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福生,周靜
(湖南農業(yè)大學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新常態(tài)下中國糧食供求平衡新思路
曾福生,周靜*
(湖南農業(yè)大學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在糧食生產方面,2003年至2015年的“十二連增”,表明中國糧食總量生產方面所取得的矚目成就。但當前中國糧食供求面臨的糧食產量、庫存量以及進口量“三量齊增”的困境,反映了這種總量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xù)性,再加之物質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三本齊升”的壓力,我國糧食的競爭力不斷減弱。當前糧食供給雖然總量增長,但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分析,當前糧食生產供給的區(qū)域結構、品種結構和消費結構出現(xiàn)了不匹配的新特征,同時還面臨進口沖擊加大、消費習慣改變、生產效益不高以及資源環(huán)境硬約束等挑戰(zhàn)。為此,本文立足供給和需求平衡的角度,從四個維度提出了促進中國糧食供求平衡的新思路:穩(wěn)定糧食的生產,實現(xiàn)數(shù)量和質量的供求平衡;調節(jié)糧食品種,實現(xiàn)消費結構平衡;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實現(xiàn)資源環(huán)境平衡;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實現(xiàn)價格平衡。
新常態(tài);糧食生產;糧食安全;新挑戰(zhàn);供求平衡;政策取向
Abstract:China has made som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grain production from 2003 to 2015, such as 12-year continuous growth. However, China also faces the new situation and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dilemma of the simultaneous growth of grain production, storage, and imports. In addition, the costs of inputs, labor, and land are increasing constantly, leading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grain industry. Although the current grain production is growing, from the supply and demand perspective, the current regional structure, variety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grain production do not match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faced the challenges of increasing imports, changing consumption habits, low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o promote China’s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to reach equilibrium,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stabilizing grain production to achieve equilibrium from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perspectives, guiding grain varieties to variety structure equilibrium, changing grain production mode to realize the equilibrium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nd reforming pric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achieve price equilibrium.
Key words:new norm; grain production; grain security; new challenges, equilibrium of demand and supply; policy orientation
