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景
兒童展覽闡釋的表達方式及其教育動機探析
周婧景①
本文首先歸納出兒童展覽闡釋的四種表達方式,即用于參與的體驗設計、用于參與的探索設計、用于感知的符號設計和用于觀察的視覺設計,爾后挖掘影響表達方式選取的兒童認知特征,并試圖深入解讀認知特征背后的教育動機,即0~3歲兒童重感官教育,3~6、7歲兒童重感性教育,6、7~11、12歲兒童重具象邏輯教育,11、12歲兒童重抽象邏輯教育,通過反邏輯過程推演出不同年齡段教育動機指導下適用的表達方式,以提升兒童展覽的專業(yè)性與有效性。
博物館;兒童展覽;展覽表達方式;教育動機;認知特征
博物館是特定空間的視覺傳播機構,而兒童展覽卻超越了博物館的傳統(tǒng)價值,突出強調它是一個藉由觸摸、探索和體驗來獲得知識與經驗的非正規(guī)學習空間。在這個空間內,兒童可接收感官刺激、建立空間意識、培養(yǎng)邏輯思維、獲得認知發(fā)展、建立同伴關系并塑造價值觀。相較于傳統(tǒng)展覽,兒童展覽的傳播目的更強調做中學與玩中學。對多數(shù)博物館而言,它是一個特殊而又棘手的命題。雖然博物館的實物性和非正式性天然適合兒童,正如皮希泰利(Piscitelli,B.)等所言:“當兒童與某件展品、某個想法和某一體驗建立聯(lián)系時,學習的過程便開始了”。[1]但是兒童認知存在明顯的階段性特征,而我國博物館普遍缺乏為兒童策展的經驗,未能把握好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
有鑒于此,本文將探討為兒童策展時不同表達方式的選用,有沒有基于不同年齡段認知特征的內在規(guī)律可循?如果有,其規(guī)律為何?
探討兒童展覽闡釋的表達方式及其教育動機問題,首先需要厘清何為兒童展覽。本文在“展覽”和“兒童博物館”的基礎上對兒童展覽的概念進行界定。
關于展覽的概念,學者主要從兩種視角進行界定。首先,強調結果呈現(xiàn)。本尼克(Beneker,K.)認為展覽是“一個平臺,能夠激發(fā)展出者和你的想象力,并把它帶到其他知識領域”。[2]馬克·瓦爾希默(Mark Walhimer)提出它是“在一個公共空間內放置,用以提供人們觀看和互動展品的事件”。[3]王宏鈞指出它是“由比較穩(wěn)定的主題、內容、展品(主要是館藏文物標本)和比較完美的藝術形式構成為陳列體系”。[4]其次,兼顧過程和結果呈現(xiàn)。嚴建強提出所謂展覽是指“在一系列時間、空間或內容上具有相關性的藏品中提煉出主題,然后根據(jù)這個主題對它們進行符合認識論和審美要求的有機組合,構成一個能反映自然生活或社會生活某些事實、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形象體系”。[5]陸建松強調它是“在特定空間內,以文物標本和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以藝術的或技術的輔助展品為輔助,以展示設備為平臺,依據(jù)特定傳播或教育目的,使用特殊的詮釋方法和學習次序,按照一定的展覽主題、結構、內容和藝術形式組成的,進行觀點和思想、知識和信息、價值與情感傳播的直觀生動的陳列藝術形象序列”。[6]
兒童展覽通常集中于兒童博物館,美國兒童博物館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Museums)指出兒童博物館是“專門為兒童設計的提供兒童在博物館環(huán)境里通過玩樂和探索進行學習的地方”;美國博物館聯(lián)盟(America Association of Museums)所做定義:“它是以服務兒童的需求以及興趣為使命的機構,機構空間的展覽及活動都是以鼓勵學習、激勵好奇為出發(fā)點。”美國愛荷華大學博物館課程提出:“它是專以少年兒童為對象,并將所有內容依照兒童的心智能力來制作,經常是由教育專家來統(tǒng)籌,并備有興趣教室與自我表達等活動的博物館?!盵7]
如果說上述“展覽”概念提供了界定兒童展覽的視角,那么“兒童博物館”則從內容上為兒童展覽規(guī)定了要義:依據(jù)兒童心智,滿足兒童興趣,強調寓教于樂。據(jù)此,筆者認為兒童展覽是指“根據(jù)兒童身心特征確定主題,制作和征集展品,然后在特定空間內,根據(jù)主題借助多種形式對展品加以生動活潑呈現(xiàn),構成一個能反映自然、社會生活中某些事實、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展示傳播體系”。
