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行
《汪曾祺文學微詞典》選刊
○施 行
1.[汪曾祺文學閱讀詞典] 辭書。由施行主編的學術性文學工具書,作家出版社出版。該詞典是讀者近距離了解汪曾祺人生軌跡和汪曾祺作品的捷徑。按漢語拼音音序排列。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詞典正文,它包括了北師大出版的《汪曾祺全集》中關于汪曾祺文藝創(chuàng)作、作家修養(yǎng)、語言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引言;汪曾祺小說、戲曲的主要內容梗概;汪曾祺作品中重要文學人物、典故的精辟介紹。第二部分:附錄檢索。
2.[晚翠文談] 作品集。是一本文論集。1988年3月,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本書收入汪曾祺新時期以來談文學、戲曲的短文42篇。收集編排時,未以文章寫作、發(fā)表時間先后為序,而是按內容性質分為4類:第一輯是創(chuàng)作談;第二輯是文學評論;第三輯是戲曲雜論;第四輯是兩篇民間文學論文。之所以取名《晚翠文談》,他也在《自序》中作了說明:“這也像《千字文》一樣,只是取其字面上有點詩意。這是‘夫子自道’么?也可以說是有那么一點。我自20歲起,開始弄文學,蹉跎斷續(xù),四十余年,而發(fā)表的東西比較多,則在60歲以后,真也夠‘費勁’的。嗚呼,可謂晚矣。晚則晚矣,翠則未必。”他還特意聯(lián)系他的那本名叫《晚飯花集》的短篇小說集,強調并非對“晚”字特別有興趣,也并沒有多少遲暮之思?!拔遗紶枑塾谩怼?,并沒有一點悲怨,倒是很欣慰的。我趕上了好時候?!?/p>
3.[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作品集。它是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追憶文叢》的一種,由汪曾祺子女汪朗、汪明、汪朝編著。2012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再版。他作為文學大師和《沙家浜》的改編者,已盡為人知,他的作品廣受推崇,創(chuàng)作生涯可謂極盡輝煌。生活中的他是個什么樣子,知道的人不多,想知道的人卻不少。作者以親眼所見為素材,以生活細節(jié)和瑣事為著眼點,其中大量情節(jié)除子女外,外人是無法知道的。兄妹3人為我們描繪出一位令人敬,令人愛,令我們熟悉,卻又令我們感到陌生的一個老人。而正是通過他們細致的介紹,使我們對他有了一個立體性的了解和認識。讀了這本書,我們才會更加心悅誠服地承認,他確實是這樣一個人:對自己的子女,他是一個好父親,對生活中親朋好友,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老頭兒;對廣大喜愛他作品的讀者,他是努力寫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好作家?。ㄗ笃鹜舫?、汪朗、汪明)
4.[汪曾祺說戲] 作品集。段春娟編的汪曾祺關于戲劇的散文集。2006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全書收入有關戲劇散文共43篇。書中所選的都是與戲曲有關的話題,是汪曾祺多年來與戲曲打交道的見聞與思考,透著理性與睿智。這些文章的寫作時間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樣板戲”談往、名優(yōu)逸事、戲曲與文學的關系、習劇札記等等。此時汪曾祺已進入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心情亦很放松,這些談戲文章同他的記游、民俗類散文一樣,無不開闔張弛,瀟灑有致,很有看頭;有的也很沉重,發(fā)人深思。
