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洪興
摘要:歷史上許多名人他們?yōu)槿?、處事和取得成功的?jīng)驗,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關鍵詞:古代名人;智慧
《歷史的智慧-做人、做事、做領導》是由吳思行所著,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出版,該書32萬字,全書分為從做人、做事、做領導三大部分,共計27章,以講故事擺道理的方式論述古人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經(jīng)驗,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名臣、良將、名人層出不窮,他們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進退之道是高級智慧。書中談到范蠡是越王勾踐的謀臣,與勾踐同甘苦,最后將吳王夫差打敗了,被任命為大將軍,位極人臣時,卻銷聲匿跡隱居于齊國,另一名臣大夫文種,卻被勾踐賜死。齊王聞其名請他出任齊國宰相,他卻說“在野有千金立財,有位有宰相之名,以匹夫而言,這是再高不過的榮銜,然而過度的榮銜卻容易成為禍根”。說著他便將財產(chǎn)分贈村人,搬到陶地去居住,然后易名陶朱公,不久他又積成巨富。能在功成時引退放棄手中巨大的權利、地位和利益,是需要大智慧的。在職場中,我們往往追求更高的地位,不愿意放棄手中的利益,一旦超過了自己能力和承受能力,就危險了,還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投資上也是這樣的,收益越大,風險越大,過分追求最大利潤,過分貪婪,不知進退,往往會損失更多,一定要把握好度,到達止盈止損線就果斷出手,不能猶豫。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稓v史的智慧》講了一個鴻門宴的故事。楚霸王在原本決定在鴻門宴殺掉劉邦,但始終沒有下手,讓劉邦在酒宴當中逃走。項羽因一時的婦人之仁,不聽范增忠言,放走他最大的對手,錯失成就帝業(yè)的大好良機,最終造成了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個人悲劇。所以說遇事時,尤其是大事時,分析好形勢,作出決斷后,當斷則斷,干凈利落,切勿猶猶豫豫,錯失良機,悔時晚矣。人的一生都會有幾個特別重要的關鍵轉折點,如何的決斷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切記要果決!
對朋友一定要真誠。北宋時期,詩人張詠和寇準是至交,聽說老朋友當上了宰相,張詠一方面為老朋友高升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卻為老朋友不大注重學習而感到惋惜,他很想找個機會勸勸老朋友。 恰巧時隔不久,寇準因事到陜西,剛剛卸任的張詠也從成都來到這里。老朋友不期而遇,寇準設宴款待張詠,兩人無話不說。臨分別時,寇準問張詠:“老朋友,你還有什么話要對我說呢?”張詠對此早有所考慮,正想趁機勸寇準多讀些書,可是又一琢磨,人家現(xiàn)在已是堂堂的宰相了,怎么好直截了當?shù)卣f人家沒學問呢?只見張詠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條斯理地說了一句話:“《霍光傳》不可不讀?!碑敃r寇準弄不明白張詠這話是什么意思,又不便多問?;氐阶√?,寇準趕緊找出《漢書·霍光傳》,從頭仔細閱讀,當他讀到“光不學亡術,諫于大理”一句時,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地說:“這大概就是張詠要對我說的話吧!當年霍光任過大司馬、大將軍等要職,對朝廷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注意學習,成了個‘不學無術的人,給后人留下笑柄。張詠是希望我不要重蹈霍光的覆轍呀?!笨軠蕪拇丝炭嘌凶x史書,成了忠賢皆備、文略俱全的好宰相。朋友之間指出對方的缺點是為了讓對方更多完美!雖說忠言逆耳,有時讓人一時無法接受,但它是朋友的一片真心,是非常保貴的,能促使更加清醒地認識自我的不足。人生難得一知已,的確,像張詠和寇準已經(jīng)不多見,他們給我們的其實不只是對待朋友的真誠,更要珍惜友誼,保存友誼,這樣的才能使友誼地久天長。
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太精。書中談到, 曾國藩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國荃也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們就因為精明吃過不少虧。 對于讀書人,曾國藩還能以誠相待,他說:“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于誠矣?!钡菍τ诠賵龅慕唤樱麄冃值軅z卻不堪應付。他們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懷著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碰壁。這是很自然的,你對人誠懇,人也對你誠懇;你對人詭秘,人也對你詭秘;你對人一肚子不合時宜,人也會對你一肚子不合時宜。 而曾國藩的朋友迪安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雖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的話,但他卻一味渾含,永不顯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無恙。而曾國藩兄弟卻時時顯露,總喜歡議論和表現(xiàn),處處顯露精明,其實就是處處不精明,曾國藩提醒曾國荃說:“這終究不是載福之道,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難。” 到了后來,曾國藩似乎有所領悟,他在給湖北巡撫胡林翼的信中寫道:“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钡苓z憾,他未能身體力行。所以,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太精,還是糊涂一點兒的好。 然而讓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經(jīng)歷很多人和事,受過很多挫折和磨難,否則他是不會糊涂的.鄭板橋不是已經(jīng)說過了嗎?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返糊涂更難.他也只有進到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精明人的糊涂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一眼開一眼閉。唐代名臣魏征剛直,凡朝中大臣乃至皇帝有過失時,他都勇于直諫,唐太宗都敬他三分。有一次,李世民在逗一只鴿子玩得正高興,這時魏征進來了,唐太宗怕魏征說他玩物喪志,便藏入懷中。魏征卻假裝沒有看見,和太宗說事情,故意拖延時間,最后才告辭而去。這時鴿子已經(jīng)死了。過后,有人問魏征為什么不當面指出太宗的錯誤,魏征說:“可是進諫,也要得體,不能太頻繁,否則皇上就會怠慢,況且這等小事,說得多了,將來有大事,也不會被采納。今天不明言直諫,是要留到國家大事上用啊”。有一句成語,“人至察則無徒”就是指人如果太精明就沒有伙伴。我們不能事事都較真,抓大放小,原則性的東西不讓步,堅持大的方向不偏離,一些小事無傷大雅可以假裝糊涂。
書中的歷史故事是古人五千年為人處事,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其中不少故事仍然對當今社會有啟發(fā)和警示意義。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讓我們在歷史中智慧中,開闊視野,增長智慧吧。
參考文獻:
[1] 吳思行. 歷史的智慧-做人、做事、做領導[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