兒童展覽和成人展覽的殊異性首先表現(xiàn)為學習方式的不同。在成人展覽中“觀察”是觀眾學習的主要方式,而兒童展覽中“參與”才是學習的主要方式。因此,兒童展覽最常用、最重要的兩種表達方式是用于參與的體驗設計和用于參與的探索設計。盡管如此,成人展覽中視覺、符號設計等較為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在闡釋兒童展覽時雖仍是表達系統(tǒng)的重要構成部分,但是已不再擔任“主角”;且與成人展覽相比較,兒童展覽視覺、符號設計的重點亦有所差異。
(一)用于參與的體驗設計
用于參與的體驗設計主要包括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體驗、線性故事與團塊故事體驗、同一題材體驗、多元感知體驗和劇場表演體驗五類。第一,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體驗是指通過展覽空間的氛圍營造與外延設計,打造有趣的沉浸式自然或社會環(huán)境,讓兒童獲得熟悉且直接的感官體驗。第二,線性故事與團塊故事體驗。20世紀中期的敘事革命從文學、歷史學、心理學及視覺傳播領域,博物館展覽出現(xiàn)了敘事實踐,學界將其稱為敘事性展覽,即在展覽闡釋中依循觀眾敘事思維的特征,通過博物館的話語系統(tǒng)來構建敘事語法結構,實現(xiàn)敘事表達,促成敘事傾聽。[8]兒童敘事性展覽,不僅有完整敘述的線性故事體驗,也有局部敘事的團塊故事體驗。第三,同一題材體驗是指將與某一題材相關的展品資料安置于同一展覽空間,通過主題廣度的拓寬,運用互動體驗加深兒童對本主題的理解。第四,多元感知體驗借助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多感官刺激,滿足兒童多感官需求,實現(xiàn)兒童輕松、多維和豐富的體驗。第五,劇場表演體驗通過演出方式和兒童對話,既能調動兒童參與熱情,使過程有趣,也有助于闡釋對兒童而言難度較大的展覽內容。
(二)用于參與的探索設計
用于參與的探索設計包括觸摸、運動與動作探索、認知探索、語言探索與情感社會性探索五種。早期為動手操作,之后為互動探索。20世紀60年代,“互動式”概念取代了20年代開始的“動手操作”,①如果說動手操作只是一個諸如按按鈕的機械化工程,那么互動則實現(xiàn)了從手到腦的思考過程。推動這一個革命性變革的重要人物是兒童博物館之父斯伯克(Michael Spock),但是現(xiàn)今動手操作依然存在。觸摸屬于動手操作,多被運用至兒童早期,運動與動手探索屬于既包括直接的動手操作,又包括互動探索,而認知探索、語言探索與情感社會性探索則更強調互動性。
(三)用于感知的符號設計
用于感知的符號設計可分為用于閱讀的符號設計、用于聆聽的符號設計和用于觸摸的符號設計三類。用于閱讀的符號設計包含普通說明文字、操作與體驗說明文字兩種。普通說明文字按照文字規(guī)模又有標簽式說明文字和解釋性說明文字兩種。用于聆聽的符號設計,可劃定為音頻說明文字和講解導覽兩種。用于觸摸的符號設計主要用來服務視障兒童,以實現(xiàn)博物館的無障礙學習。
(四)用于觀察的視覺設計
用于觀察的視覺設計的形式不拘一格,有單一展品、展品組合、語境化、放大/縮小模型、視頻影像、借助媒介、活態(tài)演示等。盡管用于觀察的視覺設計在兒童展覽中已經減少,但卻是體驗和探索設計的重要輔助手段。其中,展品組合是指將內在或外在有關聯(lián)的展品構成一個系列進行集中展出;語境化是根據(jù)展覽主題和傳播目的,基于科學研究利用展品資料構建展覽容易被兒童理解的語境;放大/縮小模型主要是指為克服時空和視聽局限,將宏觀世界的物件縮小,將微觀世界的物件放大,日常生活中無法看到且又能引起兒童好奇的物件通過模型手段重現(xiàn);視頻影像因具備動態(tài)化、豐富性和生動性等特征,尤其是結合3D等真實效果模擬,使兒童觀眾情有獨鐘;借助媒介中的“媒介”可以是設施設備、小道具、紙質媒體,也可以是某種介質;以人為載體的文化,單純依靠展品呈現(xiàn),輔之以文字說明,難以揭示其內涵,活態(tài)演示能夠將相關技能等通過人的現(xiàn)場展示將操作過程生動再現(xiàn),這種表達方式在兒童博物館、考古遺址類博物館、露天博物館等得到廣泛運用,與用于參與的體驗、探索設計相結合,如同時開辟觀眾體驗區(qū),能更好地激發(fā)并指導兒童主動參與。