5.[汪曾祺文集] 作品集。陸建華主編,1993年9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卷分上下冊,收入他早期小說代表作5篇,它們是:《小學校的鐘聲》《復仇》《雞鴨名家》《落魄》《老魯》;“文革”前小說3篇,即《羊舍一夕》《看水》《王全》;余皆新時期汪曾祺復出文壇后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計53篇。散文卷收作品62篇,除少數篇章寫于“文革”前,其他都是作者新時期以來發(fā)表的新作。文論卷收作品56篇。戲曲劇本卷收劇本8部,為:《范進中舉》《沙家浜》《擂鼓戰(zhàn)金山》《小翠》《一捧雪》《裘盛戎》《大劈棺》《講用》。這些劇本都是初稿本,是文學本,不是演出本。為全面展示汪曾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不同常人的風采,《汪曾祺文集》還于各卷之前精印汪曾祺的手跡、詩詞、國畫和他在不同時期的生活照,以便讀者加深對汪曾祺的全面了解。
6.[《永遠的汪曾祺》] 作品集。金實秋主編、陸建華顧問的汪曾祺逝世11周年紀念文集。2008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本書所選入的懷念汪曾祺的散文,除少量為有關作者專為本書而寫,系第一次公開發(fā)表外,絕大多數是汪曾祺逝世后的11年中已在海內外報刊上發(fā)表過的;其次,在總量上以77篇為限,以紀念汪曾祺先生享年77歲;所選文章按發(fā)表的時間順序排列,以表示11年來人們對汪曾祺的綿綿不絕的哀思。
7.[人間送小溫] 美文。汪曾祺為《中國作家》畫過一幅畫,并題了一首詩。詩云:“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驎r有佳興,伸紙畫暮春。草花隨目見,魚鳥略似真。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君若亦歡喜,攜歸盡一樽?!痹谶@里他第一次提出了“人間送小溫”的理念。青年時代的他也灰心、苦悶、刻薄過,對人生、世界保持著戒備,一些文字非常緊張、冰冷。1946年到上海時,他曾因生活無著而想到自殺。后來被老師沈從文痛罵了一頓。以后他很多時候的切入點是“草花”,而不是蜚聲四方的“名品”。他真正的轉變應該是發(fā)生在新時期。盡管他的《受戒》《異秉》《大淖記事》等名篇問世的過程都經歷了不少曲折,但總算有機會進入公眾的閱讀視野。植根于游戲心態(tài)的《受戒》寫成后,有一段時間只在他兩三好友中間傳閱,這種“地下模式”也正合“玩”的規(guī)矩。因為恰好出現在大家剛從“十年動亂”的傷痛中抬頭之際,“悠閑”的《受戒》恰好能被高雅閱讀、大眾趣味同時接受。如此熱烈的鼓呼和簇擁,幾乎也“規(guī)定”了他之后的主要創(chuàng)作路向。“送小溫”的想法也使他主動走下了作家的神壇,徑直走到平民百姓中去。
8.[風格] 文學創(chuàng)作。是文論《談風格》中的一段。寫于1984年2月20日。原載《文學月刊》1984年第6期。一個作家形成自己的風格大體要經過3個階段:一、摹仿;二、擺脫;三、自成一家。用現在的話來概括就是:“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中國的高鐵就是這樣走出來的。一個人的風格是和他的氣質有關的。一個人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風格,要能認識自己、發(fā)現自己,并且,應該不客氣地說,欣賞自己。一個人很少愿意自己是另外一個人的。一個人不能說自己寫得最好,老子天下第一。但一個隨人俯仰,毫無個性的人是不能成為一個好作家的。其次,要形成個人的風格,讀和自己氣質相近的書。也就是說,讀自己喜歡的書,對自己口味的書。作家應該博學,一般的名著都應該看看。但是作家不是評論家,更不是文學史家。不能按照中外文學史循序漸進,一本一本地讀那么多書,更不能按照文學史的定論客觀地決定自己的好惡。一個人的興趣有時會隨年齡、境遇變化。作家讀書,允許有偏愛。所偏愛的作品往往會影響他的氣質,成為他的個性的一部分。作家讀書,實際上是讀另外一個自己所寫的作品。一個作家讀很多書,但是真正影響到他的風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問汪曾祺受哪些作家影響比較深,他想了想:古人歸有光,現代作家魯迅、沈從文、廢名,外國作家契訶夫和阿索林。一個作家的風格,最好不要直接學習作家本人,而是學習他的祖宗前輩。你要認老師,還得見見祖師爺。一祖三宗,淵源有自。這樣才不至流于照貓畫虎,邯鄲學步。
