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鷹:責任在肩榜樣在前
——解放軍總醫(yī)院老年心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李小鷹央視勵志開講
節(jié)目現(xiàn)場,她跟大家分享了一位病人的故事,這位病人為何令她感到最為遺憾?又是什么力量一直激勵著她,要做一名真正的好醫(yī)生呢?
我是從1973年開始走上醫(yī)學道路的,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43年了,我一直在臨床一線。都說不忘初心,我的初心是什么呢?我的初心就是要做一個好醫(yī)生,怎么樣才是一個好醫(yī)生呢?我想給大家說一說我的體會。
首先,作為一個好醫(yī)生,必須以病人第一。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要知道病情就是命令,爭分奪秒,這對我們這個職業(yè)太重要了。我有一個病人,她是一個江西的農(nóng)民,來看病的時候75歲,她血壓很高,180毫米汞柱-200毫米汞柱,她看了很多地方,從江西的縣城到省城。我看了以后分析了一下,她可能是一個不典型的原醛,通過實驗性治療,她的病治好了。在我這兒看病前后有5年時間,每年春節(jié)她回去前都要到我這兒查一查。她說,李主任,只要你說我都聽。過了好幾年,有一次來看病跟我說,主任,我孫子考上大學了,你看看他的錄取通知書吧。因為你知道,我特別忙,病人都在旁邊圍著,我就是低著頭寫,我說我不看,真的沒時間。之后她女兒推了我一下說,主任你看看吧,我們都走到地鐵站了,我媽非要回去拿的。我這才抬眼看到顧阿姨的表情,一下僵在那兒,手都進了書包又停在那兒。我一下有點過意不去,我說我看看,她馬上就笑了,拿出來一個復印件,她當時是非常幸福的。
后來,她80歲了,有一次她女兒推著她來看病,來之前她女兒給我發(fā)了一個短信:肝癌晚期,保密。又過了幾個禮拜,她女兒給我打電話,那個時候我正好特別忙,她說主任,我媽要見你,我說見我干什么呢?她說她有話要跟你說,我說下午四點以后有時間,結果那天我就忘了。到了晚上準備睡覺,我一看手機,她女兒發(fā)了一條短信說:李主任,你一直沒來,我媽說你肯定有大事,我們就走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她女兒來的時候戴著黑紗,我出門診她特意來的,她說李主任,我是想告訴你我媽走了,她走的時候不痛苦,她知道自己得了這個病,就下了決心,平靜地對待死亡,除了止疼藥,不吃別的藥,她不想給家里增加負擔。后來我說,那她臨走有什么話嗎?女兒說,她只說了一句話,就是沒能見到李主任,這句話她說了兩遍。當時我的心真是揪起來了,而且半天沒說出話,我在自責,很對不起顧阿姨。
實際上,不能總是拿忙來推卸責任,有的時候是可以做到的,可是我們沒有做到。牟善初說過一句話,他說醫(yī)生最高的獎賞就是病人的信任。牟老是我們老年醫(yī)學的奠基人之一,我經(jīng)常跟我的學生講牟老的故事。那是1992年的一個冬天,下著大雪,深夜,我在搶救一個病人,這個病人病情很復雜,我們搶救到兩點鐘的時候,病情還沒有好轉。這時,因為牟善初是醫(yī)療組的組長,我就給他打了個電話,然后牟老說,你趕快去看我桌上那個書里面夾了一張酸堿失衡的檢查表。我剛拿出來檢查表就想到牟老肯定會過來,于是趕快打電話,結果接電話的是他的老伴兒,她說他已經(jīng)走了。
