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弌,女,經(jīng)營學(xué)博士,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詩歌、散文等發(fā)表于《臺灣南華報》、《紅杉林》(美國)、《鳳凰城內(nèi)外》(美國)等刊。代表性散文《牛人》《花開無窮》、詩歌《櫻之語》《春寒》等。
眼看快到臘月二十三了,中國人的習(xí)慣里到了這天就是“小年”,也就是說這天開始,基本上是過大年了,各種年事也忙起來了。
幾日前課堂上與韓國同學(xué)們談?wù)撈饋淼臅r候,大家問起中國的春節(jié)都有什么習(xí)俗及特別的飲食。一時間想起來自南到北的各種飲食習(xí)俗,只好回答北方大致都是要吃餃子的,南方多為湯圓。韓國的春節(jié)是一定要吃“ ” (大餛飩形狀的餃子和年糕片一起水煮)的,因此下課后,與韓國的朋友們相約,一起到一家叫“ ”的地方吃了“ ”,極似上海的大餛飩加上年糕片的雜燴,味道確實也不錯。
想起國內(nèi)的過年飲食,雖說地域不同,風(fēng)俗各異,但過大年的時候,許多地方煎炒烹炸一番是斷少不了的。記憶里還是童年的春節(jié)最有意思,那是在外公外婆家度過的春節(jié)記憶。一般從小年開始,好像都有計劃似的,今天掃房子,明天祭灶神,花樣多得很,但孩子的眼里更多能看到的也不過是那時候的好吃的。臘月二十三四,外公外婆一般要炸幾百根麻花、一大箱子油餅,再蒸一大鍋饅頭。說是饅頭也不太確切,個頭大得驚人,一個能有兩三斤的樣子,且有各種花樣,被稱為“餛飩”,是過年走親戚的必備之物。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時候,必要在食盒子里提兩個到娘家,回來的時候卻裝著是娘家的,這其中應(yīng)該也有些原由。秦晉相交的幾個地方都有這個風(fēng)俗。至于麻花,是被稱作“麻托”的,是不是這個“托”字不得而知。每家年關(guān)都要炸幾百根以上的麻花,那麻花真是又細(xì)又長,顏色金黃,間或還有花椒葉子和在面里,咸香可口,這也是我到現(xiàn)在都吃不慣甜麻花的原因。在老家過年的正月里,是不愁餓肚子的,不管到誰家都是一大頓的麻花、柿餅、花生,管夠地吃。
年二十九了,就開始貼對聯(lián)了,那里叫做對子的。村子里毛筆字寫得好的,早就在臘月底擺好了臺子,伺候好了筆墨硯臺,只要你拿紙張過去,唰唰地幾下子,吉祥的對子就給你寫好了。而且態(tài)度極好,總要問了你是喜歡什么之類的,有什么愿望什么的,大志向的一般是要寫毛主席詩詞的;求來年吉順的,會寫些很貼題的吉祥話,比現(xiàn)在買的對聯(lián)要好得多。有時候看了一些畫展中所謂書法家的字展,似乎覺得村子里當(dāng)年寫對子的寫手水平是絕不亞于書法家的,所謂民間藏龍臥虎呢。
我那時候五六歲的樣子,因父母工作頗忙,被送到外公家上小學(xué)。學(xué)校里總是有毛筆課的,且毛筆課上我寫的帖子還經(jīng)常被老師圈了許多的紅圈圈,所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竟然有一年也歪歪扭扭地給外婆家寫了對子,貼到大門二門上,院子里張貼得到處都是。外婆逢人便要說這個不是請人寫的,而是小孫女寫的之類,每到此時親戚必要大聲地奉承一番,外公外婆便笑得合不攏嘴。