9.[平淡] 文學創(chuàng)作。是文論《學話常談》《〈晚飯花集〉自序》中的一段。平淡不等于淡而無味的白開水,平淡是富有內涵、韻味深遠的雞湯。平淡不是從頭一直平淡,平淡到底。這樣的語言不是平淡,而是“寡”。山西人說一件事、一個人、一句話沒有意思,就說:“看那寡的!”一味平淡,就會流于枯瘦??菔菔撬ダ系嫩E象。蘇軾在《與侄書》中寫道:“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蓖粼髡J為,平淡是從苦思冥想中得出的結果。言到平淡處甚難也。他愿意把平淡和奇崛結合起來。他的語言一般是流暢自然的,但時時會跳出一兩個奇句,甚至有點像外國作家寫出的帶洋味兒的句子。運用語言,要有取舍,不能拿起筆來就寫。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作詩文要知躲避。有些話不說。有些話不像別人那樣說。至于把難說的話輕易地說出,舉重若輕,不覺吃力,這便是功夫。平淡而有味,材料、功夫都要到家。
10.[散文]文學創(chuàng)作。是文論《文集自序》《談散文》《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散文應是精品》中的一段。汪曾祺以為散文的大忌是作態(tài)。散文是可以寫得隨便一些的。但是他并不認為什么樣的內容都可以寫進散文,什么樣的文章都可以叫做散文。散文總得有點見識,有點感慨,有點情致,有點幽默感。他的散文會源源不斷地寫出來,他要跟自己說:不要寫得太濫。要寫得不濫,沒有別的法子,只有多想想事。多接觸接觸人,多讀一點書。中國從來都是文史不分的。史書也都是文學。中國文化有斷裂。有人以為“五四”是一個斷裂,有人不同意,以為“五四”雖是提倡白話文,而文章之道未斷,真正的斷裂是上世紀40年代。自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幾乎沒有“美文”,只有政論。偶有散文,大都劍拔弩張,盛氣凌人,或過度抒情,顧影自憐。這和中國散文的平靜中和的傳統(tǒng)是不相合的。中國散文,包括寫父母的悼念性的文章,自上世紀40至70年代有一個斷裂,其特點是作假。這亦散文之厄。造成斷裂的更深刻的、真正的原因是政治。不斷搞運動,使人心變了,變得粗硬寡情了。不知是誰,發(fā)明了一種“劃清界限”,使親子之情變得淡薄了,有時直如路人。他認為,中國散文壞在兩個人手中,一是楊朔,一是劉白羽。
11.[深入生活] 文學創(chuàng)作。是文論《小說創(chuàng)作隨談》中的一段。原載《芙蓉》1983年第4期。文學是反映生活的,所以作者必須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前幾年汪曾祺聽到一種他不大理解的論調,說文學不是反映生活,而是表現他對生活的看法。他不大懂其中區(qū)別何在。對生活的看法也不能離開生活本身嘛,你不能單獨寫你對生活的看法呀!他還是以為文學必須反映生活,必須從生活出發(fā)。一個作家當然會對生活有看法,但客體不能沒有。作為主體,觀察生活的人,沒有生活本身,那總不行吧?什么叫“創(chuàng)作自由”?他認為這個“創(chuàng)作自由”不只是說政策尺度的寬窄,容許寫什么,不容許寫什么。他認為要獲得創(chuàng)作自由,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一個作家對生活要非常熟悉,熟悉得可以隨心所欲,可以揮灑自如,那才有了真正的創(chuàng)作自由了。你有那么多生活可以讓你想象、虛構、概括、集中,這樣你也有了創(chuàng)作自由了。而且你也有了創(chuàng)作自信。
12.[寫人物] 文學創(chuàng)作。是文論《兩棲雜述》中的一段。沈從文有句名言:貼著人物來寫。根據汪曾祺的理解,有這樣幾層意思:第一,小說是寫人物的。人物是主要的,先行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要愛所寫的人物。不論是對于士兵和農民,都要懷著深深的溫愛。第二,作者要和人物站在一起,對人物采取一個平等的態(tài)度。除了諷刺小說,作者對于人物不宜居高臨下。要用自己的心貼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樂為自己的哀樂。這樣才能在寫作的大部分的過程中,把自己和人物融為一體。第三,人物以外的其他的東西都是附屬于人物的。景物、環(huán)境,都得服從于人物,景物、環(huán)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脫節(jié),不能游離。一切景物、環(huán)境、聲音、顏色、氣味,都必須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寫景,就是寫人,是寫人物對于周圍世界的感覺。這樣,才會使一篇作品處處浸透了人物,散發(fā)著人物的氣息,在不是寫人物的部分也有人物的存在。
