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犯罪,是一視同仁還是“法不責老”
近日,南航CZ380航班執(zhí)飛上海往廣州前,一名涉事旅客邱某在登機時向飛機發(fā)動機扔了一把硬幣,導致航班延誤了5個多小時。警方表示:其行為已構成違法,對其依法處以行政拘留5日。因其年齡已超過70周歲,拘留不予執(zhí)行。從這個老太說開去,除了熊孩子,也有許多“熊老人”。我國歷來有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但對于“熊老人”犯罪,能一免了之嗎?
“熊老人”違法應追究民事責任
文丨■ 江德斌
老太向飛機投幣“祈?!钡男袨椋c前不久某女乘客擅開應急滑梯行為類似,都是小節(jié)引發(fā)大問題,造成航班延誤或取消,耽誤同機乘客的旅程,并導致機務人員進行檢查,無端耗費人力、經濟損失。而且,投幣“祈福”行為看似很小,卻給飛機埋下安全隱患,如果不是被其他乘客發(fā)現(xiàn)并反映,機務人員及時排查的話,若飛機上天后因此釀出事故,那就會造成更大的損失了。
據(jù)《民用航空安全保衛(wèi)條例》第二十五條:禁止盜竊、故意損壞或者擅自移動救生物品和設備;危及飛行安全和擾亂航空器內秩序的其他行為。違反該條例規(guī)定的,應按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處罰,一般是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老太投幣給飛機埋下安全隱患,理應依法拘留并施以經濟處罰,只是考慮到老太年歲已高,超過刑拘年齡界限,才對其不予處理,該結果符合法律原則,亦在公眾的預期之內。
不過,治安處罰雖然可以免掉,但老太投幣“祈?!苯o航空公司和乘客造成的經濟損失,不能就此告終,應向老太及其家人追索民事賠償責任,要求其為不當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否則輕易放過的話,就失去了懲戒效力,難保下次還會有人效仿,或者做出其它不妥當?shù)男袨椤?/p>
飛機畢竟是非常精密的設備,需要小心呵護,不能隨意破壞,乘客也不可肆意違背安全守則,弄些幺蛾子出來。要知道,飛機一旦受到意外損壞,就有可能造成機毀人亡的慘劇,后果真是不堪設想。可見,基于警示大眾的立場,確有必要追究老太及家人的民事責任,讓大家都能從這件看似小事上,吸取教訓,不要再犯類似的低級錯誤,免得害己害人。
而且,類似這樣的“熊老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跟“熊孩子”一樣,時常因個人不懂法、無理性、非理智等惹禍。不僅行為違法,亦因缺乏敬畏心,不尊重他人,無視規(guī)則而破壞公共秩序,有損老年人形象,鬧得網(wǎng)友集體批責“壞人變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熊老人”違法一樣需受到法律制裁,不能過于寬宥縱容,應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果年齡過大,則可以免于刑事處罰,但應追訴民事責任,讓“熊老人”和監(jiān)護人都知道,違法是要接受懲罰的。
“法不責老”是謬論
文丨■ 黃磊
樸素的正義觀往往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似乎“熊老人”在案中未予行政拘留便是鉆了法律漏洞,更似乎“熊老人”撿到便宜,進而唯恐更多“熊老人”作出讓法律無能為力的事情,最終推論則是法律無用,“法不責老”,而這無疑是荒謬可笑的。
免罰并非不責,從法律層面而言,不予執(zhí)行并不代表未追究法律責任:一方面、警方認定其行為已經構成違法,并且決定對其依法處以行政拘留5日,只是其年齡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一條第三款之情形,行政拘留的措施應當不予執(zhí)行,由此警方的決定于法有據(jù);另一方面、行政拘留不予執(zhí)行并不代表其不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即基于其行為,導致民航損失、航班延誤,民航公司及乘客可以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如果老人本人沒有能力支付的,可以要求其子女代為支付。因此,免罰并非放縱,其本身就是依法辦事。