中國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取消農業(yè)稅、實行農業(yè)補貼制度、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等農業(yè)支持政策的改革,釋放了農業(yè)生產要素的活力,極大的激發(fā)了廣大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但近年來,中國糧食安全也面臨新的挑戰(zhàn),實現(xiàn)糧食供求平衡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因此,研究新常態(tài)下糧食供求如何適應新形勢,如何應對新挑戰(zhàn)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于糧食供求平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當時受交通運輸條件的制約,研究重點在解決產需區(qū)域的供求不平衡[1]。20世紀80年代,受統(tǒng)購統(tǒng)銷體制的影響,糧食收購價并不隨市場供求波動,出現(xiàn)了農民賣糧難、國家購不起等糧食市場不平衡問題。20世紀90年代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實現(xiàn)總量平衡和市場平衡[2]。進而關注到影響糧食供求平衡的關鍵問題是品種數(shù)量之間的平衡[3]。進入21世紀初,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糧食供求開始置于國際化市場之中,提倡以進口調節(jié)和國內糧食生產結構與布局調整為主、糧儲調節(jié)為輔[4]。此時,從供給能力看未來糧食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tài)[5-6],為了應對緊平衡狀態(tài),實現(xiàn)供求平衡,國內糧食主產區(qū)的發(fā)展引起重視[7]。但是近年來,糧食供求關系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國內外糧食市場的相互影響程度不斷加深,要保證國內糧食市場和價格穩(wěn)定困難[8]。全球糧食供求矛盾短期內無法化解,生產區(qū)位變遷[9-10]、結構性矛盾成為突出問題,中國增加糧食進口在未來將面臨更大的壓力[11]。而且,高庫存、高價格、高進口、高成本特征標志著中國糧食的供求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是當前糧食供需關系的新常態(tài)[12-15]。學者們也提出了要加快糧食體制改革[16],提高糧食自給率[17],確保適度進口、控制“非必須進口”[18],探索市場化糧價形成機制[19]等方面確保新常態(tài)下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和糧食供求平衡問題是學界長期關注的重點,以往研究基本上遵循總量-區(qū)域供求結構-品種和數(shù)量框架下的糧食平衡問題。但缺陷是研究視角沒有脫離糧食生產。眾所周知,糧食供求是一個復雜的多主體的龐大體系,目前生產面臨的“三量齊增”、“三本齊升”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這些問題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從短期來看,國內糧食生產遭遇生產成本上升和糧食價格倒掛的“雙板擠壓”,國內糧食價格喪失比較優(yōu)勢,進口壓力不斷加大,短期內形成“國產糧食入庫,進口糧食入世”的高庫存局面。從長期來看,全球糧食供求矛盾長期存在,中國增加糧食進口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因此,針對新常態(tài)下糧食供求特征,如何實現(xiàn)短期的去庫降量以及長期降本增效是本文試圖拓展的思路。
一定時期的國家糧食安全取決于糧食生產能力,糧食庫存水平以及進口平衡能力。當前從產量來看,我國是實現(xiàn)了十二連增,但是出現(xiàn)糧食產量、庫存量以及進口量“三量齊增”的現(xiàn)象,糧食庫存水平及進口平衡問題突出?!叭魁R增”現(xiàn)象是新常態(tài)下出現(xiàn)的新情況,這將使得原有經濟發(fā)展狀態(tài)下的糧食供求格局被打破。總的來說,我國持續(xù)增產的難度不斷加大,在面臨需求持續(xù)增加,進口壓力也一直存在,這將成為我國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基本格局。
1.1 糧食總體需求不斷擴大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等因素的變化導致糧食需求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從收入消費彈性考慮對我國糧食消費結構的影響,到2020年我國糧食總需求量約為6.13億t,與2014年全國糧食總量相比,存在637.55萬t的差距,為保證糧食供給平衡,糧食生產需保持年0.18%的增速(約106.26萬t)[20]。從合理營養(yǎng)標準的視角預測,到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總量將穩(wěn)步增長,達到約6.1億t;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化,2020年飼料用糧預計達到2.98億t,成為最大的糧食消費用途[21]。從人均糧食需求和糧食收益率變化來看,未來我國糧食需求總量持續(xù)增加,到2020年預計需求量約為6.8億t[22]。由此可見,學者們對我國糧食總量需求將持續(xù)增長形成基本共識。
1.2 糧食品種結構性失衡明顯
圖1 2000-2015年糧食作物凈進口比較Fig. 1 Comparison of net imports of grain crops from 2000 to 2015
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把握,既要有總量視角,更要有結構視角。首先,從品種結構分析,三大主糧的消費穩(wěn)定。消費用途決定了品種的替代強度。以食用消費為主要用途的稻谷和小麥難以被其他品種大規(guī)模替代,而以飼料用糧為主要用途的玉米則不同,一旦玉米與其他品種的比價關系出現(xiàn)倒掛則會形成消費替代,這是近年來推動谷物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這一變化說明傳統(tǒng)作物的消費規(guī)律在新的消費市場發(fā)生質變。其次,大豆消費量增長最快,進口量占糧食進口總量比重最大。2000年至2015年期間,稻谷、玉米和小麥進口量變化不大,造成糧食總進口量陡增的主要原因來自大豆進口量的激增。從圖1可以看出,2015年谷物進口量在糧食進口中占比僅12%,大豆進口量占糧食進口總量卻高達88%。所以,總體來說我國糧食總進口量的增加不代表我國主糧生產不安全。但是根據圖1說明,小麥和玉米在2009年由凈出口轉為凈進口,稻谷直到2011年才轉為凈進口,糧食貿易流向從凈出口轉向凈進口,標志著谷物進出口格局的全面逆轉。同時隨著國產大豆的低產以及不斷擴大的大豆內需,大豆在1995年由凈出口國逆轉為凈進口國。
