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莉
檔案、記憶與其他
段莉
今年6月9日是第10個國際檔案日。我國2013年起把國際檔案日作為檔案部門的宣傳活動日,至今已舉辦5年。今年的主題為“檔案——我們共同的記憶”。6月10日恰逢我國第12個文化遺產日,也是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自1987年至今,中國的第一批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申遺成功已30載。為此,央視專門推出了特別節(jié)目——《2017中國記憶》。
這是兩個與“記憶”有關的日子。本期我們即開設專欄,邀請曾在檔案館工作的三位同仁講述其關于檔案、檔案館、檔案人的記憶。字里行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社會學中有個概念叫集體記憶,是指在個體基礎上,一個社會或一個群體共同的記憶。每一個人的個體記憶都是集體記憶和社會記憶的折射。而在構建集體記憶和社會記憶的過程中,檔案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檔案就是記憶最主要的載體和工具,作為社會各項活動的原始記錄,它具有構建社會記憶、傳承人類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寶貴價值。
199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世界記憶工程”。其中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記憶遺產多數都是檔案文獻,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清代科舉大金榜,主要保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樣式雷”建筑圖檔,波蘭華沙肖邦研究中心收藏的肖邦手稿等。這些形式多樣的歷史記錄便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至整個人類的記憶。加拿大學者特里·庫克說的好,“檔案里包含了國家和人民‘集體記憶的關鍵’?!?/p>
檔案作為記憶的載體必須有“安身”之所。國際檔案理事會前主席讓·皮埃爾·瓦洛在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上指出:檔案館是“記憶的保存場所”,我們正在“為當代的歷史建立一個活記憶”。檔案人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要建好“記憶殿堂”——檔案館,讓它成為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
令人鼓舞的是,山東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關注,給予大力支持——2016年9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快推進縣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建設的意見》;2017年2月,“加快縣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建設”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3月,省財政廳劃撥專項獎補資金用于全省縣級檔案館庫建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省各縣市國家綜合檔案館建設超強推進,盛況空前。
建設好檔案館,不僅要有實體,更要有“內涵”——豐富擴大館藏收得全,展示利用館藏用得好。
2014年5月,兩辦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對歸檔制度提出“應歸盡歸、應收盡收”的要求,即檔案館藏要收得全:縱向上,要盡可能延伸檔案所涉及的時間跨度;橫向上,要盡可能拓展檔案所涉及領域的寬度和深度;內容上,既要堅持以行政文件、官方記錄為重點,也要擴展到社會生活各方面,增加檔案記憶的“平民史”色彩;形式上,要注重增加檔案載體的多樣性,對數字時代產生的新的歸檔對象,如政府網站信息、程序文件等具有保存價值的電子文件,及時收集歸檔。
檔案館藏“用得好”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己用,一是他用?!凹河谩本褪菣n案人員利用,編史修志、集中辦展、資政育人等,檔案人要深挖館藏檔案背后的“故事”,把好作品、好展覽呈獻給大家?!八谩本褪侨嗣袢罕娎?,簡化手續(xù)、在線查閱、信息共享等,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度珖鴻n案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全國地市級以上國家綜合檔案館”要建設成為“功能完善的數字檔案館”。館藏用得好必須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F在,許多博物館、美術館都實現了數字化,參觀者通過掃碼、語音導覽即可了解展品背后豐富的故事。而我們大部分檔案館的查檔調卷、展覽講解等還處于人工操作的階段,明顯落后于社會需求的發(fā)展。2017年,“加快檔案信息化建設”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推進檔案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更是第一次寫入山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職責所系,事業(yè)所向,檔案人需為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