“憫老恤老”是一種法律精神。從縱向來看,對“熊老人”的關照并非近代才有,我國自古以來就將尊老愛幼的儒家思想列入律令,從西周開始,“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就是定罪量刑的原則之一,經過漢唐的發(fā)展,“憫老恤老”的法律精神一直延續(xù)至今;而橫向對比來看,像日本、巴西、墨西哥、蒙古等國,對老年人犯罪也采取從輕、從寬甚至免除的處罰方式。藉此,古往今來,寰宇之內,“憫老恤老”是一種人文必須,依法免罰亦是一種關懷。
就個案來說,該案并未造成嚴重后果,并未損害刑事層面保護的法益,不管是按照合理行政原則還是依照刑責相適應原則,作出相應處罰無疑是合理合法的。假設該老人在航空時危害了航空安全,想必相應的刑事責任就難以免除,不顧案件事實而定義“法不責老”,這太過武斷。
有溫度的法律才會有生命力,“熊老人”既非當下、也非我國特產,然而古今中外立法者都不約而同地在立法中予以傾斜,其背后代表的法律精神顯然更值得我們去深思。
依法辦事,給“熊老人”戴上緊箍咒
文丨■ 李兆清
對于這位老人來說,相關方面雖然不予執(zhí)行行政拘留,但相應的教育是不可少的。警方應當告知其家人平常加強對老人的航空知識宣傳。如果老人知曉相應的知識,就不至于拿航空安全開玩笑。如今的社會變化太快,科技發(fā)展非常迅猛。就算是年輕人,如果不及時給自己充電,都有可能落伍于時代,更不用說老年人了。老年人反應慢,接受新知識慢,但只要進行持續(xù)性的學習,懂得相應的知識應該不是難事。何況,老人大都老成持重,知曉的知識、見過的世面應該比年輕人多。
建設文明社會,老年人要貢獻自己的力量。老年人見多識廣,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文明社會大家夸,建設文明社會靠大家。老年人作為社會成員,不能因為行將末年就忽略了自己的社會責任。老年人做文明守法的典范,給晚輩樹立好的榜樣,才能贏得晚輩的尊重,才能將好的習慣傳承下去,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風。如果自身行不正、坐不直,自身品行不夠端正,甚至做不講文明的事情、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給子女添亂,給社會添亂,那就損害了自己的形象。鳥愛惜自己的翅膀,人愛惜自己的形象。老年人更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平常要多關心社會,自身要為社會貢獻正能量。
“熊老人”只是極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老人能夠為社會貢獻正能量。不少老人老有所為,龔全珍年紀大了依然不忘初心,關心年輕一輩的成長。對于“熊老人”,相關方面要堅決依法辦事,即便考慮年齡因素不行政拘留,也要加強教育,要督促其子女多關心自家的老人。少數(shù)“熊老人”之所以犯事兒,正在于缺乏親情關懷,他們希望通過一些方式引起兒女關心。老人需要注意,即便想引起關注,不要采取違法犯罪的方式。全面依法治國時代,每個人都要嚴格依法辦事,老年人也不能例外。對于違法犯罪的老人要加強管教,不能任其破壞社會道德文明底線。
依法辦事,給“熊老人”戴上緊箍咒,所有人都嚴格依法辦事,才能迎來道德文明的明媚春天。
過度寬容,會害了老人
文丨■ 葉建明
飛機飛行,容不得一絲安全隱患。向飛機發(fā)動機扔硬幣,要是沒有發(fā)現(xiàn),有可能就會導致機毀人亡的可怕后果。而如此嚴重,己觸犯法律的行為,事后對當事人的處罰豈能一免了之呢?即便是考慮到當事老太年事已高,本著人文關懷精神免于拘留,但再怎么著也得有個經濟處罰以儆效尤吧。
不錯,我們國家確實有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尊老敬老也是社會高度認同的美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就要一味遷就年齡,服從年齡?,F(xiàn)在畢竟不是長者無論對錯都不能“冒犯”的封建時代,更講究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遵紀守法,遵守規(guī)則規(guī)章制度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和年齡無關。只要是思維正常,認識清楚,有辨別能力的人,就算年事已高,犯了錯誤也同樣要依法辦事,也同樣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代價,不然,法律的威懾力何在?法律的公平性何在?