1.3 糧食生產區(qū)域格局演化
農業(yè)生產條件、農業(yè)技術推廣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是糧食生產區(qū)域格局變化的主要原因。由于灌溉農業(yè)的發(fā)展,糧食生產相對傾向于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qū),但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占用大量耕地和水資源,同時糧食生產與其他經濟活動之間的比較效益相對較低,所以糧食供給區(qū)域結構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
1.3.1 北糧南運趨勢進一步加重 中國糧食生產格局經歷了從“南糧北運”到“北糧南運”的轉變。由表1可知:從1990年至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從44 624.3萬t增加到62 143.5萬t,增幅達到39%。在此期間,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糧食產量分別從19 971.9萬t增加到34 942.8萬t和24 652.7萬t增加到27 200.7萬t,北方地區(qū)的糧食增產幅度大大高于南方地區(qū)。從2000年到2010年這十年間,北方糧食產量在總糧食產量的比重由45.86%轉變?yōu)?4.41%,歷史上南糧北運的格局在這十年間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轉變。
表1 我國北方和南方地區(qū)糧食產量Table 1 Grain output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areas in China
1.3.2 糧食主產區(qū)糧食供給壓力增加 糧食主產區(qū)、主銷區(qū)和產銷平衡區(qū)概念始于20世紀90年代。直至199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通知》(國發(fā)[1994]32號)明確了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廣東和海南等6省市為糧食主銷區(qū)。此后,由于浙江省糧食產量和庫存大幅下降,由調出省變?yōu)檎{入省,2001年國務院有關部門將其劃入主銷區(qū)。從此主銷區(qū)變?yōu)?省市。主產區(qū)為13個省區(qū):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產銷平衡區(qū)為11個省區(qū)市:陜西、山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重慶、貴州、云南、廣西、西藏。1990-2015年,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穩(wěn)定在70%以上,并且糧食產量比重逐年增加,可見,糧食生產主要依靠13個糧食主產區(qū)省份,這是一個長期的基本格局(表2)。但1990年以來,糧食主產區(qū)的增速較緩慢,而糧食主銷區(qū)的糧食產量比重逐年下降,這更加劇了糧食主產區(qū)的供給壓力。
表2 糧食產量區(qū)域變化Table 2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output
糧食生產受水資源、耕地、農業(yè)基礎設施等支撐條件約束,同時隨著農村勞動力結構矛盾以及要素投入的邊際效用遞減影響、“非農化”、“非糧化”也對糧食增產造成威脅。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全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糧食生產和供求平衡關系到本國經濟發(fā)展、國際糧食貿易、國際政局穩(wěn)定等相關的問題。在糧食生產總量滿足需求以后,確保糧食安全、實現(xiàn)糧食供求平衡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復雜問題。
2.1 資源環(huán)境制約日益明顯
2.1.1 糧食生產與水資源分布不均 由表3可知,水資源分布與利用不匹配。2015年全國總用水量6 103.2億m3,農業(yè)用水占63.1%。其中北方6區(qū)糧食產量34 942.8萬t,占全國糧食產量的56.3%,農業(yè)用水2 762.2億m3,占全國用水量的45%。但是,相比之下南方4區(qū)糧食產量27 200.7萬t,僅占全國糧食產量的43.7%,農業(yè)用水占全國用水量的55%。隨著糧食生產區(qū)域的北移及北方水資源分布少于南方,這更加重了北方地區(qū)農業(yè)用水的壓力。由此可見,糧食生產區(qū)域與水資源分布利用不均衡將加重對糧食增產的約束。
2.1.2 耕地質量下降與地力保護 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我國耕地數(shù)量大面積減少,如圖2顯示,2009年我國耕地面積13 538.5萬hm2,2016年全國耕地面積維持13 500萬hm2,暫時可以堅守12 000萬hm2的耕地紅線。耕地數(shù)量的減少以及人口的增加,使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但是如果僅從耕地的總量上考慮容易忽視其他重要的現(xiàn)象。例如2014年底農業(yè)部公布的《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和國土資源部公布的《關于發(fā)布全國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與評定主要數(shù)據成果的公告》,這兩個官方報告顯示,我國耕地質量大幅度下降,長期以來濫用化肥和土地外源性污染是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的關鍵原因。目前全國耕地平均質量等別為9.96等,等別總體偏低,中、低等耕地面積占耕地評定面積的70.6%。此外,北方土壤堿化趨勢與南方土壤酸化等實際問題,提醒我們地力保護是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除此以外,從耕地面積增減的空間分布來看,我國耕地面積雖然總量沒有減少,但是新增加的耕地主要存在產量不穩(wěn)定且退耕風險大等問題。因此除了耕地數(shù)量的保證,耕地質量以及耕地空間分布都影響糧食生產安全。