簡要歸納兒童展覽闡釋的表達方式后,這些表達方式的擇用是否適合各階段兒童?其背后使用的動機和依據(jù)究竟是什么?則引起我們更大的探究興趣。正如黑爾布呂(Hellbrugge)主張“最佳社會學習發(fā)生在處于不同年齡的孩子們身上”,[9]既然兒童擁有顯著的階段性身心特征,那么究竟應當如何擇取表達方式,才能與兒童身心需求相適宜,以發(fā)揮最佳傳播效果?影響表達方式選取的教育動機是什么,它們有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這種規(guī)律性能否用來有效指導兒童的策展實踐?(見表1)
表1 兩方面維度考察及其發(fā)現(xiàn)
(一)0~3歲兒童展覽表達方式重感知教育
0~3歲嬰幼兒的身體按照既定方式發(fā)育。[10]此時,腦細胞成長最快,到3歲時腦重到了成人的約80%-85%,腦重的增長,是因為神經細胞中出現(xiàn)新聯(lián)結的樹突,形成神經通道中髓鞘,這些潛在“聯(lián)結”比將來任何時候都多,如果沒有適當刺激,上億種聯(lián)接會因為沒有被使用最終消失不見。[11]因此,這個階段嬰幼兒認知呈現(xiàn)兩大特征:一是存在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學習潛力令人驚愕;二是擁有強大的信息處理系統(tǒng),是一個能夠自我驅動的感覺機器。面對本階段兒童認知特征,其教育動機應為感知教育,因此展覽表達方式的選擇重在提供適當?shù)拇碳ひ源俪山逃Ч_成。那么,問題是刺激哪些方面,怎樣才算適當?作為一個感覺機器,此時的兒童會用觀察、傾聽、叫喊、觸摸和品嘗等手段來了解這個世界,因此刺激借助多元交互感知系統(tǒng)實現(xiàn),主要有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等。
第一在體驗設計方面,本階段重點是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體驗的設計。第二在探索設計方面,所有方式都可有所涉及,但由于此時兒童處于探索初期,主要依靠動作、運動來積累感性經驗。以休斯敦兒童博物館的“小孩場所(Tot Spot)”展區(qū)為例,該展區(qū)的目標年齡為0~35個月,展區(qū)內營造了小屋、圓形劇場等社會體驗環(huán)境,所有展品都能夠被探索,如一些展品有把手可推動或旋轉,展區(qū)內的球和枕頭可滾動、踢和扔,小觀眾可以使用鏡子或圍巾在劇場跳舞。①筆者現(xiàn)場采取觀察法所獲,參考休斯敦兒童博物館官方網站[EB/OL],[2017-06-03].http:// www.cmhouston.org/totspot.因此,0~3歲兒童展覽需要重視環(huán)境的體驗設計和實物操作等動作類的探索設計。此外,還可提倡顏色、大小、氣味分類,展品位置秩序性的認知探索設計,以及音樂類、圖畫類、與父母和同伴一起玩樂等情感社會性探索設計。第三在符號設計方面,在不得已情況下才使用文字,多使用色彩飽和度高的圖片;適當使用音頻符號設計,但注意用語簡潔、生動活潑、語速適中。第四在視覺設計方面,可借助展品組合、語境化、展品放大和模型等帶來強烈的視覺刺激,同時要藉由視覺設計來布置良好的視聽環(huán)境。以費城請觸摸博物館(Please Touch Museum)的“蹣跚學步(Toddler Zone)”展區(qū)為例,該展區(qū)專門為3歲及以下兒童設計,展區(qū)除了懸吊本展區(qū)目標年齡的展板外(見圖1),無一說明文字。視覺設計方面如家門口臺階(Front Step)以全景圖展示家周圍的街景,展區(qū)的前面是對家門前的臺階、庭院里的草坪和秋千的情景再現(xiàn),里側是家的縮小模型。②筆者現(xiàn)場采取觀察法所獲,并參考請觸摸博物館官方網站[EB/OL],[2017-06-03].http:// www.pleasetouchmuseum.org/experience/permanent-exhibits/.
圖1 請觸摸博物館的“蹣跚學步”展區(qū)
(二)3~6、7歲兒童展覽表達方式重感性教育
