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中國和德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不盡相同,各有特點。從形式上看中德教育都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構成,但在內(nèi)涵與外延方面互有差異,各有利弊。本文通過對中德教育體制進行對比和分析,提出了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對來自接受德國教育和文化思想的德國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時的教學思想及教學方法方面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教育理念 教育體制 中德教育 漢語國際教育
一.中德教育體制對比
1.初級教育。德國孩子一般在6歲入學,與中國入學年齡一致,每學年有兩個學期,有寒暑假。德國小學生通常只有早晨上課,家庭作業(yè)量遠比我國小學生的家庭作業(yè)的少,且考試都以開卷考試,每學年只有兩次考試,而中國小學的考試日益頻繁增多,且考試為閉卷。
德國的小學初級教育提倡教育多樣化,課程多樣化,除了書本知識外,烹飪,園藝,手工等專題課也是孩子們的必修課程。德國的小學教育一般為4年,而中國小學教育則為5年或6年。中國的小學生,一天平均為8節(jié)課,比德國小學生多了一倍的課時量,同時家長給學生安排了很多課外學習課程,比如器樂類,書法,奧數(shù),舞蹈等,而這些在中國并不是學校的必修課,這些課外課程是在每天繁重的作業(yè)后,中國家長監(jiān)督孩子們帶領孩子們在機構學校完成學習的,除了這些興趣愛好課,中國家長還為了孩子們的專業(yè)課給孩子們補習英語課程在校外。
2.中等教育。德國的中學分為普通中學,實科中學,和文理中學三類。約有半數(shù)的學生會進入實科中學學習,畢業(yè)后通過??茖W習對口普通白領,通常德國的孩子們繼接受職業(yè)教育.實科中學學制為6年,即從五年級到十年級.,培養(yǎng)的目標是“中等教育畢業(yè)生”學生所授教育介于普通中學和文理中學之間.實科畢業(yè)生具備就讀專業(yè)學校和??茖W校的資格,畢業(yè)于實科中學的學生,就業(yè)率相對高。
文理中學學制為9年,即從五年級到十三年級(西德是13年級).文理中學是德國傳統(tǒng)的“高級中學”,德國最好的中學。只有畢業(yè)于文理學校的學生才有資格進入高等院校繼續(xù)深造.近些年來在德國出現(xiàn)了綜合中學,也叫全科學校.畢業(yè)于綜合中學,同樣可以獲得德國聯(lián)邦各州教育部門的認可.這和中國高中分科,高考后選擇專業(yè)的形式截然不同。
3.高等教育。德國的高等院校是由各聯(lián)邦州的國力設施,教會大學不包含其內(nèi).授課形式一般分為講座和練習。德國大學入學和中國相對比,難度較低;但是,大學畢業(yè)在德國并不容易。由于很多德國本土學生和外國學生半工半讀,德國高等學府又是一個學分制教育體系,因此,德國的大學生,有的甚至讀了7、8年才畢業(yè).德國大學的畢業(yè)考試有三種形式,理工、文科和國家考試.德國的國際碩士為文科碩士和理科碩士。對于留學生而言,要想進入高等學府,除了有各國高中畢業(yè)證明,(針對有些國家需要大學學習證明),來到德國首先要攻讀預科班,也就是語言培訓,在學時量滿后,必須參加德國國家級別的“DSH”語言測試,通過后方可進修學習作為外籍學生,獲得理科碩士學位過程相對短暫,一般約在5年左右,文科碩士的時間則會更長.
而中國的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特點,比如考大學難,畢業(yè)容易;很多高中生進入大學校園后,通過四年本科學習,較容易的就能拿到文憑,同時學校監(jiān)督力量很大,每個班級都有輔導員,及時將學生在校情況反映給學生家長,監(jiān)督并督促學生完成課業(yè),按時到校.而德國屬于學分制,學生學習完全憑自覺性,因此入大學門容易,畢業(yè)獲取文憑較難。
二.教學建議
1.重視能力培養(yǎng)。德國的課程評估方式體現(xiàn)重視能力培養(yǎng)的特點,所以在對德國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時,更加要側(cè)重德國學生的參與性,并且相信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他們合作學習漢語的能力,口頭表達漢語的能力,盡量減少考試,以免引起德國學生的反感與不適。漢語教師要以德國學生為漢語課堂的中心。
2.教師角色。在中國的教育傳統(tǒng)把教師的職責定位在“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在對德國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時,教師應改變自己的姿態(tài),在學生尊重自己的前提下,也尊重學生個體,將德國學生看做自己的朋友,教師的個性特征友善,興趣廣泛,幽默,良好的儀表,寬容。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能夠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思考;態(tài)度不能過于嚴肅,講課方法不能呆板。
3.課堂行為和課堂管理。課堂行為建議對外漢語教師應和德國學生多互動,糾錯時采用“重述”的方式更好,關注學生的語言意義,不打斷德國學生的漢語交際環(huán)節(jié),減輕學生的焦慮。不要對德國學生直接說“不行,不對”。課堂管理上要求對外漢語教師與學生保持適當?shù)纳眢w距離,要注意德國文化和習俗。營造和諧而活躍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多樣化,對德國學生批評時要就事論事,不做人格評價,避免傷害自尊心。
參考文獻
[1]龐學銓,克勞斯·邁澤爾中德成人教育比較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王志強,戴春秀中級德語(第二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
[3]周民權.體育中的數(shù)字崇拜[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95-98
(作者介紹:劉瑩,沈陽大學研究生學院16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