年三十的晚上接近凌晨的時候,一家人要在當(dāng)院里燃些綁了紅布的柏枝、松枝,邊點(diǎn)燃邊大聲地祝念。外婆的家的祝念詞總是由外婆來念,內(nèi)容也總是一樣的。在小把樹枝噼啪地發(fā)出忽明忽滅的火光中,祝念的總是請祖先佑護(hù)在外的子女一切順利平安,這好像就是所謂的拜祭天神了。
四五點(diǎn)左右,開始吃包成元寶狀的小餛飩,象征來年財源滾滾。不過餡子要是素的,外婆常常不用搟面杖來搟,而是直接用手捏成一個一個的面皮,因此我們家的小元寶格外地圓。之后是到本家拜年,外公外婆的家族是當(dāng)?shù)匾粋€頗有名望的大家族,人口百人有余。天麻麻亮的時候,我總是睡眼蒙眬地跟著他們到本家的長房那邊磕頭,孩子一般是不磕頭的,尤其是女孩子,但是站在一大堆人身后,看黑壓壓的一大片人跪下去,還是覺得很莊嚴(yán)的。等返回自己家里便開始放早已準(zhǔn)備好的爆竹了,滿地的紅紅炮皮子。我們天大亮后準(zhǔn)可以找出許多沒有燃盡的小鞭炮,再噼噼啪啪地拿了一路放去。
初二是我們那地方的陰節(jié),本家的男丁一般都集合去墓地給先人們的墳上填土燒紙,表示慰問。通常這一天是不走親戚的。
大年初三的時候,每家都要做拌菜。具體的做法是把白蘿卜絲用水焯了以后,拌上面和粉條,放在蒸屜上面,最上面一層鋪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蒸出來又香又糯,中間放上油潑辣子,兌上陳醋,那味道不是一個簡單的“香”字能形容的。通常這天是走姑姑家的日子。
初五的時候是叫做“破五”的。早晨照例要燃放爆竹,吃餃子,但這時候的餃子卻是扁的,叫做“扁食”。
實際上初四開始,嫁出去的姑娘就開始回娘家了,攜家?guī)Э凇D锛彝ǔJ钦袅恕瓣蹈狻?,做了拌菜來招待。拌菜前邊說過,這個“甑糕”的做法通常是一個大的鑄鐵類的盆子,好像是叫做“甑”的。里邊鋪一層糯米,再鋪一層黃河灘里出的大紅棗,再一層米,再一層棗,一直能鋪到五六層的樣子。在鍋里蒸透,吃的時候拌上紅糖或者白糖,紅糖一般更好吃一點(diǎn),實在是人間美味。
同時初五六開始,各巷子的頭上便搭起了秋千。那秋千的陣勢可謂壯觀,通常是兩三個碾場的大石磙摞在兩邊,蓋房子的最長檁條作為柱子,孩子們抬了頭、抻疼脖子才能看到上邊。垂下的秋千踏板,絕不是一般人能上去的,年壯的漢子才可以一蹦而上,其他的人是要借助他們才能上得去。蕩秋千的高手往往能順著上邊的頂桿打回旋,看得下邊的觀眾一陣驚呼。上邊的人得了意,越蕩越高,終引來看客中不服氣的聲音,于是換人,蕩得更高,花樣更新。
初九開始,外婆的村子照例要請了城里的劇團(tuán)。戲臺子一扎,每天從早上十點(diǎn)左右唱到晚上的一兩點(diǎn),戲臺子下邊,賣醪糟的、糖人的、麻花的、各種玩意的,好不熱鬧。十里八村的,攜親帶友,熱鬧好幾天。
十五臨近了,村子里一般早在初七初八就開始了排練,號稱“鬧熱鬧”?;旧细骷腋鲬舳挤峙捎腥蝿?wù),有蹬旱船的、踩高蹺的,有打小腰鼓的,有打大鼓的,有扮戲曲中人物的。最特別的是我們故鄉(xiāng)的一種技藝,有一年在中央電視臺的一個節(jié)目中還單獨(dú)介紹了。它是在一個固定的車上或者青壯年人的肩頭,扛一個高高的金屬的桿子,上邊搭了極詭秘的小架子,不仔細(xì)看是看不出來的。村子里兩歲上下的孩子,行話叫“找”在上邊,穿上戲曲里的服飾,一般車上有十幾到二十根高高的桿子,高低不等。每個上頭都有一個或坐或站的孩子,隨著大隊伍晃晃悠悠、浩浩蕩蕩地走街串巷。孩子看上去就是站在細(xì)細(xì)的桿子上。從外邊是看不到里邊的支撐的,很有技巧,桿子的材質(zhì)也不得而知。家長往往很愿意孩子參與,說是練膽子,偶爾也有膽小的突然在上邊哭了起來,下邊的民眾便大聲地吆喝其奶名以壯膽。
