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東梅 彭濤 高燕
摘要 本文對濟源市農業(yè)科學院2013—2016年度創(chuàng)建的小麥千畝高產示范方進行經驗總結,重點闡述了6項關鍵技術,以期為廣大高產創(chuàng)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小麥;高產示范方;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3-0038-02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creating thousands of high-yield wheat demonstration field by Jiy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2013-2016 and emphasized on the six key technologi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S&T workers.
Key words wheat;high-yield;demonstration field;key technologies
2013—2016年,濟源市農業(yè)科學院在濟源市梨林鎮(zhèn)前榮村、裴城村和五龍口鎮(zhèn)化村連續(xù)創(chuàng)建了3個小麥千畝高產示范方,均實現了小麥高產高效生產。特別是2014年6月6日,受科技部委托,河南省科技廳組織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農業(yè)廳、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河南農業(yè)大學等單位相關專家成立小麥測產驗收專家組,對濟源市農業(yè)科學院在濟源市梨林鎮(zhèn)前榮村建設的優(yōu)質強筋小麥新品種鄭麥7698千畝示范方進行現場機收實打測產,現場稱重、除去雜質、按國家糧食入庫安全含水量13%計算實際產量,該示范方平均產量達到11 286.9 kg/hm2,較該村常年平均增產3 036.9 kg/hm2,增產幅度達到36%,打破我國千畝示范方優(yōu)質強筋小麥產量紀錄。高產示范區(qū)小麥大面積種植能夠奪得豐產豐收、取得驕人成績,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因素。通過3年來開展的小麥千畝高產示范方創(chuàng)建,筆者認為小麥千畝高產示范方創(chuàng)建應著重抓好6項技術關鍵,本文重點以2013—2014年濟源市梨林鎮(zhèn)前榮村千畝示范方為例進行總結,希望能為廣大高產創(chuàng)建科技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幫助。
1 充分掌握地力基礎
關于地力基礎把握,以往專家學者已經總結了很好的經驗[1]。在黃淮冬麥區(qū)氣候條件下,要想實現和挖掘小麥超高產潛力,要求有中壤—輕黏之間的土壤土質,團粒狀和碎屑狀土壤結構,田地平整、土層深厚,上虛下實,地下水水位較淺。耕作層土壤有機質應在15.0 g/kg以上、全氮1.0 g/kg以上、堿解氮在70 mg/kg以上、速效磷在15 mg/kg以上、速效鉀在130 mg/kg以上。耕作層應達到25 cm深,土壤容重1.2~1.5 g/cm3。在一個土壤類型內,有機質、氮和磷等營養(yǎng)成分越豐富,獲得小麥高產的把握越大。
依據這些經驗,在小麥播種前2個月,即開始示范方的篩選確定工作。首先積極和梨林鎮(zhèn)主抓農業(yè)的同志結合,深入基層一線,了解掌握糧食種植地塊的詳細情況,然后對初步篩選的千畝示范方土壤取樣并進行養(yǎng)分快速檢測,最終確定了基礎條件較好、交通便利、便于觀摩以及村干部和群眾積極主動的梨林鎮(zhèn)前榮村。該村的土壤養(yǎng)分基礎見表1。
由表1可知,前榮村的土壤有機質為20.4~34.9 g/kg,全氮為1.26~2.09 g/kg,速效鉀為180~293 mg/kg,有效磷為9.09~53.90 mg/kg。除極個別地塊有效磷偏低以外,大部分地塊基本上都具有實現小麥超高產的潛力。依據土壤養(yǎng)分檢測結果和產量目標,設計了千畝示范方配方施肥方案。充分掌握地力水平,做好示范方選擇和配方施肥,為高產創(chuàng)建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2 增施農家肥
由于千畝方涉及一家一戶,在配方施肥方案中雖然要求施肥時要配合施用農家肥,但因多數農戶不具備條件,所以施用農家肥的家戶只占少數。專家驗收組對千畝方確定的3個測產區(qū)進行現場機收實打測產,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3個測產點產量均較高,并且施用農家肥的測產點較未施用農家肥的2點分別增產3.13%和1.30%??梢姡词乖诘亓A較好的條件下,增施農家肥能夠有效提高產量,是創(chuàng)造高產更高產的必要有效手段。
3 統(tǒng)一種子包衣及適期機械化精量播種
俗話說:“根基不老牢,地動山搖”。要扎好根基,種子選擇、種子包衣、統(tǒng)一精量播種等工作不能打一點折扣。選用的優(yōu)良鄭麥7698種子和種子包衣劑是經過育種家親自把關配送;播種前,把種子和包衣劑送到種子包衣廠,與從事種子包衣的專業(yè)人員就品種及包衣劑特點進行溝通協(xié)商后進行包衣處理,并由專人負責監(jiān)管確保種子包衣安全有效,能夠為農戶提供優(yōu)質種子。出苗后,農戶都非常認可,出苗率能達到99%。種子精選和統(tǒng)一包衣處理為一播全苗、苗勻、苗壯及減少病蟲危害奠定了扎實基礎。