13.[主題] 文學創(chuàng)作。是文論《小說的思想和語言》中的一段。汪曾祺覺得,沒有主題,作品無法貫串,他曾打過一個比喻,主題就好像是風箏的腦線,作品就是風箏。沒有腦線,風箏放不上去,腦線剪斷,風箏就不知飛到哪去了。腦線既是幫助作品飛起來的重要因素,同時又給作品一定的制約。好像我們倒杯酒,你只能倒在酒杯里,不能往玻璃板上倒,倒在玻璃板上怎么喝?無主題就有點像把酒倒在玻璃板上。當然,有些主題確實不大容易說得清楚。人家問高曉聲他小說的主題是什么?他說:“我要能把主題告訴你,何必寫小說,我就把主題寫給你就行了?!币恍┳骷业淖髌罚笾驴傆幸粋€貫穿性的主題。契訶夫寫了那么多短篇小說,他也有一個貫串性的主題,這個貫串性的主題就是“反庸俗”。魯迅作品貫穿性的主題,即“揭示社會黑暗,引起療救的注意?!鄙驈奈牡淖髌肥恰懊褡迤返碌陌l(fā)現和重造”。
14.[文學功能] 文學創(chuàng)作。是文論《漫話作家的責任感》《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小說回顧》《使這個世界更詩化》中的一段。文藝的教育作用只能是曲折的,潛在的,像杜甫的詩《春雨》所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讀者(觀眾)于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汪曾祺覺得一個作家的作品總要使讀者受到影響,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一個作品寫完了,放在抽屜里,是作家個人的事。拿出來發(fā)表,就是一個社會現象:他認為作家的責任是給讀者以喜悅,讓讀者感覺到活著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欣賞的。這樣他就會覺得自己也應該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優(yōu)美一些,更有詩意一些。小說應該使人在文化素養(yǎng)上有所提高。小說的作用是使這個世界更詩化。一些人總愿意給文學作品賦予更多的功能,結果使你寫的東西產生的社會效果和你所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與此有關的是文學的社會功能問題。作家的使命感、社會責任或藝術良心,這些還要不要?有一些青年作家對這一套是很膩味的。一個作家的作品是引起讀者對生活的關心,對人的關心,對生活,對人持欣賞的態(tài)度,這樣讀者的心胸就會比較寬厚,比較多情,從而使自己變得較有文化修養(yǎng),遠離鄙俗,變得高尚一點,雅一點,自覺地提高自己的人品。
15.[留白]文學創(chuàng)作。所謂“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比如畫畫,畫畫需要留白。藝術大師往往也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一幅畫中,一只小舟,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而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文學,音樂上亦多有“不著一字,而形神俱備”“無聲勝有聲”的留白。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汪曾祺是最善于在作品中“留白”的作家。
16.[四字句] 文學創(chuàng)作。是文論《小說技巧常談》中的一段。中國語言里本來就有許多四字句,不妨說四字句多是中國語言的特點之一。汪曾祺主張適當地用一點四字句。理由是:一,可以使文章有點中國味兒。二,經過錘煉的四字句往往比自然狀態(tài)的口語更為簡潔,更能傳神。若干年前,偶讀張恨水的一本小說,寫幾個政客在妓院里磋商政局,其中一人,“閉目抽煙,煙灰自落”。老謀深算,不動聲色,只此8字,完全畫出。三,連用四字句,可以把句與句之間的連詞、介詞,甚至主語都省掉,把有轉折、多層次的幾件事貫在一起,造成一種明快流暢的節(jié)奏。反對用四字句,他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作者習慣于用外來的,即“洋”一點的方式敘述,四字句與這種敘述方式格格不入。一方面是覺得濫用四字句,容易使文體滑俗,帶評書氣。