人體大腦成熟路線是從枕葉→顳葉→頂葉→額葉,對于6、7歲幼兒,大腦皮質各區(qū)實際上已接近成人水平[12]。作為生命活動最高調節(jié)器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美國斯佩里教授通過割裂腦實驗,證明了大腦不對稱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并因此獲得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F(xiàn)代神經生理學也表明,左腦承擔語言、邏輯、分析、代數(shù)等,右腦負責音樂、圖畫、綜合、情感等。[13]因此左腦負責理性、右腦負責感性,而右腦開發(fā)的最佳時期是6、7歲之前[14],爾后步入左腦優(yōu)勢時期。因此,盡管隨著兒童詞匯量增加,出現(xiàn)語音、閱讀和書寫的敏感期,但是語言發(fā)展仍受情境影響,表達時要依賴情境。由于大動作的完善和精細動作發(fā)展,兒童初步具備平衡力、耐力和力量,能夠靈活協(xié)調運用手,因此特別適合音樂、圖畫、想象和創(chuàng)意等。兒童感覺如視聽等趨于健全,知覺獲得發(fā)展,主觀色彩濃,情緒外露,容易被情境感染,開始用簡單的符號來代替事物,但思維發(fā)展離不開具體實物,感性經驗積累為今后的抽象思維做好準備。[15]因此,無論從腦結構的優(yōu)勢開發(fā),還是各項指標的發(fā)展變化,在兒童展覽表達方式的選擇時需要重感性教育,否則將會因錯失良機而追悔莫及。
首先,在體驗設計方面,所有的設計方式都可選用,其中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以及多元感知的體驗設計可用于感受和發(fā)現(xiàn)美、感覺空間和形狀關系、積累生活經驗的體驗;線性與團塊故事、同一題材和劇場表演體驗,則須注意擬定的主題應淺顯、生動,重視右腦負責的音樂、繪畫、想象、創(chuàng)意和情感方面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以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的“皇冠家庭玩樂實驗室(The Crown Family Playlab)”為例,該展區(qū)的目標年齡是2~6歲,展區(qū)的體驗環(huán)境不再是小屋等簡單的概念復原,而是出現(xiàn)了情境化的印第安人之家、自然奇觀、標本抽屜,幼兒可以裝扮成動物、探索印第安人之家、玩非洲鼓、跳拉丁舞,還可以拉抽屜發(fā)現(xiàn)隱藏物件。①筆者現(xiàn)場采取觀察法所獲,并參考菲爾德博物館官方網站[EB/OL],[2017-06-01].https:// www.fieldmuseum.org/at-the-field/exhibitions/crown-family-playlab.其次,在探索設計方面,各種設計方式都應得到鼓勵,觸摸設計相較于動作與運動設計,逐步弱化,此時動作與運動設計須重視培養(yǎng)初步的平衡能力、力量和耐力,創(chuàng)造幼兒協(xié)調用手的機會;認知探索設計,可設置諸如抽屜展示等培養(yǎng)兒童觀察、分類等直接經驗,從感性認識上來探究問題,如利用生活場景的展覽讓兒童感受和理解數(shù)量;語言探索設計除了在前文提及的音頻說明文字,還可以采用語音錄制、講故事、播放音樂等設計;情感和社會性探索設計,可以與體驗設計相結合,并設定初步建立道德、安全保護、自信自主、尊重他人、親子互動、情緒管理、適應環(huán)境等教育子目標。如美國諾沃克兒童踏腳石博物館(Stepping Stones Museum for Children)新的基本陳列“社會情感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展區(qū),孩子們可以通過藝術、音樂和合作游戲來學會表達自己和探索自我情緒,如在相機前表演。①筆者現(xiàn)場采取觀察法所獲。正如該館展覽設計和傳達主任莫里爾(Sheri Cifaldi-Morrill)指出該展區(qū)希望鼓勵積極行為,采用有吸引力的方式強調社會情感學習的重要性。