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9歲的季羨林與同學一起,從山東濟南進京趕考。初入京城,坐在洋車上的季羨林,茫然地打量著眼前紅的墻、黃的瓦。不過初來乍到的迷惘,很快就被一份新鮮和驚奇所代替。他沒有像許多考生那樣頂著巨大的壓力,而是成竹在胸,沒有一絲一毫高考前的緊張。
在住所,窗外剛剛泛白,他就起床。不是忙著看書,而是悠閑好奇地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不是對著一缸荷花、幾盆雜花,興致勃勃地欣賞,就是對著一棵墻邊的枸杞樹思接千載。到了黃昏時分,季羨林又約了幾個同考,到西單一帶散步,在黃昏充滿了木樨花香的詩意中,放飛縹緲美麗的思緒。高中三年打下的堅實基礎,使季羨林考前有了如此輕松的心態(tài)。在報考填志愿階段,季羨林更是顯盡瀟灑。別的同學都報了七八所大學,而他獨獨只報了北大與清華。結果兩所名校同時錄取了他,羨煞多少人!據(jù)說當年北大的試題,堪稱奇葩。北大國文試題是 “何謂科學方法?試分析詳論之”,與一般的國文試題大相迥異。英文試題的漢譯英,也讓考生大跌眼鏡,竟要求譯李后主的《清平樂》:“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睉{著平日扎實的功底,季羨林把硬骨頭當成小菜吃了下去。最終,季羨林選擇了清華大學。
【多維解讀】
1.超然物外。季先生之美,不僅美在其學問,還美在其對身邊萬物的那種關注與熱愛。也許正是因為這種超脫與淡然,讓他的人格有一種令人敬仰的高度。
2.胸有成竹。真正的瀟灑,往往源于美好的夢想與踏實的追求。雖然時光流逝將近一個世紀,面對當時年少的季老,我們依然不由得生出無限欽佩與贊美。
【適用話題】
關注、熱愛、生活、自然、從容、詩意、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