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逸+張薇+韓逸
很長時間里,山里捉蜈蚣總能入李若的夢。肥肥大大的蜈蚣藏在石頭底下,17歲的李若掀開石頭,猛地按住頭,裝進書包。肩上的書包變得鼓鼓囊囊時,學(xué)費也有了著落??傻诙?,書包被老鼠咬了個大洞,蜈蚣全部跑得不見了,她只能輟學(xué)出去打工。
夢醒時,李若要一兩秒鐘,才能想起自己身在何方。再合眼,睡著就成了一場熬煉。翻身,不行;脫襖,不行;枕頭拿到床尾倒個個兒,也不行。整個夜都很靜,心臟怦怦跳的聲音都能吵著她。
失眠好像一個隨時會被打開的開關(guān),從前的經(jīng)歷忽然闖進腦海,回憶東一頭西一頭地亂跑。她想起山村里說不上媳婦的弟弟,下了聘禮給女方買了手機手表被悔婚,母親守著滿家辦酒用的蒜薹和豬肉大哭,挨個兒給親朋好友打電話告訴他們不用來了;她想起小時候父親為了給自己解饞,專門種下的花生地,還有他一顆一顆敲下來給她解饞的葵花籽兒;她想起留守在家里的大娘手里扎了根刺,不舍得去診所,等到趕集才找人幫忙挑出來;她想起家里用來換學(xué)費和油鹽的三口豬染了瘟,挨個兒病死,自己和弟弟的學(xué)費沒了著落,兩人去山里捉蜈蚣、網(wǎng)黃鱔,換了錢好繼續(xù)讀書。
李若沒能再繼續(xù)讀書。鞋廠、印刷廠、服裝廠,17歲開始,她用十幾年輾轉(zhuǎn)了大半個中國的工廠流水線,從河南的邊緣來到了北京的邊緣。
再睡不著的時候,就干脆坐起身,擰開燈,把心里煩亂的事兒寫下來。從前受過的苦,成了腦子里拿不完的故事庫。沒什么邏輯、結(jié)構(gòu),也不太會編排起承轉(zhuǎn)合。更像是對面坐了一個安全的陌生人,她噼里啪啦地把故事倒出來,堆在對方面前。說完了,松快些。不寫,就老在心里。一邊兒寫,她還一邊兒想,誰會對這種底層人的事情感興趣啊?
她寫自己在流水線上裝螺絲釘?shù)慕?jīng)歷,2016年發(fā)表在網(wǎng)易《人間》欄目上。
白天就像是在打仗?!翱?!快!快!”旁邊的工友喊著號子給自己打氣,流水線一刻不停,組裝好的插頭被送到面前。李若眼疾手快,好像出手穩(wěn)準狠的武林高手,把四顆螺絲釘放到插頭四角的小孔里,緊接著應(yīng)付下一個插頭……如此循環(huán),每天,她要放上34000顆螺絲釘。
“我是安裝螺絲釘?shù)穆萁z釘,”她在電腦上寫,“人都成了機器,只會越干越傻!”
這篇名為《我是安裝螺絲釘?shù)穆萁z釘》的文章有3萬多人跟帖。其他打工者看了,留言說,“很真實”。
真實對她來說格外容易。她的文章“火了”。每一篇都會引起大量閱讀和討論。她成了網(wǎng)易《人間》欄目的特約寫手,成了制造爆款的流量擔(dān)當(dāng)。編輯們開始喊她“流量女王”,50w+的閱讀量對她來說十分輕松。
她當(dāng)然早就逃離了蘇州的那家電子廠,也漸漸地不失眠了?,F(xiàn)在,她的工作稍微輕松了些,在平谷一家村淘商店里做收銀員。村子里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wù)工了,剩下的都是上了歲數(shù)的人。村淘的生意并不好,老人來買袋鹽,都會在兩塊和兩塊五之間盤算半天。除了收錢,她還幫不會擺弄手機的老人充話費、交電費。他們買了空調(diào),她來聯(lián)系安裝工人。她挺滿意現(xiàn)在的活兒,貨架的另一頭就是書架,不忙的時候,她可以隨便拿出一本,慢慢看。
悠閑看書似乎是很遙遠的記憶了。小時候去別人家串門,只要是看見帶字兒的東西,她就一定讀完了才走。村民糊在墻上的廢舊書頁,搟面條時墊在面板下面的報紙,她都沒放過,一邊搟面,一邊繞著桌子轉(zhuǎn)圈,直到把一張報紙看完。
輟學(xué)之后,她就再也沒能像這樣看書。她堵著氣去了離家50公里的市區(qū)印刷廠,她成了逃出籠子的鳥,撲騰著想飛遠些,兩年才肯回一次家。
那個家叫“張洼”,在豫南大山的深處。除了山上的木頭和石頭,沒有什么能供給村民的營生。從這個小村子進城,要坐上一個小時的大巴車到縣里,再坐上一個小時的車到市區(qū)。
如今她住的平谷也是個村子,距離北京市區(qū)70多公里的路程。她去一趟市中心,地鐵倒換公交要接近3個小時。村里的人進一次城,都說成是“去北京”。