再次,在符號設計方面,隨著兒童詞匯量增加,所有設計方式都可以出現(xiàn),但是由于他們僅僅能接受文字、圖像等簡單概念,要內容簡單,圖文并茂,并且以圖為主,鼓勵使用音頻類說明和講解導覽。最后,在視覺設計方面,所有的設計方式都可使用,但都要重視這類設計從色、形、意等方面帶來感性的視覺體驗,因此通過視覺設計營造氛圍在本階段依然是重點。如芝加哥兒童博物館(Chicago Children's Museum)“謹慎行事(Play It Safe)”展區(qū),主要服務3歲以上的兒童,它不僅從色彩、材質等對展墻、建筑立面都進行了外延設計,還采用設施設備、標識復原等,使它如同消防局的仿真兒童版(見圖2)。②筆者現(xiàn)場采取觀察法所獲,并參考芝加哥兒童博物館官方網站[EB/OL],[2017-06-04].http:// www.chicagochildrensmuseum.org/index.php/experience/allstate-play-it-safe.
圖2 芝加哥兒童博物館“謹慎行事”展區(qū)
(三)6、7~11、12歲兒童展覽表達方式重具象邏輯教育
12歲時的兒童腦重和成人基本一致,大腦皮層神經纖維完成了“髓鞘化”,神經細胞體積變大,神經傳導的準確性提升。[16]大腦皮層相較于前一階段具備抑制功能,但是興奮仍強于抑制。然而,抑制性條件反射還是增強了兒童內心的穩(wěn)定性,能更好地支配行為、適應外部環(huán)境??傮w看來,兒童此時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趨于平穩(wěn),發(fā)展的條件和具備的能力也逐步完善。因此,口語能力獲得發(fā)展,發(fā)展出書面語言,出現(xiàn)默讀思考或者提前構思等內部語言;開始有意識地學習,并能執(zhí)行大量精細、復雜動作;思維發(fā)生質變,從以具象思維為主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但抽象思維很多時候都離不開具體形象;伙伴關系在兒童的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7]趨于穩(wěn)定的腦結構以及由此發(fā)展出的各項條件和能力,決定了6、7歲兒童展覽表達方式的選擇需要重視理性的初期教育,仍然依賴具體形象思維,因此體驗式的探索方式尤其適合。
一是體驗設計和探索設計。此時,需將兩類設計融為一體,在體驗中進行探索,這種設計有助于挖掘本階段兒童的潛在價值,較好地吸引他們“投入”。以法國拉維萊特科學與工業(yè)城的新兒童城(La Cité des enfants Cette)為例,該展區(qū)為12歲以下兒童創(chuàng)設,分為身體、通信、電視演播室、水游戲、花園和植物6個部分,如身體區(qū)域,可以聽心臟跳動、用自行車保持平衡、觀察身體內部、改變自己的外觀等,通過各種體驗性的探索去了解人體機器及其擁有的多種能力。①參考法國拉維萊特科學與工業(yè)城官方網站[EB/OL],[2017-05-04].tp://www.cite-sciences.fr/en/explore/ permanent-exhibitions/cite-des-enfants/只不過10歲前體驗中的探索還是重視具象思維培養(yǎng),即具體的比較、分類等數(shù)理問題,直觀推理和依靠實物的想象等。10歲后這種體驗探索要重視抽象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思維的發(fā)展,即抽象比較、分類、推理和有意義想象、創(chuàng)造性想象等。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探索屋(Discovery Room)”二樓為例,服務對象是7~12歲兒童,該展區(qū)的傳播目的為動手體驗科學,展區(qū)共分四個部分,如其中的“地震實驗室”部分,它既能滿足10歲以下兒童借助電子屏和地圖觀看地震活躍區(qū)和最新地震區(qū),也能滿足10歲以上兒童使用地震監(jiān)測儀進行深入探索。②筆者現(xiàn)場采取觀察法所獲,參考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官方網站[EB/OL],[2017-05-16].http:// www.amnh.org/exhibitions/permanent-exhibitions/discovery-room/discovery-room.