知道我為什么擔心嗎?他曾經(jīng)摔倒過。因為從他們家出來有個拐彎,有條小路,他曾經(jīng)摔倒過,他有青光眼,于是我早早在電梯門口等著。我們的病房在11層,我看著電梯從1層上來,到了11層,電梯一打開,牟老穿著一件羽絨服,上面全是雪,厚厚的,他都沒有來得及穿雙棉鞋,穿了一雙單鞋,已經(jīng)濕透了。他把衣服脫下來就說,快點把病人情況說一下,然后就到病人身旁,然后分析,帶著我們一起搶救。兩個小時以后,這個病人慢慢地轉危為安了,天亮后,大雪也停了。4點多鐘的時候,我們送牟老走,其實電梯已經(jīng)開了,牟老又把電梯關上了,他回過身來跟我說:“小鷹,你要記住,在搶救中學習,搶救是最好的學習?!?/p>
像這樣的事情在我們醫(yī)院是很多的,蘇鴻熙是我國胸心外科的創(chuàng)始人,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天夜里一個病人急救,病情非常危重,打電話給蘇老說,他連襪子也沒穿、登上鞋就往外跑。經(jīng)過樓道的時候,一只鞋就掉了,他連鞋都沒有找,光著一只腳跑到了醫(yī)院,跑到了手術室。等上手術的時候,穿手術衣時才發(fā)現(xiàn)只穿了一只鞋。后來病人救過來了,大家說他是“赤腳醫(yī)生”,蘇老說:“我是半赤腳,因為我那只腳還穿著鞋呢?!?/p>
蘇老在美國學習后回來,買了兩臺心肺機,當時美國是不想讓他走的,而且他已經(jīng)跟一個美國姑娘結婚了,怎么回的國呢?他用了這樣的辦法,他叫夫人先到加拿大,然后把心肺機寄到倫敦,再讓他的妻子到倫敦去接收這個心肺機,然后兩人到倫敦去會合。他們到倫敦的時候非常興奮,但是手里已經(jīng)沒有錢了,他們就到了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大使館給他們辦了機票。回到國內(nèi),蘇老帶著一腔報國的熱情回來,開創(chuàng)了我們的心肺外科。1953年,美國做了第一例心房缺損的手術,蘇老在那學成回國。1957年的7月,他進行了第一次動物實驗。1958年6月26日,做了我國第一例心室間隔缺損的手術,病人才6歲。當時只有美國和德國做過,我們是第三,只比美國晚了5年,現(xiàn)在這種手術在我們的國家已經(jīng)有六百多家醫(yī)院是可以做的了。
25年來,牟老在那個大雪的夜里對我說的話,我一直記在心里。四十多年來,從臨床醫(yī)生到主治醫(yī)生,我遇到無數(shù)次電話,都做到了隨叫隨到。其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當醫(yī)生很累的,有的時候是精疲力竭。有一次,連續(xù)四個夜里都半夜叫起來,白天也不能休息,兩天、三天,到第四天,我就醒不來了,電話響了兩次,就是睜不開眼。最后使勁睜開眼坐起來,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但是我很快就沖出家門,為什么?我覺得有兩個動力,第一是責任在肩;第二是榜樣在前,我會一下子想起來老師們榜樣的作用,我覺得沒有任何理由不向他們學習。
二十年前一天,早上六點多鐘,我管病房,因為交接班一般是不太安全的時候,所以我每次會晚下班。那天我正要脫白大褂,就聽到走廊里大喊一聲,我立刻就沖出來了。一個病人“猝死”在廁所里,我沖進去的時候心跳和呼吸都沒有了,我就立刻做人工呼吸、心臟按壓,很快人就都到了,連上心電圖一看,是個室顫,當時就搶救過來了,病人復蘇成功了!我們把他抬到床上,繼續(xù)搶救,病人醒了,因為時間短,他的第一句話是“我怎么了?”他的老伴在旁邊早就泣不成聲了,而我們大家都笑起來了。要知道這個病人當時75歲,后來他又幸福地活了五年,這是我覺得非常成功的一個病例。
我一直覺得我很幸運,能夠在這樣的一所醫(yī)院里工作了這么多年,我聽到了這么多、看到了這么多,接觸到這么多老教授、老專家,對我們是非常大的鞭策。
李雪源據(jù)央視綜合頻道《開講啦》節(jié)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