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海
為何程序正義更重要
《刑事訴訟法》是不是法?理論和實踐中恐怕沒人會加以否認。但在司法實踐中,對訴訟法的尊重卻遠不如實體法。近幾年曝光的冤假錯案如佘祥林案、呼格吉勒圖案等,無一不是司法機關公然違背訴訟程序,主觀臆斷、有罪推定的結果。在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對當事人采取強制措施,甚至用非法方式獲取證據(jù),在口供前后矛盾時先入為主,選擇有罪供述,在起訴和審判時只重視指向有罪的證據(jù),大量能排除嫌疑的證據(jù)則被刻意“遺忘”,甚至輕視無罪辯解等,最后釀成冤案。究其根源往往在于程序違法,導致對司法機關應有的約束消失,基本的法律事實被扭曲,法律得不到起碼的尊重。
因此,維護法律權威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確立程序正義的理念。任何人都不得違反程序法,任何違反程序法的行為都屬于無效行為。比如,一個兩地都可管轄的案件,甲地公安已立案受理并進入審理程序,但乙地公安強行介入,把犯罪嫌疑人從甲地抓到乙地審判,哪怕審判完畢,都應視為無效行為,而且是公檢法的全部司法行為無效,因為乙地檢察院、法院應當撤銷公安機關的管轄權而沒有撤銷,同樣應視為違反程序法,沒有司法效力。若因非法行使司法權而損害了公民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司法機關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現(xiàn)代法治的違法有兩種,一種是實體違法,另一種是程序違法。雖然程序法的目的是保障實體公平,但在司法實踐中,程序正義的意義甚至比實體公正更大,因為實體違法往往具有隱蔽性,公然違背有一定的難度,但程序違法卻是公然的、赤裸裸的違法,且往往伴隨著權力濫用的情況。
程序違法得不到糾正,就不可能有法治,任何程序上的瑕疵都可能引發(fā)南轅北轍的司法結果,美國著名的“世紀審判”辛普森案就是如此。在絕大部分證據(jù)都指向辛普森有罪的情況下,僅僅因為警察的偵查和取證行為有瑕疵,陪審團就基于疑罪從無而判辛普森無罪。這是因為程序正義是針對所有人的公正,如果程序正義得不到保障,將會有更多的人在還沒有受到實體法審判之前就受到傷害。因此,當不得不在維護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之間二選其一時,程序正義有著更高的價值和意義。
此外,強調程序正義還與實體正義的多元化理解有關。如果說程序是看得見的公正,則實體往往還有一個“眾口難調”的問題。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眾人在實體上越來越難取得共識,于是,程序正義及其導致的結果合理性就成為了實現(xiàn)實體正義最好的辦法。一個孩子負責分蛋糕,另一個孩子則第一個拿蛋糕,最后兩個孩子拿到的蛋糕最為平均,雙方都接受這個結果,這就是以方法或程序賦予結果以合理性。現(xiàn)代刑事程序法的價值意義就在于此?,F(xiàn)代社會不能制止人們對實體法的結果產生不同的理解,但能使人們對程序正義達成共識。尊重程序,理應成為司法正義的起點,也應成為現(xiàn)代法治文明最重要的標志。
執(zhí)法者守法,法治社會方可期
在刑事司法領域,《刑事訴訟法》有“小憲法”之稱?!缎淌略V訟法》也完全應當被稱為刑事訴訟的“憲法”。所謂“小憲法”,無非是刑事訴訟的根本法,是刑事訴訟領域保障公民基本權利、規(guī)范約束刑事司法權的根本性規(guī)范。
可見,《刑事訴訟法》之所以是“小憲法”,乃是因為它把某種合法性授予了刑事司法權和刑事訴訟行為,刑事司法權和刑事訴訟行為只有在符合《刑事訴訟法》時才具有正當性,這也是人權保障的基本象征。
早在1354年,英國愛德華三世第二十八號法令第三章中就有了關于正當程序的規(guī)定:“未經法律的正當程序進行答辯,對任何財產和身份的擁有者一律不得剝奪其土地或住所,不得逮捕或監(jiān)禁,不得剝奪其繼承權和生命?!?791年起,這一原則也為美國第五和第十四憲法修正案所采納,即“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二戰(zhàn)后,正當程序的原則在全世界廣為推行,很多國家在憲法中都采用了類似的規(guī)定,使之成為當代法治文明最重要的標志。在當代,程序正當性的思想已為大多數(shù)法治國家所接受,并成為最基本的法治原則之一。美國聯(lián)邦法院大法官羅伯特·H·杰克遜指出:“程序的公平性和穩(wěn)定性是自由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只要適用公平,不偏不倚,嚴厲的實體法也可以忍受。”同時,作為保障公民基本權利、限制司法權濫用的正當程序,程序正當性已被實踐證明為不容置疑的正義之舉。
由于種種原因,《刑事訴訟法》在訴訟程序中的根本法地位在我國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尤其是刑事司法機關對于其作為“小憲法”的意義還缺乏有效認識。本質上說,《刑事訴訟法》就是約束刑事司法機關的法,只有刑事司法機關才有“資格”違反;老百姓如違反程序法,司法機關可以不予受理。因此,如果違反《刑事訴訟法》的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就難以避免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在全社會樹立程序正義的理念。對于社會公眾來說,程序合法性是人們堅持法治信仰和理解司法正義的基本出發(fā)點,未經正當程序,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不得侵犯。反之,只要程序合法,訴訟具有正當性,訴訟結果就應當?shù)玫阶鹬亍<词箤υV訟結果不滿意,也要通過正當?shù)脑V訟程序進一步解決。這是促進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也是法治國家化解社會矛盾最有效的途徑。于司法機關而言,程序違法是最大的違法,正是程序違法打開了徇私枉法和權力濫用的大門。嚴格遵守訴訟程序的規(guī)定,是司法公信力的基本標志。
推進司法公正,必須從程序正義開始。正如美國法學家柯特勒所說,只有當執(zhí)法者發(fā)現(xiàn)自己也不得不守法的時候,法治社會才會來臨。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和公管學院教授、博導、政黨理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