二是符號設計方面,用于閱讀和聆聽、觸摸的符號設計皆適合,此時符號設計的功能開始變強。10歲前兒童說明文字、出版物等符號設計和3~6、7歲趨同,注意內容淺顯易懂、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因為兒童只能理解淺層和具象,10歲后兒童可以使用具有內在意義關聯(lián)、能促成他們獨立思考的說明文字、出版物等。
三是視覺設計所有的方式都可以采用,但是10歲后應有意識地借助設備和特殊介質等媒介進行。視覺設計要鼓勵自覺觀察,從觀察表面特征到本質特征、從模糊觀察到精確觀察,重視時間、距離、方位知覺,刺激兒童有意義記憶。
(四)11、12~18歲兒童展覽表達方式重抽象邏輯教育
有人將青少年的大腦比作還沒組裝好的家庭音響,并且供應商還未把遙控器送來。因為一方面此時海馬會長出大量的樹突和軸突,又是一個提高腦功能的重要時機。[18]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前額葉皮層對標于成人還未成熟,它要到25歲左右才能發(fā)育完全,類似于大腦遙控器的前額葉皮層仍然難以有效對大腦發(fā)號施令,青少年的大多數(shù)決定是使用大腦后部,因此成年人能夠很快意識到錯誤,而青少年很難。[19]并且青少年大腦的獎勵系統(tǒng)——伏隔核和杏仁核等卻成熟較早,因此他們會尋求更多刺激,受到大中型獎勵相較于成人要興奮。鑒此,腦結構的發(fā)育在本階段各種矛盾與機遇并存。由此發(fā)展出的條件與能力也具備顯著特征。兒童擁有足夠的詞匯量,口語水平成熟,靈活運用書面語,內部語言逐步簡約;行為控制童年型,但是行為表現(xiàn)和動機成年型;在抽象思維指導下觀察能力走向概括、成熟,有意記憶占主導,產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自我意識不斷成熟,形成世界觀,個性穩(wěn)定,社交關系敏感,但是情感豐富易激動。因此,面向青少年的兒童展覽在表達選擇上應當強調抽象邏輯教育,體驗設計不再那么重要,而此時較高層次的探索設計尤其適合他們。
其一,體驗設計方面。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體驗設計開始減少,其余的設計方式都能加以使用,但內容可強調發(fā)展長時間、大空間概念,鼓勵長時間、全面觀察,思考本質,深度要適當,增強意義記憶,學習理解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尊重青少年交往和性心理發(fā)展。其二,探索設計方面,動作與運動探索、認知探索、語言探索和情感社會性探索都可采用,但可較少采用觸摸探索。動作與運動探索和認知探索緊密關聯(lián),精細、復雜的動作服務于認知探索,此時的認知探索重在感知、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和抽象邏輯思維方面的探索,同時應促使青少年意識到自身擁有獨立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特征。如美國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SmithsonianNationalMuseumofNatural History)的“很好奇(Q?rius)”展區(qū),面積929平方米,是一個開放的科學探索中心,配備有光電數(shù)字成像系統(tǒng)和顯微鏡,鼓勵青少年探究各種化石、礦物等,還可注冊一個Q-card,將每次發(fā)現(xiàn)結果保存,實現(xiàn)全程自主學習(見圖3)。①筆者現(xiàn)場采取觀察法所獲,參考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官方網站[EB/OL],[2017-05-30].http:// qrius.si.edu/.在情感和社會性探索方面,要將青少年提升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發(fā)展意志、實現(xiàn)自我需要、引導性心理作為探索設計的目標。