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歐亭亭
大學時,我進報社實習。那個時候,最喜歡采訪的是各路創(chuàng)業(yè)者。我不好奇他們有多少財富、有多少掙錢之道,只是非常想知道,他們是如何熬過那段艱苦日子的。
第一個接受我采訪的,是我們學校對面一家計算機培訓機構的創(chuàng)始人——李老師。大學主修計算機專業(yè)的他,敏銳地感覺到電腦發(fā)展的前景,便有了開辦電腦學習班的念頭,后來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那一年,他26歲。起初,只是在家里開設簡單的電腦培訓業(yè)務,靠著10多臺電腦,輔導熟人介紹來的幾個學生。沒多久,他就不滿足了,開始尋找場地,籌備建立一個較大的培訓中心。
那段時間,是他最艱苦的日子。首先是缺乏資金,由于是白手起家,沒有殷實的家底,李老師果敢地選擇貸款,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冒險的事情。弄得不好,隨時都有可能傾家蕩產。
一開始學員很少,他玩命地工作,忙起來連飯都沒有時間吃,還常常熬夜備課到凌晨三四點鐘。由于異常焦慮,他開始失眠,整夜的睡不著覺。很多次,他的家人看不下去,勸他放手。只有他自己明白,一旦選擇踏上這條路,便無路可退,或者說,是自己不允許有后退的念頭。如今,他的培訓機構已經是全城規(guī)模最大的計算機培訓中心。
還有一個采訪對象,是開漢堡店的小陳。大學畢業(yè)后,家里給他安排了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收入可觀,清閑自在。上了一個月班,不甘平淡的他開始搗鼓創(chuàng)業(yè)。他考察過當地市場,覺得洋快餐在當地比較流行,但普遍消費較高。于是,他決定自創(chuàng)一家洋快餐小店,做大眾喜愛又都消費得起的食品。揣著幾千塊錢,他只身跑去武漢學習制作漢堡的成套技術。漢堡店開業(yè)了,由于自己的技術不過關,小陳做出來的漢堡口味不正宗,有時店里一連幾天都沒有顧客。
“從來沒有覺得生活是這么的艱難,我每天都在擔心自己第二天會不會就餓死。”那個時候,他過著每天為生計發(fā)愁的日子。
靠著打不死的決心,不斷鉆研技術,慢慢積累起來客戶,小陳的漢堡店終于開始盈利。經過幾年的經營,現在已經開到第五家分店。
越難走的,才是向上的。而只有那些選擇艱難爬坡的人,雙手布滿荊棘卻仍舊咬牙往上爬的人,才可能站到高處,望到其他人望不到的風景。這個世界很公平,沒有事情是不勞而獲的,沒有誰可以一切御風而行。
(一葉知秋摘自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