩端豎梯形雙木,一木橫其上,下用長雙木相連,中用短雙木加固,為印坯和剎合坯碼頭。
三腳碼 丁字形,每根木頭長約45厘米,下有木頭相連,高約50厘米,為印坯墊放模利,剎合坯墊放釉桶用。
模利 也叫模子(詳見《模利店》),為坯件定型用。
利坯刀 左右兩片,外圓內(nèi)方,頂端有過橋相連,形似蠶蛾的兩只翅膀。用時將過橋壓彎,左邊一片略低,右邊一片略高,并用銼銼出鋒刃。
剮坯刀 前后兩刃,前端呈長方形,后端呈三角形,長約14厘米,呈90°直角,剮坯時,再將刀柄拗彎,使前刀底刃與三角刀基本成直線。剮九寸、滿尺盤,則用利坯刀。
畫坯筆 與寫字毛筆相似,唯桿子細長。
混水筆 畫坯筆的一種,與特種大字筆相似,混水時,筆端彎成近90°直角。
打箍筆 分單線和雙線筆,筆頭與筆桿均彎成90°直角。雙線筆頭分成雙叉。
篩籮 有銅篩和絹篩兩種,直徑約20厘米,深約6厘米,淘泥和淘釉時過濾雜物用。
另外還有竹椅、篾簀、擱腳凳、煤油燈等。工匠自備的工具有:
坯瓤 瓷制品,無釉,形如彎月,兩頭圓,做坯用。
打坯墩 用薄型青磚敲打成餅狀,直徑約8厘米,印坯時打坯(底)用。
木巴掌 用斷料板鋸成,形如“凸”字,柄較長,印坯時打坯和打軟渣餅用。
料板刀 大器匣缽廠利匣用的竹刀,用于印坯時刮去料板上的積泥。
銼 利坯和剮坯銼刀用。
坐車板 用竹條鑲拼而成,在陶車上作業(yè)墊坐用。
湯釉盞 澀胎小碗,無底足,嵌入有倒勾的短木棍內(nèi),湯釉用。
蘸釉鉤 鐵制品,形如鷹嘴,安竹柄,蘸釉用。
推拿 瓷制品,形如蘑菇,裝坯時,用其壓平墊底物。
吊線 用2根絲制胡琴線制成,一端合扎在一起,裝大器時吊坯入匣缽用。
胭脂尺 一種計算坯體收縮率的折算尺,長方體,每面都有刻度,第一面為標準尺寸,其余三面分別為八二縮、八六縮、九縮的尺寸,利坯時,先量已確定所需收縮率的一面尺寸,再對照標準一面的尺寸,即成瓷后的尺寸。因尺漆成胭脂色,故名。
火鐮 生鐵合金制品,以山西產(chǎn)的為好,為管事工選瓷的用具,用來敲擊產(chǎn)品聲音,如有細小渣滓,則用它輕輕鏟除。
三 工種及其工藝
制造細瓷和中檔瓷的行業(yè),其規(guī)模都是以“利坯”為單位,如打雜、做坯、印坯、利坯、剎合坯、剮坯六腳,其中利坯工2人,其余各為1人,這就叫“兩只利坯”?!叭焕鳌眲t是利坯工3人,其余為1.5人;“四只利坯”則是利坯工4人,其余為2人。粗瓷中的灰可器等,其規(guī)模以“處”為單位,即打雜、做坯、印坯、利坯、剎合坯、剮坯各1人。因這些人的作業(yè)地點多在低于駁墈的正間,所以稱“地下六腳”,又把打雜、做坯、印坯稱“前三腳”,利坯、剎合坯、剮坯稱“后三腳”。此六腳的工作統(tǒng)稱之為“碌坯”。
畫坯稱“畫作”,他和雕坯工及其人數(shù),都需根據(jù)窯戶所經(jīng)營的品種和規(guī)模大小而定。
裝坯、挑擔、管事三腳的作業(yè)地點,有時在坯房里,有時在窯里或窯戶家里,稱“地上三腳”。
各工種的工藝操作和職責范圍如下:
打雜 工作最為繁重,工序也最多。①淘泥,將不子和高嶺土按比例倒入粗桶中的簍子里,溶化后,用渣耙攪動,稍經(jīng)沉淀后,將上面的漿水舀入泥桶,復將另一只泥桶的水舀入粗桶,動作如前。②打泥漿,待泥桶中經(jīng)淘洗后的泥漿積存到一定的程度,用渣耙攪成稀漿糊狀,用篩籮過濾,舀入泥漿桶,倒入擱泥桶。③捧泥漿,擱泥桶中的泥經(jīng)濾水,四周和底層較結(jié)實,中間仍為漿糊狀,這時,用手攪動。待到泥漿結(jié)實到可以用雙手捧起時,將泥漿捧進泥房,用擱泥磚插入泥中吸水。④練泥,用泥鏟切下泥塊,反復拍打,再堆成圓狀,赤足從四周一圈圈地往中心踩,一腳壓一腳,踩成“蓮花瓣,菊花心”。如此反復三次,叫“過了場”,刮光圓堆表面后待用。⑤搦泥,用鋼絲鋸下一大片,搬上搦泥凳,用竹刀切下一部份,雙腋夾緊,用力向前連續(xù)翻動,翻三個筋斗,再從中間往兩頭擠,擠成“豬婆頭,兔子嘴”,最后成條狀,又從兩頭往中間擠,搦成腰鼓形,叫泥鼓,放在做坯工右側(cè)石板上。⑥淘釉,方法如淘泥;剎合坯工合釉時,負責挑釉漿。⑦捧坯,凡在陶車上工作的工匠,已完成的坯件擺在車前,或者缺少坯件和料板,只高呼一聲“捧坯??!”打雜工便將坯件捧走或捧來。⑧扛料板,如果是二白釉、灰可器等大器品種,裝坯工在窯里裝坯,下午,打雜工到窯里將料板扛回坯房。此外,還要挑生活用水,吃“知四肉”那天,要買肉、燒肉。平常晚飯少了,要到窯戶家里補飯,以及領(lǐng)取生產(chǎn)所需用具。
由于此工種又累又忙,得綽號為“?!?。
做坯 坐琢車,用絞車棍絞轉(zhuǎn)陶車,雙手握泥鼓,使勁往車盤中心摔下,爾后雙手蘸水,從下往上,將泥鼓擠成錐柱狀,復又往下壓成圓柱狀,再行做坯。①摳泥,根據(jù)所做品種的體積,摳一坨泥巴。②分餅,雙手大姆指,在泥巴中心挖一洞,爾后徐徐分開成餅狀。③扯喇叭,雙手將餅狀泥往上扶成喇叭形。④關(guān)坯,左手握坯瓤,下端放在坯中心點上,右手扶著外壁,其食指托著坯內(nèi)的坯瓤,慢慢往上拉,使之成為一只坯。⑤摘坯,在坯的底部留下一坨泥巴,叫坯(dū篤),也叫坯底,雙手中指與食指將其剪斷。⑥栽坯,左手握坯底,右手將泥漿搨在料板上,將坯傾斜地栽在料板上,至此,一只坯完成了。做好的坯叫琢坯,也叫毛坯,由印坯工管理。
由于做坯工長期手鉆泥巴,又因雙腿長時間大幅度排開,使胯骨向外變形,走路一搖一擺,得綽號為“螃蟹”。
印坯 有頭道和套坯兩道工序。印頭道:①將毛坯對準模利中心撲下,捺死“鬼眼睛”,因做坯工將坯栽上料板時,左手姆指掐進坯底,留下一洞,故先將洞擠平,按實,再旋轉(zhuǎn)模利,使坯底成圓包狀。②打斧頭巴掌,即右手側(cè)掌拍打肩部。③雙手拍打坯身。④雙手摸坯一圈,使口沿貼緊模利。⑤用打坯墩將圓包狀坯底打平。套坯:①將晾干的坯撲上套坯模利。②拍打肩部。③拍打坯身。④用力摸實口沿。⑤用木巴掌打坯底。印了二次的坯叫樸(pò珀)坯,由利坯工管理。根據(jù)品種,還有做渣餅的任務(wù)。渣餅分軟餅和硬餅兩種。軟餅,墊盅類用,用布罩著粘了渣的泥團,用木巴掌拍打而成。硬餅,墊碗與盤類用,先由打雜工和好泥巴,但不必揉成泥鼓,印坯工坐上琢車,將泥摔在車盤中心,雙手扶成柱狀,再像做坯工一樣,一只只地做好。餅子晾至半干后再修削,叫“摻餅”,坐上干車,用利坯刀先修削反面,再修削順面。修順面時,將刀從中心往周邊削泥,餅面要求微凸,其中心還會留下圓紐扣狀的泥心。八寸和九寸盤的渣餅大,為了省泥料,要把中心部份剮掉,使之成為環(huán)狀。粗瓷類的滿尺、灰可器等品種,不用渣餅。
由于印坯工拍打模利,得綽號“拍死人頭”,又因套坯時木巴掌打坯底啪啪響,自詡為“縣官坐堂”。(未完待續(x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