如英國吉佛瑞博物館(Geffrye Museum)的“青少年臥室(Teenage Bedrooms)”展覽,展示了26名倫敦青少年的臥室,通過臥室來闡釋友情與記憶,并突出說明了家庭和私人空間的矛盾,側面引導青少年正確理解與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尤其是與父母之間的關系。②參考英國吉佛瑞博物館官方網站[EB/OL],[2017-05-21].https://www.geffrye-museum.org.uk/aboutus/press/ releases/teenage/.其三,符號設計方面,各種符號設計都可采用,但是有兩點變化,第一操作和體驗說明文字在此時突顯重要性,第二說明文字表述應保持內容的豐富和深刻、邏輯嚴謹,并可適當使用網絡用語。其四,視覺設計方面,視覺設計不再強調環(huán)境營造,各種設計方式都能使用,但借助設備和特殊介質將成為視覺設計中最重要的表達方式,鼓勵青少年通過設施設備和特殊介質等展開深層探究,以滿足求知欲、發(fā)展興趣、培養(yǎng)邏輯思維、促使個性成熟或情感穩(wěn)定等教育目標。如富蘭克林機構(FranklinInstitution)“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展項,在一個放大的樹苗模型內部,用不同顏色的電流動態(tài)演示,在可見光照射下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葡萄糖并釋放氧氣的過程,使青少年能準確掌握光合作用的步驟,吸引注意并啟發(fā)思考(見圖4)。①筆者現(xiàn)場采取觀察法所獲。
圖3 美國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很好奇”展區(qū)
圖4 富蘭克林機構“光合作用”展項
兒童展覽能夠發(fā)揮博物館的特性和強項,國外也有成功案例證明兒童展覽確實能在兒童教育上有所作為,那么如何提高我國兒童策展的專業(yè)性和有效性,以走出兒童展覽一方面供不應求,一方面難以適合相應年齡段兒童的困境,這些需要從理論層面做一些系統(tǒng)思考。本文首先厘清兒童展覽定義,歸納兒童展覽的主要表達方式;其次從兒童基于腦結構發(fā)育的認知特征,抽象出不同年齡段兒童展覽的教育動機,并依據(jù)教育動機來選擇適切的展覽表達方式。然而,這里筆者還有四點提醒:第一,不同年齡段擁有不同的教育動機,因此不同年齡段選用的展覽表達方式及其內容側重點差異顯著,盡管如此,也應承認兒童之間存在個體差異。第二,目前無論是對于兒童腦結構及其認知規(guī)律、博物館兒童分年齡段教育動機,還是兒童展覽的表達方式,目前在博物館領域的研究都極為粗淺,未來需要更深入、系統(tǒng)的探究。第三,為0~3歲兒童和11、12~18歲青少年②根據(jù)腦電的變化,13~14歲是一個明顯的加速時期,整個大腦除額葉外,α波、β波之間的斗爭基本結束。引自林崇德.中國優(yōu)生優(yōu)育優(yōu)教百科全書:優(yōu)教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123.策展尤其重要,因為從認知最本質的物質基礎——腦結構發(fā)育而言,人的一生樹突、軸突在這兩個階段大量生長,如果未得到有效聯(lián)結,這些突觸將永遠消失殆盡。因此,這兩個階段使快速學習多樣化內容成為可能,否則將浪費腦潛能開發(fā)的重要機會。為此,需要提供“豐富”并且“適當”的刺激。第四,我們要從培養(yǎng)人的高度來規(guī)劃兒童展覽,在非強制和自發(fā)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優(yōu)質的展覽“盡可能地消除妨礙他所需要的‘正?!l(fā)展的障礙”。[20]兒童在獲得身心適宜發(fā)展的同時,使得興趣自然孵化并得以培養(yǎng),由此不自覺地養(yǎng)成博物館學習習慣和終身愛好。
參考文獻
[1]Piscitelli B.,Anderson D..You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f museum settings and experiences [J].Museum ManagementandCuratorship. 2001,19(3):269-282.
