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喜,陳曉蘭 ,蔡靖斌,朱春梅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五醫(yī)院,福建 莆田 351100)
·藥房管理·
某部隊醫(yī)院持續(xù)干預抗菌藥物應用的成效分析
朱建喜,陳曉蘭 ,蔡靖斌,朱春梅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五醫(yī)院,福建 莆田 351100)
目的探討醫(yī)院持續(xù)干預抗菌藥物的成效,為促進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和規(guī)范化管理提供參考。方法采用醫(yī)院Ⅰ類切口手術信息查詢系統(tǒng)、醫(yī)院合理用藥信息系統(tǒng)、軍區(qū)抗菌藥物監(jiān)管系統(tǒng)調(diào)取2012年至2015年急診和門診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使用強度、使用頻度、費用比,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使用率和療程,接受特殊和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治療前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抗菌藥物聯(lián)合用藥情況,人均使用抗菌藥物品種數(shù)等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結果醫(yī)院急診抗菌藥物使用率2012年開始均控制在規(guī)定的40%以內(nèi);門診抗菌藥物使用率則逐年降低,2014年開始下降至衛(wèi)生部規(guī)定的20%以下;病區(qū)抗菌藥物使用率、用藥頻度(DDDs)、使用強度(AUD)、抗菌藥物費用占總藥費的百分比均基本呈下降趨勢;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和療程也逐年下降;接受特殊和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前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逐年上升,特殊使用級2014年開始達到了專項整治活動要求的80%,而限制使用級送檢率雖逐年上升,但未能達到醫(yī)院規(guī)定的50%;聯(lián)合用藥情況也逐年改善。結論醫(yī)院抗菌藥物的應用在持續(xù)的干預下漸趨合理化,但仍需保持和加強監(jiān)管,以促進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抗菌藥物;藥學干預;成效分析;Ⅰ類切口;用藥頻度;合理用藥
為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促進合理用藥,保證醫(yī)療質(zhì)量和醫(yī)療安全,我院積極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整治活動,制訂專項整治活動方案和干預方法,并由醫(yī)務處帶領臨床藥師進行落實、監(jiān)督和監(jiān)測。為分析我院抗菌藥物近幾年的持續(xù)干預成效,本調(diào)查中對2012年至2015年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回顧性調(diào)查,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我院Ⅰ類切口手術信息查詢系統(tǒng)、醫(yī)院合理用藥信息系統(tǒng)、軍區(qū)抗菌藥物監(jiān)管系統(tǒng)等調(diào)取2012年至2015年急診、門診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病區(qū)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用藥頻度(DDDs)、使用強度(AUD)及抗菌藥物費用占總藥費的百分比,DDDs=某種抗菌藥物年消耗量/該藥的DDD值,DDDs越大,表明藥品使用頻率越高,臨床對該藥的選擇傾向性越大;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及預防使用療程;特殊和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治療前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聯(lián)合用藥情況;人均使用抗菌藥物品種數(shù)等數(shù)據(jù)。對調(diào)取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繪制表格等作回顧性調(diào)查分析,評估我院近幾年抗菌藥物的干預成效。
1.2 干預方法
1)制訂“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及規(guī)范化管理培訓及考核制度”,定期組織抗菌藥物理論知識培訓、考核,并請外院專家來院授課指導等[1]。
2)定期組織抗菌藥物知識考試,通過考試后醫(yī)院才能授予相應級別醫(yī)師抗菌藥物處方權并發(fā)放資格證。
3)規(guī)范我院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指征、抗菌藥物品種的選擇、用法用量及療程;由臨床藥師每個月負責各臨床科室所有Ⅰ類切口手術病歷進行分析、評價、探討,匯總,并通過我院辦公郵件系統(tǒng)公示,督促不合格的科室整改,并制訂相應的獎懲措施,做到賞罰分明。
4)設計并制訂病區(qū)和門診“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diào)查評定表”,實時掌握和監(jiān)督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
5)根據(jù)我院《關于繼續(xù)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文件要求,醫(yī)院制訂了“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管理規(guī)定”,對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指征作出具體規(guī)定,要求微生物送檢率不低于80%,并填寫“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使用審批表”。限制使用級的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不低于50%。
6)制訂臨床藥師查房制度、臨床藥師會診制度等,臨床藥師參與臨床并與臨床科室醫(yī)師進行交流和溝通,進一步監(jiān)督和引導醫(yī)師合理應用抗菌藥物。
2.1 急診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按照《2011年軍區(qū)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要求,根據(jù)我院實際情況制訂的《2012年我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簡稱《專項整治》),綜合醫(yī)院急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不得超過40%[2]。我院2012年至2015年急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2012年37.90%,2013年 33.83%,2014年 30.66%,2015年34.51%??梢姡以杭痹\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均達到了要求,干預成效好[3]。
