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宜
摘要 介紹了稻田套養(yǎng)小龍蝦技術,具體包括稻田的選擇與改造、苗種放養(yǎng)前準備工作、苗種放養(yǎng)、苗種放養(yǎng)后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提高稻田套養(yǎng)小龍蝦的經濟效益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稻田;小龍蝦;套養(yǎng)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68.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3-0229-02
1 稻田選擇與改造
1.1 稻田選擇
稻田附近要有充足的水資源,且水質良好,無農業(yè)污染和工業(yè)污水污染;養(yǎng)殖區(qū)周邊稻田均不得使用有毒有害農藥,以確保水源安全;確保水、電、路三通,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配套,排灌方便,稻田保水性能好;稻田平整,面積大小不限,面積大比面積小更好,但要方便管理,一般以1.3 hm2為宜。
1.2 稻田改造
1.2.1 挖溝。水稻收割時留下部分被粉碎的秸稈,曬3~4 d后,在稻田靠近水源的一側開挖蝦淘,在距田埂1 m左右的內沿四周開挖。若蝦稻連作,則蝦溝寬1.5~2.0 m、深0.8~1.0 m;若蝦稻共作,則蝦溝寬2~4 m、深0.8~1.0 m,蝦下溝坡比均為1.0∶2.5左右。蝦溝從進水端到出水端要有一定的傾斜,進水時整個稻田中的水沿蝦溝方向流動,水體交換效果好,也便于開展干田收蝦工作。
1.2.2 筑埂。為保證養(yǎng)蝦稻田有一定的水位,防止田埂滲漏,增加小龍蝦活動的空間,利于小龍蝦的養(yǎng)殖,提高小龍蝦的產量,必須加高、加寬、加固田埂,可利用開挖蝦溝挖出的泥土壘在田埂上并夯實田埂以防滲水或坍塌。田埂的高度應以0.6~0.8 m為宜。
1.2.3 設立防逃設施。在稻田承包區(qū)四周構建圍欄防逃,田塊之間不需設立圍欄[1],選用石棉瓦、厚塑料、彩鋼瓦或20目網片作為圍欄材料,高度為50~60 cm,其中20 cm埋入土中,每隔2 m用一竹樁固定。稻田進水或排水時容易發(fā)生小龍蝦逃逸事故,因而在進、排日必須用密網圍攔,進水口、排水口的防逃網應為60目長袋形網片,同時用鐵絲網或柵欄圍住,既可防止小龍蝦外逃,也能有效防止敵害生物進入稻田。也可用20~40目聚乙烯網布做成濾網,出水口濾網高出田基20~30 cm,下部深埋在基土中,進水濾網長度為2~3 m,呈弧形向稻田內安裝。
1.2.4 建立進排水設施。進水口、排水口分別位于稻田兩端,進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蝦溝的最低處[2-3],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證水灌得進、排得出,定期整修進水渠道、排水渠道。
2 苗種放養(yǎng)前準備工作
2.1 清整與消毒
清理蝦淘,除去浮土,修正垮塌的溝壁。稻田中的野雜魚、黃鱔及其他敵害不但會危害小龍蝦,而且會搶奪餌料,必須進行清除。對于新改造稻田宜選用生石灰消毒,在蝦溝中潑撒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進行徹底清淘消毒,殺滅野雜魚類、敵害生物和致病菌;對于有留田親蝦的稻田則應采用茶粕消毒,用量為300~375 kg/hm2。
2.2 施肥
對于第1年養(yǎng)蝦的稻田,在蝦溝和大田中施入經過充分發(fā)酵的畜禽糞肥7.5~15.0 t/hm2,用旋耕機將有機肥旋耕至表層土中,埋入深度10~20 cm。施入的肥料可作為水草的基肥,有利于水草的快速生長,同時還可以培育出大量底棲餌料生物供小龍蝦攝食,足量的肥料可以為龍蝦養(yǎng)殖節(jié)約大量人工飼料[4];對于薺蝦1年以上的稻田,一般不需施肥,這是因為稻田中已存有大量稻草和小龍蝦,腐爛后的稻草和小龍蝦的糞便為水草提供了足量的有機肥源[1,5-6]。注水稻田完成旋肥5~7 d后即可注水。前期注水20~30 cm,以利于水草種植和生長,后期隨著水草的生長逐漸提高至40~60 cm。
2.3 種草
稻田水草種植的品種優(yōu)選伊樂藻、水萆,移栽應遵循“分批次,先深后淺;蝦溝密植,大田稀植,小段橫植”的原則。一般分2次移栽,先栽蝦溝,待蝦溝內伊樂藻生長茂盛后再加水淹沒大田,栽種大田;蝦溝中水草呈棋盤狀種植,株距0.5~1.0 m,大田中水草行距3~4 m;水草平鋪于田底,中間蓋上適當厚度的泥土,使水草更多地與泥土接觸,促進生根,既保障了水草的營養(yǎng)和光照需求,又避免了插栽和堆草栽種的缺陷。