事實上,過度寬容犯錯的老人,不僅會降低法律的威懾力,破壞法律的公平性原則性,還有可能會害了老人。比如,最近有個新聞就是最好的例證。說是一山東老人“暴走團”違規(guī)到機動車道上“暴走”出了車禍,造成“暴走團”一死兩傷的慘劇。據(jù)后續(xù)新聞報道,這個老人“暴走團”平時就有很多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其實龐大“暴走團”上馬路,必然容易出現(xiàn)橫穿馬路、闖紅燈,占用機動車道等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由此試問,如果當?shù)亟痪郧澳軋猿衷瓌t,不因為“暴走團”都是老人就寬容其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不因為都是老人就法外開恩,網(wǎng)開一面讓其上路,那么,這個悲劇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呢?
再進一步展開,現(xiàn)在倚老賣老,為老不尊,乃至老人“碰瓷”現(xiàn)象的增多,是不是也和過度寬容犯錯的老人有關呢?很多人都可能看到過或聽到過某些老人被輕微碰到了一下(輕微到無關緊要)就倒在地上裝瘋賣傻,訛人醫(yī)藥費的事。以至于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普遍有一種“老人粘不得,粘上后患無窮”的防御心理。而某些老人之所以敢“倚老訛錢”,應該就是當事老人己形成了警方來處理一定會寬容老人,偏袒老人的慣性心理。對這些老人而言,年齡大即是生理上的弱點,也是一種“大殺四方”的利器。除了以上,還有更嚴重的老人強奸,猥褻小女孩的新聞也是層出不窮,這是不是也和處罰太軟有關呢?
老人處于特殊的年齡與生理階段,相對弱勢,是需要社會的關懷與關愛。老人觸犯法律,不是說不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減輕一點處罰,或給予人道關懷,但切不可什么都一免了之。對犯錯的老人過度寬容,讓老人們產生“法不責老”的錯覺,這不是在敬老愛老,而是在害老。一免了之或者處罰極輕,無疑容易讓當事老人吸取不到教訓,可能為以后犯更大的錯誤埋下隱患,最終害了老人。又或者,會產生效仿效應,害了更多的老人。
“熊老人”犯罪“網(wǎng)開一面”無可非議
文丨■ 左崇年
對于“熊老人”犯罪“網(wǎng)開一面”——從輕處罰,于法于情于理都是行得通的。從司法機關的角度看來,對老年人犯罪從寬的確有合理性。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犯罪情節(jié)輕微可以不起訴”,本身就是對輕微犯罪的寬宥?;氐角裥绽咸虬l(fā)動機扔了一把硬幣,這是老人信佛做出的愚蠢舉動,雖然構成犯罪,但是十分輕微,也沒有造成后果,所以免于拘留處罰,是十分必要的,符合法律條款的要件,沒有什么不妥,無可非議。
對“熊老人”犯罪,依法拘留不予執(zhí)行,是一種理性選擇。為什么未成年人輕微犯罪可以原諒,老人輕微犯罪就好像“不可饒恕”呢?其實這也是一種偏見。由于如今極少數(shù)老人的行為被無情放大,而引起民憤,也就有了“不是壞人在變老而是老人在變壞”的“憤老”情緒。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已屆垂暮之年,其身體、心理等多方面的機能都慢慢退化,辨認事物和識別事物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也日趨減弱??梢哉f,如同婦女、兒童一樣,老年人也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對老年人進行特殊保護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不論是發(fā)展中國家還是發(fā)達國家,大多制定了專門保護老年人的法律、法規(guī),對老年人犯罪給予了不同程度的從輕處罰。這符合司法改革的方向,我們制定的法律,不能是一棍子打死來體現(xiàn)法律的尊嚴。執(zhí)法必嚴,不是嚴酷、冷酷,更不是殘酷。再說相比起年輕人來說,老年人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都相對較小,對他們進行從輕處理,是一種現(xiàn)實的理性選擇。