表3 2015年全國用水量及農業(yè)用水量Table 3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and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in 2015
圖2 2009-2016年全國耕地面積變化圖Fig. 2 Change of arable land area from 2009 to 2016 in China
2.1.3 氣候變化與糧食生產 降水增多、氣溫上升等氣象變化將影響整個糧食生產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對短期內的糧食生產有嚴重的負面影響。氣候變化所引起的自然災害是糧食生產不容忽視的挑戰(zhàn)。全球氣候變化使我國未來農業(yè)生產面臨兩個增加:增加農業(yè)生產的不穩(wěn)定性,同時增加農業(yè)成本以及投資;除此以外,全球氣候變暖會加劇肥料揮發(fā),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同時暖冬也會增加農作物病蟲危害發(fā)生的頻度和范圍,這些變化將直接影響糧食產量。根據中國氣象局發(fā)布的《2015年中國氣候公報》顯示:北方雨水相對南方本來就較少,夏季正是糧食生產的關鍵時期,可是華北、西北東部及遼寧發(fā)生夏秋連旱,新疆出現(xiàn)持續(xù)高溫,這些氣候因素對于糧食生產極為不利。其中水災和旱災是直接影響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其中降水增加以及氣溫的上升加快了我國糧食產業(yè)向東北地區(qū)、華北、西北地區(qū)轉移,促進了北方地區(qū)糧食產業(yè)發(fā)展。20世紀50年代我國因水災導致的受災面積平均每年789.13萬hm2,90年代因水災導致的受災面積是1 459.36萬hm2,而2015年農作物受災面積21 769.8×103hm2,其中絕收2 232.7×103hm2;干旱和水澇都會直接影響甚至終止農業(yè)生產的正常進行,每年大量農作物受災減產或絕收。
2.2 糧食生產收益偏低
新常態(tài)下,農民投入糧食生產的物質成本、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快速上漲,糧食生產成本上升。據統(tǒng)計,2005-2013年,我國糧食(稻谷、玉米、小麥)按照現(xiàn)值計算的每公頃成本約增長了1.14倍,其中物質成本、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分別增加了0.96倍、1.84倍、1.92倍[23]。農業(yè)生產的勞動率本身低于其他產業(yè)。對種糧和務工以及種植經濟作物進行對比分析,從成本利潤率和工日報酬兩個指標進行比較分析,中國糧食生產效益低主要是年總收益較低。一是勞動時間上的不充分就業(yè),獲取工日報酬的天數(shù)較低,一年中,糧農只有數(shù)月的實際投工,農民工則有280-300 d,糧農的年收入低于農民工。二是糧農土地生產規(guī)模不夠大,小規(guī)模糧食生產無法抗衡高單位效益的經濟作物(蔬菜、水果等)[24]。2013年農民工外出打工“日工資”接近玉米和三種主糧平均工日收益,同經濟作物相比,三大主糧經濟效益略低于大豆、甘蔗、蔬菜和蘋果,明顯低于園藝產品[25]。
與國外相比,國內玉米、小麥、水稻這三種主糧的平均產量分列世界的第21位、第20位和第13位。高成本和低效率的糧食生產容易導致中國種糧效益波動下降。一方面三大主糧的平均日工收益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外出務工日工資在不斷上漲。農民作為一位理性經濟人,呈現(xiàn)出的鐘擺式的務工現(xiàn)象和耕地非糧化都會影響糧食安全。
2.3 糧食消費結構性矛盾突出
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增長,在食品消費上有向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看齊的趨勢,對肉、蛋和奶制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而我國的農業(yè)生產方式依然是小規(guī)模和精細化農業(yè),從而出現(xiàn)了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不匹配。1)在糧食品種中,稻谷種植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可是玉米、小麥基本只能滿足人的需求,再加之2008年開始實施臨時收儲政策推高了玉米價格,造成養(yǎng)殖業(yè)生產成本提高,嚴重影響畜牧業(yè)競爭力。2)面臨著消費區(qū)域和生產區(qū)域不匹配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農業(yè)結構不合理,農業(yè)競爭力不強,這增加了糧食的成本。從糧食產品結構看,玉米是主要的飼料用糧。例如湖南是生豬大省,但飼料用糧需要從北方借調,這增加了玉米消費的成本,某種程度上刺激了進口需求。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對畜產品的需求也會增大,對飼料用糧的需求亦會隨著畜牧業(yè)的發(fā)展而不斷增加,這將會對糧食消費結構造成影響。
2.4 糧食進口沖擊加大