[2]原文是“From this platform,you,the exhibitor,can fire the imagination and carry it out into other areas of knowledge.”引自Beneker,K.Exhibitsfiring platforms for the imagination[J].Curator,1958,1(4):76-81.
[3]Mark Walhimer.Museum Planner[EB/OL],(2011-07-25)[2016-08-25].http://museumplanner.org/museum-exhibition-design-2/.
[4]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46.
[5]嚴建強.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24.
[6]陸建松.博物館展覽策劃:理念與實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11.
[7]G.Ellis Burcaw.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M].Berkeley:AltaMira Press,1997:56.
[8]周婧景.敘事心理學:博物館展覽闡釋的心理中介[J],博物館學季刊,2017,31(1):70.
[9]Hellbrugge,T..Earl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ficiency in Later life[J].Child and Family. 1979,4(3):18.
[10]Guy R.Lefrancios.Of Children: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9 edition[M]. 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2000:203.
[11]吳妍嬌.專訪科學男生Dr.魏[EB/OL],(2017-05-26)[2017-06-01].http://www.a-site. cn/article/1384614.html.
[12]李長恒.青少年衛(wèi)生保健指南[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2:9.
[13]李四達.數(shù)字媒體藝術概論第3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48.
[14]陳雪梅.盤活孩子的右腦如何打開孩子的智慧之門[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27.
[15]Guy R.Lefrancios.Of Children: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9 edition [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2000: 311-347.
[16]諸福棠.現(xiàn)代育兒新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2:375.
[17]Guy R.Lefrancios.Of Children: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9 edition [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2000: 305-399.
[18]瑪麗安·戴夢德、珍妮特·霍普森著,司徒馬、夏效剛主譯.兒童智力發(fā)育的五大里程碑提高兒童全項智能的科學方法[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268.
[19]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編寫,周加仙等譯.理解腦:新的學習科學的誕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47.
[20]Maria Montessori.The Discovery of the Child [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86:92.
The Analysis of Expression of Children Exhibition Interpretation and Its Educational Motivation
Zhou Jingjing
The paper starts with generalizing four types of expressions in children exhibition,which are interpretation of symbol design for perception,visual design for observation,experience design and exploration design for participation.It excavates the children's cognitive rules affecting the choice of expression,tries to further interpret the education motivation behind cognitive rules,namely sense oriented education of children exhibition expression for 0 to 3-year-olds,emotion oriented education for 3 to 6 and 7-year-olds,concrete logic oriented education for 6,7 to 11 and 12-year-olds,abstract logic oriented education for 11 and 12-year-olds,and makes out the effective expression of children exhibition applicab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ducation motivation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through anti-logic process aiming for enhancing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ldren's exhibitions.
museum,children exhibition,the way of exhibition expression,education motivation,cognitive laws
①周婧景: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講師;研究方向:博物館與兒童利用、博物館展示設計、博物館學理論;通訊地址:上海市楊浦區(qū)邯鄲路220號;郵編:200433;Email:orchid_z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