對“熊老人”犯罪,從輕發(fā)落,彰顯法制善良與關愛。并不是人們所說的“法不責老”,恰恰體現(xiàn)了法律的人性化關愛。法律不是無情物。法律應該有人性化的一面。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很多法律從表面形式上看,似乎并不是善良的,但從本質上看,卻字字都蘊含著正義與善良。靈活運用法律,更體現(xiàn)善良的一面。
“熊老人”犯罪“網(wǎng)開一面”,體現(xiàn)了法治的良知和社會包容的寬大胸懷。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應有姿態(tài)。適當?shù)貙θ鮿菀环浇o予某種同情,這也是在法理、情理之中的事。
從大趨勢上來講,“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尺度的確一直在放松。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探索老年人犯罪從寬的相關機制。老年犯罪嫌疑人不捕、不起訴的范圍擴大,羈押措施和監(jiān)禁刑的適用減少等等。再說,對于老人輕微犯罪“網(wǎng)開一面”不是寬容犯罪,助長犯罪,恰恰是為了防止犯罪,減少老人犯罪的有效之舉,充分體現(xiàn)一舉多贏的“善良藝術”。和諧社會視域下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理無可非議。
對老人多點寬容
文丨■ 童梅花
我國歷來有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但對于“熊老人”犯罪,是一免了之還是依法辦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80歲老太喜歡到處拋硬幣祈福,因為沒有處罰,居然拋到了飛機發(fā)動機內,處罰居然是不予執(zhí)行。對老人免于處罰,不少人認為此舉不妥。沒有嚴格做到罰當其人,罰當其罪,“熊老人”對犯罪自然就不放在心上了??此蒲灾欣?,實則有失偏頗。
眾所周知,老年人已經到了生命的末期,即使犯罪,其程度也不會太嚴重。因為不會像年輕人一樣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應當從輕處罰。君不見,一個年輕力壯的成年人,和一個老人能夠承受的懲罰力度是不一樣的,同時,再犯的可能性也不同。所以,除非一些特殊的惡性犯罪,如販毒、殺人、防火、爆炸等,一般情況下都會對老年人有所寬容,可以說,對老年人的處罰保持相對的寬容,是法治進步的表現(xiàn),而非相反。
需要正視的是,對于犯罪不能把責任全部歸責于個人,社會也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比如,在農村,老年人的贍養(yǎng)問題、生活保障問題都可能使老年人處于弱勢的地位,有可能導致老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須知一些發(fā)達國家不論是在法學界還是在法律實務界,對待老年人犯罪的態(tài)度一般都是從輕處理。
一般認為,刑罰的目的一是特殊預防,二是一般預防。特殊預防,是指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懲罰改造犯罪分子,預防他們重新犯罪。一般預防,是指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威懾、儆戒潛在的犯罪者,防止他們走上犯罪道路。老年人身心衰弱,其再犯能力較差。人到老年其勞動能力逐漸減弱甚至喪失,若對老年犯罪人員均予以關押,不但不會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反而會給國家造成負擔,也就是需要國家無償供養(yǎng),分出人、物、財力來照料其身體與生活,極大地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
總之,給一個黃泥土快埋到頸部的人多點寬容從寬處罰已經是共識,所以,《刑法》應明確其在解決老齡化問題中的任務與擔當,確立“熊老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原則,以更好地回應老齡化這一時代課題。
對待老人僅法律從寬還不夠
文丨■ 張全林