隨著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的加深,我國原有糧食貿易格局被不斷打破。目前來說,三大主糧生產比較穩(wěn)定,而每年糧食進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大豆進口量的影響。我國從1996年起成為大豆的凈進口國。據中國海關統(tǒng)計,2016年我國進口大豆8 391萬t,相對于2015年的8 169萬t,增幅2.7%,如果由國內來生產的話,相當于0.45億hm2耕地的生產量,這樣勢必會擠占其他農作物的生產,因此短期內只能靠進口來彌補。如圖3顯示:我國大豆進口量從2000年的1 042萬t增加到2015年的8 169萬t,15 a間增加了6.8倍。而我國主糧進口量并不大,2015年玉米、小麥和稻谷的進口量分別為472.9萬t、297.3萬t和335萬t,分別占全年糧食進口總量的0.5%、0.3%、0.4%。雖然占比不大,但是受大國效應影響,市場價格連續(xù)多年低于國內糧食最低收購價,逐漸出現(xiàn)了“稻強米弱”、“麥強粉弱”的局面。
圖3 2000-2015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進口量Fig. 3 Imports of major grain crop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5
在糧食需求和供給不匹配,國內國際市場價格不平衡,資源環(huán)境硬約束的背景下,本文在分析糧食新常態(tài)的特征后,針對進口沖擊加大、消費結構矛盾、生產收益不高以及資源環(huán)境硬約束等挑戰(zhàn),提出了新時期糧食安全調控的四平衡思路:穩(wěn)定糧食的生產,實現(xiàn)數(shù)量和質量的供求平衡;調節(jié)糧食品種,實現(xiàn)多品種結構平衡;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實現(xiàn)資源環(huán)境平衡;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實現(xiàn)價格平衡(圖4)。
圖4 新時期糧食安全調控新思路Fig. 4 New ideas about grain security regul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new norm
3.1 穩(wěn)定糧食生產,實現(xiàn)供求平衡
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要求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因此,要實現(xiàn)糧食供求平衡有如下思路:
1)緩解玉米高進口和高庫存,提倡“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在三大主糧中,玉米經歷由凈出口-凈進口-高凈進口-低凈進口的過程,2009年至2010年由凈出口向凈進口的轉變,在2013年玉米凈進口量達到325萬t,而2015年凈進口僅44.3萬t。玉米主要作為飼料用糧,而且玉米產量在我國谷物產量中占比目前接近40%,在后續(xù)的生產中提倡“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緩解玉米高進口和高庫存的壓力。
2)穩(wěn)定稻谷生產,提高糧食主產區(qū)糧食安全。水稻生產受耕地質量以及水資源分配的影響較大,在國家層面,需要科學的布局糧食生產,將糧食生產重點放在資源條件好、生產水平高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優(yōu)良主產區(qū),其中從水資源分區(qū)看,在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qū),適宜重點發(fā)展稻谷生產。在建設好主產區(qū)的同時,也應該積極支持其他區(qū)域的糧食生產,包括北方的油菜產業(yè)帶,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的馬鈴薯產業(yè)帶,西南和東北的小麥產業(yè)帶,西南和東南的玉米產業(yè)帶,南方的大豆產業(yè)帶等。
3)完善利益協(xié)調機制,保障種糧積極性。通過完善糧食主產區(qū)和糧食主銷區(qū)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增加對糧食主產區(qū)的財政轉移支付能力,鼓勵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發(fā)展,保障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和科學合理性。
3.2 調整糧食品種,實現(xiàn)消費結構平衡
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顯著提高,城鄉(xiāng)居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明顯變化,同時國際國內飲食文化的不斷融合,使得我國的食物消費呈現(xiàn)出多元化、雜糧化、加工化等特征,對食物品種、營養(yǎng)、包裝、加工、物流、監(jiān)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這種糧食消費結構,需要從生產端、資源端入手,推動糧食生產結構性改善。
1)調整玉米價格,緩解玉米庫存壓力。玉米作為飼料用料,需求量激增,但是由于國內玉米價格過高,導致國產玉米入庫,進口玉米入市的現(xiàn)象,因此,在發(fā)展玉米生產的同時實施“價補分離”,引導糧食加工業(yè)消費國內玉米。
