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戈
天氣酷熱,雖然每天只有在傍晚太陽下山以后才敢出門,但我覺得很好,不寂寞。
書當然是每日讀??吹较矚g的章節(jié),就會手抄下來,這樣做,就好像從血肉上與文字親近了。天太熱,就讀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集《輞川集》里,淡去了所有的主觀溫度,只素寫了山川風貌。王維總是讓我想起俳句,他以意境見長,并不道破,而是讓讀者自己意會,俳句也是“荷花美在未出水時”那種含苞之美;還有一點,是用色。王維喜歡青白二色,而日本人對這兩色也是青睞的。
這么想著,我索性翻出了一本俳句選,配著王維來讀。在詩行里,摘抄了一大堆帶“白”的詩句:有些是描述顏色,物化層面上的實指,比如“白雪下,冒出淺紫芽”,有些是借通感來描述知覺,比如“海邊暮靄色,野鴨聲微白”“比起石山石,秋風色更白”。
青配白,這種色彩組合,是最易生清涼之感的,也是最直擊盛夏感官的小清新:夏日里,素面艷骨的綠葉白花系,依次登場,最先躡足而至的,是幾案上小小一把,插在洗凈的玻璃瓶里,就能夜香強勁流襲竹席的梔子;早晨去菜場,驚醒鼻腔的,是晨光熹微中初綻的金銀花;白日走過街巷,頭頂是白玉蘭凜冽的寒香。
在蘇州喝茶,隔著玻璃窗,青瓦白墻下,總有端著竹籃賣花的阿婆,馬頭籃里,藍印花布上,換下了冬天的佛手,應季攤著茉莉手串,還有用細鋼絲擰成扣子狀的白蘭花,一對一對,可以拴在衣襟上,香味脂粉氣十足……忍不住想起寫《青玉案》的賀鑄,正是在蘇州寫下了:“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甭犅勁f時葑門還有叫賣荷花的,不知是白荷還是粉荷?去南方旅行,樹籬里的清氣,是細眉細眼的七里香,它們是我旅途中的小逗號,讓我停頓一下,明了自己是在異鄉(xiāng)。
日本人的插花書里,梅雨季是把青桃連枝摘下,連著果實一起放進白瓶,把這悶濕燠熱的渾濁暑氣給驅(qū)散。我在平日散步的小桃林里,逡巡了半天,想撿一枚別人扔掉的青桃,但是那個果實有的地方腐爛了,沒有美感,在樹上的都很硬挺,線條舒展優(yōu)美,想了想,還是決定讓它們留在枝上,自開自落。
中國的很多古詩,都是青白二色并用。在王維的詩中,這類例子比例就更大,比如“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漠漠水田飛白鷺”“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他喜歡白云這個意象,白云在古詩中象征著自由和空靈;他也熱愛青苔,人跡罕至的靜寂之地,才能生苔,“苔封”就是時間的佐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薄拜p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p>
白云任意出岫的自由,和青苔庭院深深的安靜自處,是王維一生求而不得的禪靜。他是個書畫音律天賦都很高的少年才子,年少成名,及第,卻又逢亂世,終生糾結(jié)在歸隱和仕途之中。他是人也干凈,詩也干凈:他奉佛守靜,不茹葷食肉,“香飯青菰米,嘉蔬綠筍莖”。晚年住的齋室,一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而已。
中午的時候,放下消夏的詩集,去收曬好的衣物。做簡單的午飯:煎幾片培根,用剩下的油煎雞腿菇和蔬菜?!拔嵘们鍍?,蔬食去情塵?!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