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瑩
箋紙,可精工細(xì)作,亦可樸素?zé)o華。
箋紙的裝飾意義何在,王雙啟老師的《花箋圖說》有過論述:“底紋能起到襯托字跡的作用,避免單調(diào),避免空曠,使箋面顯得飽滿充實,尤其能使所寫字跡顯得隆重而高貴?!?/p>
箋紙的雅致或許就體現(xiàn)在這種裝飾之上,否則一張空白的箋紙,難免過于寡淡。只要稍作修飾,給一張紙增添一分素淡、一分清新或者一分艷麗,如同適宜的妝容,更讓人憐愛。
日常用紙,須裁為小幅,小幅的紙取名曰“箋”。在紙張出現(xiàn)以前人們用竹片寫字,所以“箋”字有一“竹”。箋紙小到什么程度?文獻記載“才容八行”,也就是說只能容得下八行字。一般的箋紙,長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這是由所寫的字跡大小決定的。不過尺寸并無嚴(yán)格的要求,可以略有出入。
鮮少有人在箋紙上試筆。在素白的箋紙上寫字,大小橫直不變掌握,為了落筆分行有所參照,紙面均勻整齊,這就需要印上邊框、界欄、方格等。圈定范圍,留出前后左右的空隙,這是邊框;縱向劃線,分出行次,這是“界欄”;橫向再加線條,打成格子,這是“界格”。
樸實的邊框和格子,雖然實用,但沒有裝飾作用,因而也沒有觀賞性與藝術(shù)性。于是,單純的邊框又發(fā)展成諸多別致的花樣:比如把邊框變成花框,加寬的框子里畫滿各種花草樹木;邊框的線條還可以由漢字的輪廓組成,設(shè)計巧妙,耐人玩賞。具有明顯裝飾意義的,還有圖案式的“底紋”,那是有規(guī)律地排列同一花紋,使之布滿箋面,常見的有云紋、冰紋等?!靶蕾p這類箋紙,人們不是直接感受它的形象之美,而是獲取它所傳達(dá)的意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