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強
摘 要:“技以載道”是我國古老的一種道器觀,將捉摸不定的“道”,落實在可以看到的“技”之中,使抽象變得具象。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對技都持一種抑制態(tài)度,道家對“技”與“道”比較矛盾,一方面說“技”的弊端,另一方面又說“技”對于悟道的重要。儒家,孔子提出了“文質彬彬”,也就是“適當”。本文以榫卯、明式家具,以及《周易》中的《賁卦》為例,分析“技”與“道”的關系。
關鍵詞:技以載道;文質彬彬;明式家具;周易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1-0091-01
“技以載道”是我國的古老道器觀的一種總結性的論述?!吨芤住は缔o》中寫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薄靶味稀敝傅氖恰暗馈?,比較虛空,精神層面的,偏重于理論方面,“形而下”指的是“物”,也就是所謂的技,比較具體的,物質的,偏重于操作技術方面。老子有句話,“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可能是由于當時中國的造物技術水平提高,社會繁榮富強,貴族階層開始過上奢侈、迷醉的生活,所以諸子百家中對技并不支持。但道家卻又說“技”在悟道之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庖丁解牛”就體現(xiàn)了對“技”的崇拜之情,對“道”的無限追求。我認為道家對“技”的贊揚,也是因為“道”本身,“技”能為“道”服務,就贊頌“技”?;蛘邚牧硪环矫嬷v,“技”與“道”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對立統(tǒng)一,互為表里。不管怎么說,道家對“技”與“道”的論述還是比較矛盾的。
“文質彬彬”出自《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質比文更勝一籌,就會很粗野,文勝過質,就會像文史官員一樣。只有文和質配合均勻、適當,才是君子?!拔摹睂木褪恰凹肌保百|”對應的就是“道”,儒家很講究“技”與“道”的適當,并不像道家那樣模棱兩可?,F(xiàn)在設計中講的裝飾與功能要適當,過分追求裝飾,這樣就會虛有其表,過分追求功能,設計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形式與內容要統(tǒng)一。宗白華的觀點,道家認為虛比真實更真實,因此道家覺得“道”比“技”更為重要,“儒家思想則從實出發(fā),如孔子講‘文質彬彬,一方面內部結構好,一方面外部表現(xiàn)好?!边@也就是內容與形式要統(tǒng)一,也就是“技”與“道”要相結合,要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這也是現(xiàn)代設計要遵循的一個理念,也是是現(xiàn)在設計討論的比較激烈的方面,“技”與“道”的討論怎么也不會過時,“文質彬彬”的理念也不會過時。
我國的古人善于從實踐中總結出經驗,并且不斷完善,也就是所謂的從“技”中總結出“道”,“道”反過來又影響“技”,兩者相互影響,尋找平衡。榫卯結構的發(fā)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榫卯是中國古建筑和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采用凹凸部位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這或許就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對于太極、陰陽的觀念。榫卯結構經過漫長的發(fā)展,到了宋代、明代、清代到達了頂峰,體現(xiàn)在當時的一些家具上,特別是明代的家具,以及清代早期的家具,這些家具不用一顆釘子,當時的木匠運用他們高超的技藝,對于榫卯結構的運用得心應手。明式家具造型簡潔大方,比例適當,結構精準,符合人體工程學,人坐在上面很舒適,例如官帽椅,因和古代官員的帽子比較像而得名,正中的靠背板材是“S”形,是根據人體脊柱的曲線而設計,這就是“技”與“道”達到了一個平衡,體現(xiàn)了文質彬彬。清代中后期的家具,極其強調裝飾,繁復之極,強調了“文”,而忽視了“質”。明式家具在現(xiàn)在設計中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怎樣達到適當,也就是文質彬彬,就是它教給我們的。
其實,對于文與質的討論,《周易》中的《賁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賁本來的意思是繁復絢麗的美,就相當于文;《賁卦》中提到的白賁是指絢麗到了極點,又歸于平淡,就相當于質。賁卦描述的就是一種樸素的美。荀爽有句話,“極飾反素也?!本拖裆厦嫣岬降拿魇郊揖邽槭裁从羞@么高的地位,就是因為它設計的很精到,沒有過多的裝飾,清代的家具由于極其繁瑣的雕刻裝飾,反而在歷史上的地位不高。宗白華提出了兩種美,一種是錯彩鏤金的美,也就是“文”;一種是芙蓉出水的美,也就是“質”。這兩種美各個時代都有,但是每個時代的側重都有所不同,在藝術發(fā)展的道路上,人們都開始著重于表現(xiàn)個人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雕琢的美,也就是對于“質”或“道”的追求??梢哉f,藝術的發(fā)展一直在追求文與質的平衡,也就是“文質彬彬”。
“技”與“道”的討論永遠是一個不會過時的話題,古往今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科技的進步,人們還在對此津津樂道,有人認為“技”重要,沒有“技”何來“道”,也有人認為“道”重要,思想都沒有,談何技術。
古人提出的“技以載道”,道器并舉,就是要把理論與技術結合起來,對現(xiàn)在的設計確實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但從歷史發(fā)展來看,雖然說“技以載道”,但對“技”與“道”還是有所側重,因此,孔子提出的“文質彬彬”有很有意義,它要求人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要始終追求形式與內容并重,追尋一種適當。
參考文獻:
[1]郭彧.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張嚴嬰.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