17.[最后一個士大夫] 作家能讓人時刻記住他,憑的是什么?就是他優(yōu)美的文字。汪曾祺的迷人之處,就在于他繼承了隱藏在傳統(tǒng)文字后面的神采。許多日常的東西到了他手里,平凡里透出靈光,飄若仙云,靜如秋水。他的文字里流淌著堅韌的精氣神,他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隨遇而安的散淡,血脈里那種隱隱透露的普世情懷,那種溫暖的底色,都是別具一格的。而他這種風格在中國一段時間里已經消失殆盡。有人說汪曾祺是最后一個士大夫,也許是指他能詩、能書、能畫,這樣的人在今天的文人里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他不止一次勸年輕作家要更“有文化”,他是有資格說這個話的。有人曾說他“是中國最后一個文人”,博雅多才,恐怕也真的是自“五四”一輩作家之后再難以找到的。他少時即植下深厚的國學根柢,弱冠擅長昆曲,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曾經粉墨登場。眾所周知,根據滬劇《蘆蕩火種》改編,后來成為“樣板戲”的京劇《沙家浜》就是出自他的手筆。他的大寫意花卉構圖別致,妙趣天成,讓專業(yè)畫家見了也嘖嘖點贊。他的書法豪放灑脫,不擇紙筆,率意一揮,行草柔中見剛,隸書蘊含草意,他的散文小品,談飲食,談草木,談文化,談民俗,談凡人瑣事抑或師友掌故,無不流露出真情實意,細品又有大境界。他是一個把雅俗結合得很巧妙的作家。對于文章,寫得太雅難免生澀,近于炫耀,脫離群眾,不能引起共鳴,太俗則又流于淺薄、低級。而他對雅俗的掂量拿捏十分得體,很有分寸感。
18.[林超然] 人物。作家,評論家。(1969年-)黑龍江望奎人,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魯迅文學院首屆“中青年文藝評論家”。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黑龍江省文聯(lián)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曾在《文藝理論研究》等處發(fā)表汪曾祺研究論文三十余篇,出版學術專著《二十世紀心靈的文學關懷——汪曾祺論》《汪曾祺論》等2部。
19.[汪迷部落]網絡。高郵汪曾祺文學愛好者趙德清2016年10月7日,通過手機微信朋友圈自發(fā)建立“汪迷文學文藝愛好群”,5天后即滿額500人;10月26日,以收錄交流汪迷文章為主的微信公眾號“汪迷部落”開通。其后,高郵“汪迷群”與上海、北京、揚州等地“汪迷群”建立聯(lián)系,并分設出“文化旅游”“美食”“影視音樂書畫”3個專題群,入群人數上千人,汪迷分布遍及世界各地。通過微信“汪迷群”和“汪迷部落”公眾號,世界各地汪曾祺文學愛好者互相交流日益加強,“汪迷部落”公眾號堅持每天推送4篇以上交流文章,單篇閱讀量突破一萬人,關注量截止2017年6月1日達3254人。
20.[汪曾祺文學館]它是為了紀念 “文壇益友”“文章圣手”,為了保存他在作品中所顯示出來的文化的、文學的、歷史的、審美的價值;保存他“心系神珠煥彩、魂牽夢繞高郵”的摯愛之情。文學館內外,懸掛著用王蒙、葉辛、林斤瀾、賈平凹題詞制成的“天真雋永”等匾額或楹聯(lián),展櫥中,展示著他作品和手稿、文房四寶、文物以及評論他為人為文的報刊、書籍。邵燕祥為該館撰寫了楹聯(lián):“柳梢帆影依稀入夢,熱土炊煙繚繞為文?!辈l(fā)來賀電稱:“汪曾祺不僅屬于他的故鄉(xiāng),也屬于中國和世界的讀者?!边@座文學館坐落在高郵文游臺,擅此古城的山川人文之勝,并以汪曾祺名義召喚文學愛好者與后來者到這里來,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多年來,汪曾祺熱愛自己家鄉(xiāng),心系神珠煥彩,魂牽構繞高郵。1994年6月,高郵市在首都舉辦經濟商貿洽商談會,汪曾祺作為嘉賓應邀到會。在這個會上,他寫下了“我的家鄉(xiāng)在高郵”的條幅,又特地在4尺宣上書寫了8個大字:“神珠煥彩,水國新猷?!?/p>
施行,1930年生,福建福州長樂人。1934年漂洋過海到馬來亞。1947年回國升學。1955年考入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yè)后留校工作。世界華文文學家協(xié)會副理事長,上海退離休高級專家協(xié)會會員,全國世界語教學研究會秘書長。主編《汪曾祺文學閱讀詞典》《汪曾祺文學微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