2.2 門診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專項整治》要求綜合醫(yī)院門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不得超過20%。我院2012年至2015年門診抗菌藥物使用率2012年26.14%,2013年22.42%,2014年19.91%,2015年17.54%。可見,在醫(yī)院的持續(xù)干預下使用率逐年下降,2012年和2013年我院門診抗菌藥物使用率均超過20%,2014年開始使用率下降至20%以下,干預成效顯著[3]。
2.3 病區(qū)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
《專項整治》要求綜合醫(yī)院病區(qū)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不超過60%。我院2012年至2015年病區(qū)抗菌藥物使用率見表1,我院在藥學干預后病區(qū)抗菌藥物使用率逐年下降。2012年和2013年病區(qū)抗菌藥物使用率均高于60%,2014年開始控制在60%以內(nèi)。
《專項整治》要求綜合醫(yī)院病區(qū)患者抗菌藥物AUD不超過40,我院2012年至2015年病區(qū)抗菌藥物均控制在40以內(nèi)[3]。由表1可知,我院病區(qū)抗菌藥物DDDs逐年下降,表明我院在抗菌藥物的應用和選擇逐年改善。
費用比為抗菌藥物的費用占總藥費的百分比,由表1可知,我院抗菌藥物的費用比在持續(xù)的干預下呈下降趨勢,說明干預產(chǎn)生了一定的成效[4]。
在醫(yī)院和臨床藥師的持續(xù)干預下,臨床科室在抗菌藥物的選擇和應用漸趨合理化,但仍存在一些使用不合理現(xiàn)象,應繼續(xù)堅持專項整治活動并不斷干預,使抗菌藥物使用真正達到安全、有效、經(jīng)濟的目標[5-6]。
表1 2012年至2015年病區(qū)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2.4 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情況
《專項整治》提出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不超過30%。由表2可見,經(jīng)過不斷干預,我院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逐年下降,但均高于30%。這與我院的特色科室之一骨科中心有很大關系。我院3個骨科患者多,手術量大且大部分為Ⅰ類切口手術,臨床醫(yī)生為了預防術后感染,基本上都會應用預防用抗菌藥物,這是我院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的預防使用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7]。
《專項整治》規(guī)定,病區(qū)患者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時間控制在術前30 min至2 h(剖宮產(chǎn)手術除外),Ⅰ類切口手術患者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時間不超過24 h,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48 h。由表2可見,我院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的療程經(jīng)干預后2012年到2014年逐漸下降,最后到2015年下降為1.04 d,預防用藥時間也逐漸縮短[7-8]。
2.5 治療前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情況
按照《專項整治》規(guī)定,接受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治療的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前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治療的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檢率不低于80%。由表3可見,經(jīng)不斷干預,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的送檢率逐年提高,2014年已達到要求,成效顯著。而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的送檢率雖然也是逐年上升,但還未達到《專項整治》要求的50%,這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的干預措施[9]。
表2 2012年至2015年Ⅰ類切口預防用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表3 2012年至2015年不同送檢率情況(%)
2.6 聯(lián)合用藥情況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wèi)醫(yī)發(fā)〔2004〕285號)中明確指出,抗菌藥物的聯(lián)合應用要有明確指征,單一藥物可有效治療感染,不需要聯(lián)合用藥。指征聯(lián)合用藥,僅在下列情況:病原菌尚未查明的嚴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嚴重感染;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厭氧菌混合感染,2種或2種以上病原菌感染;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或敗血癥等重癥感染;需長程治療,但病原菌易對某些抗菌藥物產(chǎn)生耐藥性的感染,如結核病和深部真菌病。由表4可見,藥學干預后我院抗菌藥物聯(lián)合用藥情況改善明顯。從用藥選擇上看,干預前主要是β-內(nèi)酰胺類和氨基苷類、氟喹諾酮類、阿奇霉素和硝咪唑類等聯(lián)合用藥,干預后主要是β-內(nèi)酰胺類和氨基苷類、阿奇霉素等聯(lián)合用藥。可見,我院干預后抗菌藥物的聯(lián)合應用情況得到了很大改進,但仍需繼續(xù)監(jiān)督,不斷學習,做到更加合理地使用[10]。
表4 2012年至2015年聯(lián)合用藥情況(例)
2.7 人均使用抗菌藥物品種數(shù)
醫(yī)院的人均使用抗菌藥物品種數(shù)可以反映該院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我院2012年至2015年人均使用抗菌藥物分別為2.54種、1.46種、1.02種、1.09種,品種數(shù)逐年減少,這說明我院臨床科室在抗菌藥物的選擇和應用漸趨合理化[11]。
本調(diào)查結果顯示,我院通過采取多種干預措施后的成效是顯著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醫(yī)院還應進一步加強管理。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的預防使用率雖有所降低,到2015年預防使用率為51.57%,但離規(guī)定的要求30%還有很大的差距;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的微生物樣本送檢率到2015年只有32.18%,也遠未達到要求的50%。臨床科室在抗菌藥物的選擇和應用上雖漸趨合理,但還存在預防用藥時間過長、藥物選擇不合理等問題。還應繼續(xù)加強干預和監(jiān)管措施,以加強醫(yī)務人員對常見感染的正確診斷和處理,建議臨床采用“能窄不廣,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則,減低或延緩細菌耐藥的蔓延和擴散[12]。此外,還需要醫(yī)院、醫(yī)生、患者都要有正確使用抗菌藥物的意識,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抗菌藥物的濫用,保證用藥的有效和安全,促進我院抗菌藥物的管理和應用更趨合理[13]。
[1]朱永紅,張延華,黃晉紅.綜合干預對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效果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3,26(5):68-72.