2)警惕大豆高進口,逐步緩解進口壓力。根據圖3測算,我國糧食進口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大豆進口的增加,但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確保水稻、小麥、玉米這三大主糧安全,短期內大豆進口對糧食安全有正顯著影響[26]。雖然大豆進口的高依存度對糧食結構安全存在負向影響,但是從大豆的用途來看,主要用于居民的食用植物油,而這種用途完全可以由其他油料作物彌補(例如菜籽油、茶油、花生油)。因此,短期內,我們穩(wěn)住大豆種植面積,積極提高大豆單產,刺激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同時,堅持實施非轉基因種植,實現(xiàn)優(yōu)質優(yōu)價。
3)著力發(fā)展牧草產業(yè),構建“糧+經+飼+草”四元種植結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xiāng)居民對糧食的直接消費逐年遞減,而對肉、蛋、奶等畜產品的消費快速增加,食物消費結構已發(fā)生顯著變化。而我國畜牧業(yè)主要依賴飼料糧,據估計到2020年中國飼料糧消費量占糧食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45%以上(2012年農業(yè)部《畜牧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課題報告),過度依賴飼料糧的畜牧業(yè)難以保障畜產品的充足供應和質量安全[27]。因此,需“還草于畜”,提高生產效率以及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構建“糧+經+飼+草”四元種植結構。
3.3 轉變糧食發(fā)展方式,實現(xiàn)資源環(huán)境平衡
傳統(tǒng)細碎化、小規(guī)模經營的生產方式轉向適度規(guī)模經營、比較效益增加的產業(yè)發(fā)展方式,進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提升農產品質量是糧食產業(yè)現(xiàn)代化的必經之路。在當前“三量齊增”的壓力下,加快轉變糧食產業(yè)的發(fā)展方式,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提升糧食質量的任務緊迫。
1)生產形式上鼓勵規(guī)?;洜I,增加多主體對土地的投入。小農生產分散,不利于與市場對接,不利于農業(yè)基礎設施的投入,因此鼓勵從傳統(tǒng)的、分散的小農經營轉向適度規(guī)模經營,積極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的糧食經營主體,加大土地利用效率。
2)生產行為上執(zhí)行標準化生產,控制農藥化肥對耕地的污染。我們國家?guī)齑媪扛?,某種程度上受糧食質量的影響,達不到再加工再生產的標準,所以制定標準化生產,落實農業(yè)投入品的監(jiān)督,打擊違禁使用劇毒農藥,加大糧食質量的抽檢力度和頻次,確保糧食的質量安全。
3)生產過程注重科技化投入,保障糧食生產和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傮w來說,我國農業(yè)科技投入相對較少,農業(yè)科技推廣成本高,使用周期短,利用率低,所以鼓勵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鼓勵適度規(guī)模經營也是為了某種程度上適應農業(yè)科技的推廣。
3.4 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實現(xiàn)價格平衡
在未加入WTO之前,我國糧食生產成本較低,國內糧食價格受國際糧價影響不大。而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生產資料成本、土地流轉成本等因素的影響,糧食價格嚴重倒掛,進口激增。在后期的糧食安全上,我們短期內要善于利用好國際糧倉,解決國內剛需,但是長期來看,需要完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和糧食倉儲調節(jié)機制,長效的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1)降本增效的同時改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降本增效對于提高糧食效益和實現(xiàn)價格平衡是至關重要的,其中勞動力成本近年來上升最快,因此提倡適度規(guī)模經營,以機械化投入來替代勞動力投入,同時提高化肥、農藥、灌溉用水等有效利用方式,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糧食生產成本增加的壓力。除了內在降本以外,外在也要分品種施策,避免補貼進一步刺激高進口,2016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近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在進口沖擊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新疆的棉花和東北大豆沒有出現(xiàn)大的波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實施目標價格補貼屬于“黃箱補貼”,目前黃箱補貼也已經接近上限。
2)改善玉米收儲制度。玉米從2007年起開始執(zhí)行臨時收儲制度,時至今日,玉米臨時倉儲的價格不斷增加,這一政策確實刺激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但是連續(xù)多年調價,國內玉米價格已經高于國外玉米價格,導致玉米進口量增加,國內玉米儲存量同時增加。目前玉米臨時收儲制度已經成為了最低收購價制度,已經到達非要改革的地步了。2016年,國家決定玉米退出臨時收儲制度,形成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
3)完善小麥和稻谷的價格形成機制。在未來幾年,逐步將水稻、小麥的最低收購價降至不扭曲市場的合理水平。對水稻和玉米采取不扭曲市場、隨行就市的最低臨時收儲措施[28]。
[1] 吳群. 我國糧食問題的基本判斷[J]. 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04, 25(3): 161-164.