把“熊老人”和“熊孩子”擺在一起指稱,讓筆者的第一感覺是對老人的不敬,但仔細一想,未必就有不尊重的意思。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生理和思維都退化了,豈不就是一個老小孩。對孩子做錯事情能寬宥原諒,對待老人也該理當如此。人與人之間奉行此道,那么法律也應該體現(xiàn)公序暖意,不該冷冰冰的。
我國《刑法》也秉承厚待老人的理念,在第九次修正案中針對75周歲以上老人的犯罪處罰作了詳細規(guī)定,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而對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用“可以”和“應當”,在“故意”和“過失”之間作出權衡,強調了程度的不同,結果的有別,應該說是合情合理的。
對待老人,法內留情,并非中國獨有。許多國家的刑事立法對老年人刑事責任作出特別規(guī)定,如設置減輕刑罰、從寬處理或在執(zhí)行或者程序上予以優(yōu)待的條款?!睹晒湃嗣窆埠蛧谭ǖ洹返?8條第2款規(guī)定,60歲以上犯罪者不適用死刑,而在菲律賓和蘇丹等國家則對70歲老人免刑?!栋臀餍谭ǖ洹返?0條規(guī)定,犯罪人超過70歲,且所判監(jiān)禁不超過2年的,可以適用緩刑?!赌鞲缧谭ǖ洹贰逗商m刑法典》規(guī)定,70歲、80歲以上老年人犯罪的,免除刑罰。
解決老年人違法犯罪處罰難題,更需要在預防上多發(fā)力。預防老年人違法犯罪是對老年人權益最大的維護。通過普及法律知識來避免老年人違法犯罪,應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一些老年人被社會邊緣化,得不到充分的照顧,往往觀念會更加趨于偏執(zhí),更容易觸犯法律。別歧視冷漠曾給我們這個社會作出過貢獻的老人們,像帶“熊孩子”一樣帶老人,讓老人們的行為舉止別偏離監(jiān)護者的視線,比喊著處罰“熊老人”更有意義。
建立相應的老年人違法犯罪從寬制度符合人道主義的要求,但法律的任何寬容都不如對老年人多扶一把。不給老年人違法犯錯的條件,意義勝于討論該不該免罪。
“熊老人”犯罪可以豁免
文丨■ 馬全和
一個年輕人要是在登機時向飛機發(fā)動機扔了一把硬幣,毫無疑問是故意的,給予行政拘留也是必須的。然而,按照老太太80歲高齡的推算,應該出生在舊中國的1937年,正是“盧溝橋事變”,我國處于非常動蕩的年代,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之中,人的生命淪為“草芥”,朝不保夕。祈求上蒼保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通行做派。雖然經過我國解放后思想教育的洗禮,但是迷信的理念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已經無法磨滅。乘坐飛機看成是上天行為,把飛機發(fā)動機當成了神在所難免,“熊老人”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老太太知道在飛機發(fā)動機上扔硬幣會導致飛機事故的話,給她一百萬元人民幣,我想她都不會往上扔。
俗話有云:“不知者,不為過?!狈ú蝗萸?,可法治是最講人性的。不知道不是犯罪的理由,但不知道可以成為原諒犯罪的理由。同樣是犯錯,不知道的人,人們常常也就原諒了;同樣的犯罪,不知道的人,人們常常在量刑上要從輕。老太太已經構成違法了,但拘留不予執(zhí)行。也是基于不知道這個原因,讓“熊老人”的犯罪得以豁免。
我國有個成語叫做“因人而異”。面對同樣的罪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罰效果。比方說,認罪態(tài)度好、年齡太小或年齡太大、有立功表現(xiàn)等,都是減輕罪責的充分理由;認罪態(tài)度差、屢教不改、知法犯法等,都是加重罪責的充分理由。無知和年齡大,皆是拘留不執(zhí)行的處罰依據(jù)。
老話說得好:“老一遍,小一遍?!贝笠馐钦f,人上了歲數(shù)如同一個小孩。事實上,也是如此。老年人尤其是超過70歲高齡的老年人,在思維上接近一個小孩,甚至不如一個小孩。我國刑法規(guī)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此外,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對待孩子是這樣,對待老年人更應這樣。“熊老人”的犯罪可以豁免。
撒硬幣(小栗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