3 苗種放養(yǎng)
3.1 春季放養(yǎng)模式
3月中上旬放養(yǎng),在蝦溝和大田中放養(yǎng)蝦苗,放養(yǎng)規(guī)格為140~200尾/kg,放養(yǎng)量為7.5萬~12.0萬尾/hm2。
3.2 秋季放養(yǎng)模式
3.2.1 放養(yǎng)親蝦。8—9月,放養(yǎng)親蝦,規(guī)格為30 g/尾以上,雌雄比為3~5∶1,放養(yǎng)量為300 kg/hm2。為避免長途運輸脫水死亡,必須就近購買親蝦。
3.2.2 放養(yǎng)抱卵蝦。直接放養(yǎng)75~150 kg/hm2的抱卵蝦,不需要搭配雄蝦。若抱卵蝦的抱卵量偏少或活力不強,可適當增加放養(yǎng)量。應注意的是抱卵蝦必須帶水運輸。
4 苗種放養(yǎng)后管理
餌料投喂至6月下旬水稻插秧前,小龍蝦苗種投放后要按照“四定四看”(定時、定點、定質、定量和看季節(jié)、看天氣、看水質、看蝦的活動情況)的原則投喂餌料。適合的餌料有南瓜、豆粕、玉米、菜餅和野雜魚等,也可投喂優(yōu)質的小龍蝦配合飼料[1-2],日投餌量為存塘蝦重量的2%~6%。一般每天投喂2次,8:00、17:00各投喂1次,投喂量分別為日投餌量的30%、70%。注意檢查龍蝦吃食情況,當天投喂的當日內吃完,說明投餌不足,應適當增加投喂量,如第2天還有剩餌,要適當減少投餌量[3-4]。當水溫低于12 ℃時,可不投喂。3—4月,當水溫上升至12 ℃以上時再開始投喂。小龍蝦主要投喂季節(jié)為4—6月,飼料選用全價顆粒飼料(粗蛋白不低于32%),日投飼率為2%~3%,每天投喂量15~30 kg/hm2;也可選用冰鮮魚、小雜魚等動物性飼料,日投飼率為5%~6%,每天投喂30~45 kg/hm2,沿環(huán)溝局邊淺灘及田面均勻潑撒。同時,視水質、攝食、天氣情況酌情增減。10月選用動物性飼料(河蚌肉、螺螄、動物內臟等),日投飼率為1%~2%;每天傍晚投喂1次。放苗要一次性放足,以便后期管理,年前左右開挖的,一般在3月放苗。投苗3 d后,開始少量投喂(龍蝦料),投喂量第1餐以3.75 kg/hm2為準,再根據吃食情況逐步增加,每次加料不要超過3.75 kg/hm2,以免投喂過剩而影響水質。
5 病蟲害防治
5.1 防止敵害
稻田飼養(yǎng)小龍蝦時,蛙、螢鱔、水蛇、泥鰍、水老鼠、肉食性魚類及水鳥等會產生危害,放養(yǎng)前應用生石灰清除,進水時要用60目紗網過濾[3-4]。此外,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田內敵害生物,在田邊設置稻草人或彩條,以恐嚇、驅趕水鳥;禁止家養(yǎng)鴨下田[1]。
5.2 常見疾病及防治
防治病害應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一是蝦種放養(yǎng)前嚴格消毒。二是定期加注新水,調節(jié)水質。三是保持飼料新鮮、充足。四是及時撈出病蝦、死蝦,并進行深埋處理。五是氣溫25 ℃以上時,接產品說明使用蛭弧菌預防細菌性疾病。六是4—6月,每隔15~20 d,交替拌飼EM菌、免疫增強劑、中草藥1次,每次連續(xù)投喂5~7 d;每隔5~7 d,加水、換水1次;每隔7~10 d,使用微生態(tài)制劑、底質改良劑、解毒劑等1次,以保持優(yōu)良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條件的養(yǎng)殖戶,每1.3 hm2安裝1臺推水式微孔管道增氧機,鼓風機功率為3 kW,可有效控制小龍蝦病害[7]。
6 參考文獻
[1] 施冠玉.盱眙小龍蝦稻田生態(tài)健康養(yǎng)殖技術總結[J].水產養(yǎng)殖,2016(9):29-31.
[2] 施冠玉.小龍蝦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及措施[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15):248.
[3] 施冠玉.小龍蝦稻田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6(11):120-121.
[4] 陶忠虎,周浠,周多勇,等.蝦稻共生生態(tài)高效模式及技術[J].中國水產,2013(7):68-70.
[5] 胡國勇,嚴云.龍蝦養(yǎng)殖關鍵技術[J].北京農業(yè),2015(30):116-117.
[6] 王曉斌.稻田龍蝦養(yǎng)殖技術[J].水產養(yǎng)殖,2014(2):39-40.
[7] 閔敏,唐玉華.小龍蝦與高桿稻同塘共生養(yǎng)種技術[J].江西飼料,2007(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