Wu Q. Basic judgment on China’s grain problem[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4, 25(3): 161-164.
[2] 曹寶明, 李光泗, 徐建玲, 等. 中國糧食安全的現(xiàn)狀、挑戰(zhàn)與對策[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14.
Cao B M, Li G S, Xu J L.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allenge and Countermeasure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14.
[3] 姜長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次糧食供求失衡的回顧與啟示[J]. 中國農村觀察, 2006(2): 8-15.
Jiang C Y. Review and revelation of the imbalance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J]. China Rural Survey, 2006(2): 8-15.
[4] 高國慶, 宋建慧. 入世后我國糧食供求平衡途徑初探[J]. 國際貿易問題, 2000(11): 1-5.
Gao G Q, Song J H. Research on the balance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00(11): 1-5.
[5]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我國糧食生產能力與供求平衡的整體性戰(zhàn)略框架[J]. 改革, 2009(6): 5-35.
The Academic Group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capability and strategic framework of supply-demand balance[J]. Reform, 2009(6): 5-35.
[6] 王文濤. 確保安全的糧食供求緊平衡研究[D].長沙: 湖南大學, 2013.
Wang W T. The research on tight equilibrium of grain demand and supply to guarantee grain security[D].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2013.
[7] 辛嶺, 蔣和平. 糧食主產區(qū)支持政策的現(xiàn)狀與對策[J]. 宏觀經濟管理, 2014(1): 39-41.
Xin L, Jiang H P.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pporting policies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J].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4(1): 39-41.
[8] 宋洪遠. 實現(xiàn)糧食供求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J].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6(4): 1-11.
Song H Y. Food demand-supply balance and state food safety[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16(4): 1-11.
[9] 武舜臣, 周洲, 曹寶明. 生產區(qū)位變遷、耕地資源依賴與區(qū)域糧食安全——以江蘇為例[J]. 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16, 37(6): 1061-1067.
Wu S C, Zhou Z, Cao B M. Production location change, land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grain security: A cases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6): 1061-1067.
[10] 鄧宗兵, 封永剛, 張俊亮, 等.中國糧食生產空間布局變遷的特征分析[J]. 經濟地理, 2013, 33(5): 117-123.
Deng Z B, Feng Y G, Zhang J L,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y of grain production’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5): 117-123.
[11] 王德文, 黃季焜. 雙軌制度下中國農戶糧食供給反應分析[J].經濟研究, 2001(12): 55-65.
Wang D W, Huang J K. Analysis of Chinese farmers’ grain supply response under the dual track system[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1(12): 55-65.
[12] 丁文恩. 新常態(tài)下糧食安全隱憂及保障機制研究[J]. 農村經濟, 2016(9): 20-24.
Ding W E. Research on food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new normal[J]. Rural Economy, 2016(9): 20-24.
[13] 曾福生. 建立農地流轉保障糧食安全的激勵與約束機制[J].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5(1): 15-23.
Zeng F S, Establishment of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to guarantee food securit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1): 15-23.
[14] 朱信凱, 夏薇. 論新常態(tài)下的糧食安全: 中國糧食真的過剩了嗎?[J]. 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6): 1-10.
Zhu X K, Xia W, New normality and grain security: Is there too much grain supplied in China?[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5(6): 1-10.
[15] 陳錫文, 韓俊. 經濟新常態(tài)下破解“三農”難題新思路[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6.