要獲得高產,除種子好外,還要掌握好播種量,統(tǒng)一機械化精量播種至關重要。該示范方種植面積逾80 hm2,涉及前榮村6個居民組、239戶農戶。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的農民多數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種田的老經驗、老主意,多年來養(yǎng)成了偏黏土質大播量播種的習慣,播種量能達300~375 kg/hm2或以上,且播種質量參差不齊。針對這種現狀,積極與前榮村支兩委一起研究對策,成立了由村支書任組長、村長任副組長、各居民組組長為成員的麥田種植管理領導小組,并一致形成千畝方全部實行先澆塌墑水、再適期統(tǒng)一機械化精量播種的意見。播種期間,濟源市農業(yè)科學院技術人員全程現場指導,麥田管理領導小組成員各負其責,嚴格按照技術要求組織了8臺播種機統(tǒng)一播種,播種量控制到187.5 kg/hm2以下,減少播量112.5 kg/hm2以上;機播費也由原來300元/hm2降到240元/hm2;播期控制在10月5—20日之間。播種完成1個月后,全村麥田出苗整齊、苗全、苗勻、苗壯,長勢喜人。因此,做好統(tǒng)一種子包衣及適期機械化精量播種,就可爭取到對小麥整個生育期管理的主動權,為大面積豐產扎下根基。
4 碾壓處理促壯苗
以往的栽培經驗證明[2],用打地磙或石磙對旺長苗碾壓或深鋤斷根,可縮短基部節(jié)間,促使莖稈粗壯、植株整齊,防止中后期倒伏,并增加穗粒數,提高千粒重,從而達到增產。但在實際生產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實施應用,一方面由于務農人員年齡偏大,人員少,中耕深鋤工作量大,不切合實際;另一方面許多人不知道如何碾壓,害怕壓壞麥苗。在千畝高產示范方創(chuàng)建中,有近6.67 hm2是10月5日播種的,出現了明顯旺長現象,要求這些種植戶在越冬期進行碾壓,老百姓只答應卻并不行動。弄清問題癥結后,在小麥返青期,針對碾壓技術專門開設田間課堂,把室內培訓搬到田間現場指導。2月下旬,群眾對旺長苗進行了碾壓處理,有些旺長地塊甚至進行了2次碾壓。當小麥進入拔節(jié)期以后,經過碾壓處理的旺長苗很快就轉化成壯苗,特別是進行了2次碾壓的麥田取得的效果更好[3]。說明碾壓處理是小麥由旺長苗及時轉化為壯苗的最有效手段。
5 應用多效唑等抗倒伏藥劑
新鄉(xiāng)市農業(yè)科學院一研究員經多年實踐總結得出經驗,小麥于2月下旬起身前噴施多效唑900~1 500 g/hm2(多效唑有效期1個月),既有利于降稈,又能促進高產,效果非常好。為了確保小麥千畝方不出現倒伏現象,于3月初及時組織群眾根據田間苗情噴施多效唑,技術人員對噴施用量親自把關,集中3 d時間完成所有噴施任務。在灌漿中后期,當地遇到大風、暴雨等災害天氣,周邊村許多麥田倒伏嚴重、甚至全部平鋪地面,而千畝示范方除路邊樹下受旋風影響出現極少數點片傾斜倒伏外,其余則安然無恙,對最后奪取小麥大面積高產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可見,多效唑等抗倒劑是小麥防倒增產的一劑良藥。
6 把握關鍵生育期管理時機和落實栽培措施
在小麥整個生育期,一定要抓住小麥生長關鍵時期,落實好肥水運籌、化控等技術措施,力爭使栽培措施與小麥生長發(fā)育同步,發(fā)揮出技術措施的最佳效應。
小麥生長前期是形成壯苗和決定單位面積穗數的時期,要重點把握4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合理適期灌溉越冬水;二是冬前和春季化學除草;三是冬前和返青期促弱苗控旺苗,尤其返青期是麥苗轉化和決定群體大小的關鍵時期,旺苗一定要及時進行碾壓控制,弱苗及時追施尿素促其轉化;四是返青期搞好化學控制,預防倒伏。小麥生長中期是穩(wěn)定穗數和形成穗粒數的關鍵時期,需肥需水最多,對水肥最為敏感,麥田管理措施要保證多成穗,成大穗,重點要把握住2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拔節(jié)后期追施氮肥和合理及時灌溉[4];二是抽穗揚花初期尤其是遇到下雨天氣時,一定要及時噴施多菌靈預防赤霉病,同時防治蚜蟲。小麥生長后期是形成產量和主攻品質的關鍵時期,田間管理的目標在于保持根的活力,延長上部葉片的功能期,重點是加強病蟲害防治和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做好“一噴三防”;蠟熟期及時收獲,確保小麥豐產、農民增收[5]。
7 參考文獻
[1] 王志和,張維城.小麥優(yōu)質高產栽培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 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河南小麥栽培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3] 趙廣才,朱新開,王法宏,等.黃淮冬麥區(qū)水地小麥高產高效技術模式[J].作物雜志,2015(1):163-164.
[4] 李秀春,王成霞,蘇曉云.當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4(18):195.
[5] 曲建東.淺談高產小麥栽培技術[J].中國科技投資,2013(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