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宸玨
魯迅先生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文藝作品,無論是文學藝術,還是戲劇影視,都是我們的一面精神旗幟。記得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呼喚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打造更多有“筋骨”的作品。
所謂“筋骨”,就是風骨、氣度。還記得多年前那部經典的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嗎?在百花紛飛的電視劇熒屏上,它如同一股真誠熱烈的激流,折射出英雄主義的光芒,收獲了無數觀眾感動的淚水。細膩的細節(jié)、真善美的主題,讓這部劇成為了經典。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這就是所謂的“筋骨”。這樣的作品,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帶給觀眾一種精神力量,給予我們心靈的養(yǎng)分。
然而,伴隨著娛樂化、商業(yè)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卻在混亂的市場中失去了“筋骨”,各種各樣的“神劇”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隱憂開始顯現:首先是“抗日神劇”,為了奪人眼球,無視史實,對情節(jié)胡編亂造,甚至玷辱了浴血捍衛(wèi)家國的先烈,顛覆了觀眾的認知;其次,一些網劇毫無底線,劇情低俗、惡俗,在網上“泛濫成災”;還有許多歷史劇在細節(jié)方面有失考量,制作粗糙,產生了一定的文化誤導……
今年上半年,某電視劇播出后,就引來了一系列吐槽:劇中,驚現“包子雷”“黃瓜雷”“西紅柿雷”等秘密武器,這些武器既能當飯吃又能變炸彈,可謂荒謬至極。對此,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導演陳力批判說:“這種神劇就是在踐踏歷史,為了收視率和票房而歪曲歷史,創(chuàng)作人員三觀不正,對觀眾不負責任,對國家和民族毫無尊重?!闭\然,拍攝抗日劇,目的是讓我們銘記歷史,用影視的手段為觀眾重現歷史。但是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對觀眾形成誤導。往小了說,這違背了史實;往大了說,這關乎民族的榮辱。
當下的影視劇市場,不缺作品,但缺精品。我們的影視劇工作人員,眼睛不應該光盯著利益,而忘記了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時代責任和使命。電視劇,需要有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表演、精良的制作,只有這樣,才能無愧于觀眾,無愧于歷史。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影視劇同樣也是如此,希望日后的電視熒屏,可以激濁揚清,出現更多有“筋骨”的作品。
(浙江樂清市樂成寄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