Chen X W, Han J, New Insights to Crack China’s Three Rural Issue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6.
[16] 馬曉河. 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問題[J]. 世界農業(yè), 2016(8): 238-241.
Ma X H. On the problem of the grain safety in new situation[J]. World Agriculture, 2016(8): 238-241.
[17] 唐華俊. 新形勢下中國糧食自給戰(zhàn)略[J].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4, 35(2): 4-10.
Tang H J, China’s grain self-sufficiency strateg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4, 35(2): 4-10.
[18] 黎東升, 曾靖. 經濟新常態(tài)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zhàn)[J].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5(5): 42-47.
Li D S, Zeng J. China’s food security challenge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5): 42-47.
[19] 農業(yè)部農業(yè)貿易促進中心課題組. 糧食安全與“非必需進口”控制問題研究[J].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6(7): 53-59.
The Academic Group of Agricultural Trade Promotion i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Research on food security and non essential import control[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7): 53-59.
[20] 侯國慶, 于旭紅, 閆文彬. 居民收入、營養(yǎng)消費對我國糧食需求變化的影響[J]. 糧食科技與經濟, 2015, 40(5): 10-14.
Hou G Q, Yu X H, Yan W B. The infuence of residents’ income and nutrition consumption on the change of grain demand in China[J]. 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15, 40(5): 10-14.
[21] 胡小平, 郭曉慧. 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結構分析及預測—基于營養(yǎng)標準的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 2010(6): 4-15.
Hu X P, Guo X H.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grain demand structur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utrition standards in 2020[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0(6): 4-15.
[22] 尹靖華, 顧國達. 我國糧食中長期供需趨勢分析[J]. 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14(2): 76-83.
Yin J H, Gu G D. Analysis of China’s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 14(2): 76-83.
[23] 羅丹, 陳潔. 新常態(tài)時期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M].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6.
Luo D, Chen J. Food Security Strategy in the New Normal Period[M]. Shanghai: Shanghai Far East Publishers, 2016.
[24] 李首涵, 何秀榮, 楊樹果. 中國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嗎?[J].中國農村經濟, 2015(5): 36-43.
Li S H, He X R, Yang S G. Can China’s grain comparative effect is relatively low?[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5): 36-43.
[25] 王燕青, 李隆玲, 武拉平. 農民種糧是否有利可圖?—基于糧食種植成本收益分析[J]. 農業(yè)經濟與管理, 2016(1): 69-79.
Wang Y Q, Li L L, Wu L P. Can farmers benefit from graingrowing: Based on cost-benefit analysi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6(1): 69-79.
[26] 徐雪高. 大豆進口連創(chuàng)新高和我國的糧食安全[J]. 現(xiàn)代經濟探討, 2013(10): 58-62.
Xu X G. A new record of soybean imports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3(10): 58-62.
[27] 王明利. 有效破解糧食安全問題的新思路: 著力發(fā)展牧草產業(yè)[J].中國農村經濟, 2015(12): 63-74.
Wang M L. A new thought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food security: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age industry[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12): 63-74.
[28] 程國強. 我國糧價政策改革的邏輯與思路[J].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6(2): 4-9.
Chen G Q. Logic and thinking on the reform of grain price policy in China[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2): 4-9.
(責任編輯:王育花)
Research on equilibrium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under the new normal
ZENG Fu-sheng, ZHOU Jing
(Economic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F3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275(2017)04-0553-08
10.13872/j.1000-0275.2017.0076
曾福生, 周靜. 新常態(tài)下中國糧食供求平衡新思路[J]. 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17, 38(4): 553-560.
Zeng F S, Zhou J. Research on equilibrium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under the new normal[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4): 553-56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4ZDA041);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項目(XSP17YBZZ060)。
曾福生(1964-),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業(yè)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E-mail:zefusheng@163.com;
周靜(1987-),女,湖南望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糧食安全研究,E-mail:zhoujinghnnydx@163.com。
2017-01-09,接受日期:2017-04-10
Foundation item: Key Projects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4ZDA041); Review Committee Progra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nan Province (XSP17YBZZ060).
Corresponding author: ZHOU Jing, E-mail: zhoujinghnnydx@163.com.
Received 9 January, 2017;Accepted 10 April,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