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1
我經常會問小孩子一個問題,平時爸爸媽媽都對你說些什么?答案各異,不過,大多有以下幾個類型:
比如禮節(jié)提示:“快叫阿姨!”“謝謝張爺爺!怎么這么沒禮貌?”
比如糾錯教育:“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能買零食。”“不能浪費!要懂節(jié)約!”
比如愛的要挾:“你考上重點中學,就帶你去旅游!”“爸媽這么辛苦,還不是為了讓你好好讀書!”
比如干涉提醒:“好好觀察,回去寫日記!”“又發(fā)什么愣?快去背單詞!”
也有一個小男孩,想了半天,也沒想起爸媽最愛說什么,他說,好像什么都沒說,又好像什么都說了。這個男孩一臉陽光,他夸贊我:“阿姨,你的花襯衣真好看,像只花蝴蝶?!彼€問我:“阿姨,你是不是想做什么研究,你覺得爸爸媽媽應該說什么好?”
男孩子將他內心的美好和好奇輕松地表達出來,我忍不住想和他多聊幾句。我并不認識這個男孩的爸媽,也不必過多打探他和爸媽之間的互動,但是我能感覺到,他有一對心態(tài)平和、賦予孩子充分自由的父母。
“好像什么都沒說,又好像什么都說了”,這說明父母只說了一些必須的話,干涉孩子自由或束縛孩子思維的話,沒有說或說得少,至少孩子沒什么特別深的反感。
不以自己的思想去控制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思想自由,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和愛。但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用語言綁架孩子的思想。
比如,用所謂的禮節(jié)綁架孩子。父母傳授一些常識性的禮節(jié)沒錯,但如果將這些禮節(jié)當作指令,要求孩子機械執(zhí)行,那樣的結果,要么將孩子訓練成木偶,要么讓孩子叛逆,和你對著干。成人之間打招呼,可以稱呼,可以點頭,可以微笑,可以握手,可以拍肩,可以擁抱,每個人都根據(jù)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孩子有他的眼睛和腦袋,在人際互動中,他也隨時在觀察和思考,為什么不給他一些自主權呢?
2
還有,用教育糾錯不斷否定孩子。每個人都害怕被否定,即使什么都不會的孩子。就像嬰幼兒學走路,如果他的每一步都是錯,他還敢往前邁步嗎?我們大多數(shù)人有一種批評恐慌,那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對善于糾錯的父母,總是不斷地給我們行為打上大大的“X”。我認識一個媽媽,對于孩子的錯誤,她只是陳述事實,用“學校門口的零食很多都是不合格產品,對身體非常有害”“蛋糕的保質期只有三天,時間長了就不能吃,以后一次少買點”代替“叫你別買零食,你總不聽”“就知道浪費,不懂節(jié)約”,這樣是不是能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在明白事理的基礎上,孩子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評判,而不是被動接受父母的評判。
還有,用所謂的愛綁架孩子?!拔覍δ愫?,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回報我?!边@是對孩子的討伐!孩子小小的肩膀從此背負重荷:我努力學習和成長,都是為了還債!父母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那是父母的義務,你額外的為孩子做些什么,那是你的愛,愛是不講條件也不必償還的。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他自己的事,絕不是為了回報你,你在此之間劃上等號或建立聯(lián)系,這就是綁架了孩子。
還有,用所謂的提醒干涉孩子。你不提醒,孩子就不會好好觀察和思考嗎?他就在浪費時間嗎?父母自以為是的提醒,其實是盲目切斷孩子自由思維的通道。要知道,成長是每分每秒、每時每刻的,自由思考就是一種很好的成長。
記得兒子6歲時,我讓他到陽臺上寫“a、o、e”的作業(yè)。半個小時后,我發(fā)現(xiàn)他正望著窗外發(fā)呆,而作業(yè)本上一字未動,我正要發(fā)火,兒子卻興致勃勃地說:“媽媽,我剛才在看小鳥比賽。你看!對面樓頂有兩只小鳥,一只的頭是白色的,像雪花,另一只小鳥的臉是黑的,像抹了煤灰,它們說要看誰跳得高……”孩子的思維異?;钴S,他所思所想遠遠超出了父母眼中的“正事兒”的價值!
父母是孩子的監(jiān)護人,也肩負著教育的重要職責,但這種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尊重他的思考,尊重他的自主權,尊重他的理解能力。心理學家說,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愛和自由。在不被干涉不被阻斷的自由空間里,孩子可以運用自己的洞察力和天然的智慧,去思考理解自己和他人,學習發(fā)展出與人相處的方式。
父母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停止評判、停住討伐,停止自以為是的提醒,讓孩子在自由中生發(fā)智慧。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