小店早上8點開門,晚上9點關(guān)門,熱鬧時屋里站滿了來取快遞的大爺嬸子,冷清時只有她翻書的聲音。能把她帶得更遠的,只有老舊的二手臺式機,鍵盤啞著嗓子噼啪作響時,她才覺得壓在心里的事兒,輕了些。
起先根本沒想過發(fā)表。還是工友之家(一家民間非營利性社會公共服務(wù)機構(gòu),服務(wù)于工人群體)的小姐妹攛掇她,投稿給網(wǎng)絡(luò)平臺,有稿費?!斑@還能選上我的?”她推脫不過,應(yīng)付差事兒一樣交了一篇。誰知道還就選上了。第一篇稿子就有了500塊錢稿費。她記得錢來的那天,整個宿舍都很高興。她買了水果和冰棍兒,請“工友之家”文學(xué)小組的同學(xué)吃。文學(xué)小組是2014年9月成立的,每周日晚上,有一群工友互相評價作品,有北大畢業(yè)的教授來給工友們講課。
提筆寫字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兒。故事都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兒,寫得越多,感覺越順,漸漸地有了專欄編輯找她,開始跟她約稿子。
可不能叫真名,不然被別人看到,還不得知道她寫的是誰。著急忙慌的,她匆匆寫了個“李若”,人生若只如初見吧,她想。她也有文藝的筆名,“雪夜無色”,老家下雪的時候,小伙伴們湊在一起敲打房梁上的冰柱子,比誰的長。玩冷了,就跑進屋里的火堆旁,拱著頭往大人懷里擠。
那是難得的快樂的回憶,更多的時候,她寫農(nóng)村老家放火燒荒燒死孫子的留守老人,一口氣喝下了一瓶敵敵畏;寫保安隊長17歲的兒子,怎么成了經(jīng)驗老道的嫖客;寫心靈手巧的小叔叔,因為受了工傷變成村人眼里的傻子,光著膀子死在地上……痛苦從心里醒過來,又流出去,文字好像成了出口。
家里人一眼就能看出她寫的是誰。小弟對她說,“姐,你腦子真好使,這些事兒你怎么都記得啊?”母親沒有多說什么,但她們的關(guān)系變得越來越和緩?,F(xiàn)在她經(jīng)?;丶?,每次臨走,媽媽都往她包里塞鹵貨和雞蛋,裝不下了,也要裝。
文章是怎么火起來的?她自己也不知道。但她知道自己寫的東西跟網(wǎng)上的虛構(gòu)文章不一樣?,F(xiàn)實比套路厲害多了,“我寫真實發(fā)生的事兒,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彎是怎么拐的,沒有套路可循?!?/p>
她也試著問過別人。2016年底,網(wǎng)易《人間》舉辦了特約作者交流會,邀請了李若。她逢人就問,“你們愿意看我寫的這種東西嗎?”會議結(jié)束,作者們?nèi)齼蓛稍蚜奶?,李若揪著衣角,不自覺地坐到了最后一排?!盁o論什么時候,都害怕成為人群的焦點?!?/p>
只有在文學(xué)小組討論作品的時候例外。和工友們在一起的時候,她說自己寫的故事,怎么想的,怎么構(gòu)思,條理順溜。她對自己的認知從未超出過“打工者”,當(dāng)以這個身份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時,她才覺得自在。工友之家辦晚會,她穿長裙,做主持,朗誦自己寫的小詩,舞臺成了她的主場。
她很感激北京。這里給了她工作、朋友、組織,甚至曾經(jīng)漸行漸遠的文學(xué)。她重新開始讀書,也有人盼著讀她寫的書。有出版社聯(lián)系到她,想給她出書,她就把文章一篇一篇整理好,耐心等待。
但她也知道,北京并不屬于她。在北京打工四五年了,她很少出門去玩,也從沒進過鳥巢、水立方。她曾經(jīng)有過一次機會。朋友花160塊錢買了兩張鳥巢的演出票,有事去不了,怕浪費了,轉(zhuǎn)贈給她。她和工友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卻在門口被難住了。
“找不到入口。”鳥巢是圓的,CDEF那么多口,轉(zhuǎn)圈,轉(zhuǎn)圈,哪個都不是她們的入口。問人,打聽,誰也指不對路。死活找不著,那就算了吧。開場的時間過了,她們倆權(quán)當(dāng)旅了游。在廣場上坐了一會兒,把來時灌的礦泉水喝完,也就回去了。
她在北京的生活也像是這樣一場尋找。她無法把自己當(dāng)成北京的主人?!拔沂沁^客,從來就沒進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