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四喜
(江蘇省宿豫中學 223800)
不少教師有這樣的困惑:自己認真?zhèn)湔n、上課,仔細批改作業(yè),課余認真輔導,學生的成績卻不太理想,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為何?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學生存在假學習現(xiàn)象??v觀他們的課堂表現(xiàn)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灌輸?shù)闹R,貌似認真學習,其實不少人思維停滯,不愿動腦想;行動遲緩,不愿動筆寫、更不愿動嘴說。還有部分學生對老師的講解,不聞不問,漠不關心,好像課堂上的一切都與他們無關,更有甚者身在課堂心在外,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要想徹底改變這種局面,讓學生真學習發(fā)生,教師必須做出改變。
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幾乎是大部分中小學教師的每天全部工作。學生通過做作業(yè)鞏固所學知識,自我評估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教師通過批改作業(yè),了解學生掌握情況,以便進一步采取措施。作業(yè)怎么改更有效?全批全改便于掌握學情,需要耗用教師大量的時間。有沒有更好一點的方法,讓教師改得輕松,學生學得有效?通過多年的實踐,筆者探索出一種行之有效方法:作業(yè)不全批。這樣可讓教師從繁重的作業(yè)批改中解脫出來,更重要的是通過作業(yè)的部分批改,促進學生相互研究、合作學習,促進真學習的發(fā)生。
圖1 學習的金字塔理論
筆者之所以對作業(yè)批改形式進行了變革,完全是受學習金字塔理論(圖1)的啟發(fā)。對于學生作業(yè),只批改同桌兩人中的一份,而后讓他們討論、研究,由做對的學生講解給同桌聽,教他人。也可以請教前后左右的同學。平時的作業(yè)、講義、試卷,個人先獨立完成,而后同桌兩人互相對答案,如果結果不一致,說明至少有一人做錯,甚至兩人都錯。對結果不一致的習題,要求學生相互討論或請教他人,形成定論后同桌兩人只需上交一份作業(yè),如果最終還是各持己見,就把該題的兩個答案都寫上。這樣教師只需批改全班一半人數(shù)的作業(yè),通過批閱,找到存在的問題,以便進行針對性講解。課前把批閱好的試卷和答案分發(fā)給學生,課上他們先結合答案,相互討論,自我評析,此時教師加強巡視,個別指導,最后解決存在的共性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這樣每個學生都變成了學習的主人,同桌間會相互督促,學習主動性增強,積極性提高。同桌兩人,只批改一人,這樣做淡化個體,突出小組,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團結協(xié)作精神,還有利于促進他們主動討論,把知識教給同伴,在提高同伴的同時也加深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收獲雙贏。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通過這樣的處理,全體學生都動了起來,消除了假學習現(xiàn)象,學生的精神面貌好轉。
絕大部分教師實驗教學的模式為:教師先講述、示范,交待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而后學生照壺畫瓢進行實驗。這樣處理可讓實驗課按照教師的課前預設有序進行,便于掌控,但會導致學生亦步亦趨,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思考,他們對實驗過程和結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操作模仿式的實驗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做與不做區(qū)別不大。
為了促進學生真實驗,增加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動手前教師不再示范。學生進入實驗室后自由做實驗,讓他們在做中學、錯中學。實驗所需的儀器、材料、用具等,學生自己準備。開始時學生不適應,認為老師太懶。一段時間后,他們的收獲卻是巨大的。
例如“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這個實驗,教師課前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材料,課上用自己帶來的材料進行觀察。學生熱情高漲,帶來的材料也多種多樣,如校園植物類(葫蘆蘚,黑藻,柳樹、梧桐、女貞、桃樹、梨樹、香樟、雪松等植物的葉,月季、菊花、凌霄等花瓣),蔬菜類(小青菜、絲瓜、蘿卜、大豆、辣椒、茄子、洋蔥等)、盆景類葉片(文竹、綠蘿、吊蘭、蘇鐵、白掌、富貴竹、散尾葵、發(fā)財樹、鐵線蕨、鴨腳木等)、其他(一片牛肉、一根頭發(fā)等)。
學生自主實驗時會提出各種問題,此時教師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思考:你一定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自己想想辦法等。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獲得的知識一定比老師告訴他記憶深刻。這樣的實驗課,讓他們在做中學、錯中學,學生收獲巨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必須懂得什么該講,什么留著不講,不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學生思維的引爆管,馬上就在學生的思維中出現(xiàn)了問題。”要想讓學生主動真學習,教師必須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要樹立以生為本的觀點,融入到學生之中。教師要設法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以促進真學習的發(fā)生。
3.1 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要改變我講你聽、我說你記的一言堂現(xiàn)象,要引導學生自學,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例如,一堂美國學校的生物觀摩課,當學生到講臺前領取蚯蚓時,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學生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費了好大周折。老師并沒有流露出半點不快?!@位教師“組織教學”的能力似乎很差,但整節(jié)課學生收獲卻很大,每個學生都親自感觸到了蚯蚓粘滑的體表及蠕動,有的學生還勇敢地品嘗了蚯蚓是什么味道。這些在我國的生物學課堂里是很少見到的。試想:如果教師一味講解,全部包辦,不放手給學生,課堂秩序肯定會好起來,學生也不會出“亂子”,其效果卻大相徑庭。所以,該放手時就放手,不必講述過多。
3.2 問題導學,促進深度思考 “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教學中可用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驅動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獲取之中。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要注重問題的質和量。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要難易適中,太簡單的問題,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過難的問題會使他們感到高不可攀。所提的問題要能激起學生思維內驅力,使其處于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狀態(tài)。這樣才能讓學生走上真學習的軌道。
例如,在復習“群落的結構”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種間關系與種內關系,可讓學生思考:大魚吃小魚,體現(xiàn)了生物間怎樣的關系?有的同學認為:體現(xiàn)了捕食關系,也有人不同意該觀點。此時教師可稍加引導,促使學生參與到討論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翻閱教材,查找資料,最后達成共識:如果大魚和小魚屬于同種生物,大魚吃小魚,體現(xiàn)的是種內斗爭,如果大魚和小魚屬于不同種生物,體現(xiàn)的是捕食關系。課堂上可用問題驅動學生思考,促進真學習的發(fā)生。
3.3 限時講授,促進學生交流展示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專注程度一般只能保持10分鐘左右,10分鐘后,如果所專注的事沒有變化,人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因此,教師每次連續(xù)示范、講解絕對不能超過10分鐘。要因課制宜,對不同知識點采用不同的處理策略。有些內容難度不大,可讓學生先討論、研究,而后讓學生走上講臺,自我展示。變教師講述為學生展示,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例如,在種間關系的內容教學中,可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而后組織討論:生物的種間關系有哪些?為什么“草盛豆苗稀”?而后組織把講臺讓給學生,變“師教生”為“生教生”?!靶∠壬睘榱嗽谡故緯r把某個知識點講清楚,自己會主動查閱資料,搜集信息,與同學討論,請教老師。當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讓學生上臺展示。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大部分知識點離不開教師的分析講述。教師要有選擇地講解,要限時講授,學生才可能有機會交流展示,真學習的發(fā)生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