十五的晚上家里的大人早為我們準(zhǔn)備了各樣的彩燈,主要是用玉米篾子制作而成。我的一般都是六棱形的,紅紙上畫上人物圖案,點(diǎn)了小油燈在里邊,手里再攥 一大把的煙花,嘶嘶嘶嘶和同伴們一路放著,提著燈籠去看村子里的大煙火表演。那煙火一般都是由青壯年人放的,并不是現(xiàn)在高空的煙花,而是碎碎的,一片一片的煙火,時而會有舞動的龍形或者其他動物的形狀,很是壯觀,遠(yuǎn)不是現(xiàn)在的煙花能比的。
這樣的好日子過到七八歲的時候,父母就接我到了東北,住在父親單位的家屬區(qū)里,接觸到的基本上也都是父母單位的同事了。
東北的過年也是很有意思的。那時候的東北比現(xiàn)在要冷得多了,我們的房子都是一排一排的,每家都有單獨(dú)的院子。院子里的雪從進(jìn)入十一月中旬開始就沒有斷過,一下就是沒膝的大雪。過年的時候家里常常買了許多的梨子、羊肉、豬肉等。那時候是不需要冰箱的,一般都是往院子里一扔,第二天就是硬邦邦的一堆了。樓下去串門,每家?guī)缀醵加羞@樣一個小山,特別是一場雪后,那小小的雪山更加醒目與可親,里面全是寶貝。
吃涮羊肉的時候,父親總要拿大斧頭,照著一大堆羊肉開山破土地劈去,勁頭小了是不行的。我們的最愛是黑乎乎的,帶著冰渣子的凍梨,咬一口又冰又甜,經(jīng)常吃得直咳嗽。
過年的前幾天,總有來自大慶的同事送過來黑龍江的大葵花籽、松子、榛子。一般一送都是半袋子一袋子,炒了放在家里,整個春節(jié)都吃不完。看看韓國超市里十幾克的小袋瓜子、松子,真懷念東北的日子啊。
父親到東北后,和幾個同鄉(xiāng)一起保持了故鄉(xiāng)過年的一些習(xí)俗。我們家總是要在臘月底炸些麻花、油餅什么的,同時包些東北那邊的餃子,一般是羊肉蔥花餡子和韭菜雞蛋餡子居多。經(jīng)常是包很多,用秸稈篦子盛了放到廚房外邊,等凍透了再用大袋子裝起來,放到以前的“小山”旁邊。東北的過年還少不了粘豆包,把大紅豆煮得半爛不爛,加上白糖,皮子是糯黃米的面子。剛蒸出鍋的時候是不敢碰的,那會粘在手上拿不下來的。東北還有個著名的唱段是說饞嘴媳婦偷吃剛出鍋的粘豆包,可見這個東西在東北的受歡迎程度。等豆包出鍋一會兒,放在簸箕里,拿到外邊,一樣要凍得嘎嘎地,呵呵,齊活了。過年的時候十幾二十幾個菜一炒,外邊的東西隨用隨拿,吃到十五前后不成問題。
在東北時其他的過年娛樂就是單位團(tuán)拜,再就是地方的老鄉(xiāng)們踩高蹺、舞龍燈了,真正的東北的過年習(xí)俗知道得還真不多。
我畢業(yè)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如今身在異國他鄉(xiāng),回去一次就更不容易了。父母單位的房子早就換成了高層的樓房,東北的天氣也早不是小時候那么寒冷了,真懷念那時候冰天雪地里的冬天,懷念那充滿“年味”的大年。
熱熱鬧鬧地說了這么多,可惜我沒有一樣會做的。我們中國人的春節(jié)快來了,于是也早早給孩子備齊了年節(jié)服飾。昨天與先生和朋友們一起帶著一幫留學(xué)生簡單地制作了幾樣,即使人在他鄉(xiāng),也準(zhǔn)備要過一個相對地道的中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