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腸病(糖尿病腸病)中醫(yī)臨床路徑(2017年版)
文章對消渴病腸病(糖尿病腸病)中醫(yī)臨床路徑2017版進行介紹。
糖尿病;消渴病;腸??;中醫(yī);臨床;路徑
路徑說明:本路徑適用于西醫(yī)診斷為糖尿病腸病,主要出現腹瀉或便秘的住院患者。
中醫(yī)診斷:第一診斷為消渴病腸病(TCD編碼:BNV060)。
西醫(yī)診斷:第一診斷為糖尿病腸病(ICD-10編碼:E11.902)。
2.1 疾病診斷 ①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2007年版《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及2016年版《糖尿病中醫(yī)藥臨床循證實踐指南》。②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內分泌代謝病學》(廖二元主編2014年版第3版)。
2.2 證候診斷 參照國家中醫(yī)管理局印發(fā)的《消渴病腸病(糖尿病腸病)中醫(yī)診療方案(2017年版)》。消渴病腸病(糖尿病腸病)臨床常見證候:泄瀉期有肝脾不和證、脾胃虛弱證、脾腎陽虛證;便秘期有氣虛便秘證、陽虛便秘證、陰虛便秘證、胃腸積熱證。
參照國家中醫(yī)管理局印發(fā)的《消渴病腸病(糖尿病腸病)中醫(yī)診療方案(2017年版)》。①診斷明確,診斷為消渴病腸病(糖尿病腸病)。②患者適合并接受中醫(yī)藥治療。
一般≤14 d。
①診斷必須符合消渴病腸病(糖尿病腸病)的患者。②糖尿病并急慢性胃腸疾病者,或近半月內患有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以及感染者,不進入本路徑。③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體征、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tài)變化。
7.1 必需的檢查項目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立臥位血壓;肝功能、離子、腎功能;肝膽脾胰彩超;神經傳導速度檢查、或四肢血管多普勒檢查;心電圖。
7.2 可選擇的檢查項目 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纖維結腸鏡檢查、腹平片、大便致病菌培養(yǎng)等。
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泄瀉期:①肝脾不和證選擇抑肝扶脾、健脾止瀉;②脾胃虛弱證選擇健脾益氣、升清降濁;③脾腎陽虛證選擇溫腎健脾,固腸止瀉。便秘期:①氣虛便秘證選擇益氣潤腸通便;②陽虛便秘證選擇溫陽通便;③陰虛便秘證選擇滋陰潤燥、潤腸通便;④胃腸積熱證選擇瀉熱導滯、潤腸通便。
其他中醫(yī)特色療法可選擇中藥外用,如中藥熏蒸、中藥穴位貼敷等。還可以采用護理調攝要點。
①泄瀉期:腹瀉,噯氣食少,腹脹癥狀好轉。②便秘期:便秘,腹部不適癥狀好轉。
病情加重,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
合并有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住院期間病情加重,需要特殊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
出現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并發(fā)癥,或患有其它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退出本路徑。
因患者及其家屬意愿而影響本路徑的執(zhí)行,退出該路徑。
R58
A
1672-7185(2017)08-0018-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