[2]吳 彬,賴正英,劉賢沛.我院急診科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diào)查[J].現(xiàn)代醫(yī)院,2011,11(1):50-51.
[3]房樹華,盧秋紅,沈 豐.門診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前后對照研究[J].中國執(zhí)業(yè)藥師,2013,10(2):9-12.
[4]鄭繼海,劉 偉,宋 輝.政策干預對二級醫(yī)療機構抗菌藥物使用的影響研究[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5,24(2):82-83.
[5]蔡新國,曾祥平,王杏娥,等.我院專項治理前后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12(16):3154-3159.
[6]曠 琛,吳逢波,蔣學華.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對我院抗菌藥物利用情況的影響[J].中國藥房,2014,25(14):1267-1270.
[7]卓 霞,閩 鵬.骨科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3,38(10):799-802.
[8]程 軍,張士勇,葉 云.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對骨科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影響[J].中國執(zhí)業(yè)藥師,2013,10(8):8-10.
[9]曲曉宇,陶娌娜,蔡 航,等.臨床藥師干預前后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3,13(3):279-282.
[10]李 靜,卜曉珍.2012-2013年我院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農(nóng)墾醫(yī)學,2014,36(1):72-75.
[11]姜政華.我院門診處方用藥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8,8(11):827-829.
[12]韋秀芝.我院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廣西醫(yī)學,2008,30(1): 84-86.
[13]程振宇,竇中偉,陳淑惠.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5,13(12):35-36.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Continuous Intervention of Antimicrobial in a Military Hospital
Zhu Jianxi,Chen Xiaolan,Cai Jingbin,Zhu Chunmei
(The 95th Hospital of PLA,Putian,Fujian,China 35110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intervention of antimicrobial in our hospital,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Methods The hospital typeⅠincision ope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hospital rational drug information system and military antimicrobial drug control system were adop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5 to retrieve and analyze the use rat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d outpatients,the utilization rate,intensity of use,frequency of use and cost ratio of inpatients,the utilization ratio and course of treatment of the preventive use of antibacterial in typeⅠincision operation,the submission rate of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sample before using special and restricted antimicrobial, combined use of antibacterial,the number of antibacterial used per capita and other related data.Results The use rate of emergency antimicrobial drugs in our hospital was controlled within 40% in 2012.The utilization rate of antibiotics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decreased year by year,and decreased to less than 20%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in 2014.The antimicrobial use rate,DDDs,AUD, the percentag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accounted for the percentage of total drugs basically decreased.the utilization ratio and course of treatment of the preventive use of antibacterial in typeⅠ incision operation also decreased year by year.The submission rate of microbiologicalexamination sample before using specialand restricted antimicrobialincreased year by year,the specialusage of antimicrobial in 2014 met our hospital special rectifi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requirements of 80%.Meanwhile,the submission rate of restricted antimicrobial increased year by year,but fail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50% in hospital.The combined use of drugs has also improved year by year.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in our hospital is becoming more rational by the continuous intervention,but still need to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acterial.
antibacterial;pharmacy intervention;effectiveness analysis;typeⅠincision;DDDs;rational durg use
R951;R978.1
A
1006-4931(2017)13-0091-03
2017-03-03;
2017-04-24)
10.3969/j.issn.1006-4931.2017.13.033
朱建喜,男,大學本科,副主任藥師,研究方向為臨床藥學,(電話)0594-2292361(電子信箱)z1125898@sina.com。
陳曉蘭,男,大學本科,主管藥師,研究方向為臨床藥學,(電子信箱)604299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