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慶紅 楊學龍/貴州派騰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新能源電動汽車專利信息分析研究
谷慶紅 楊學龍/貴州派騰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專利戰(zhàn)略是企業(yè)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zhàn)的環(huán)境,主動地利用專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護及其種種方便條件有效地保護自己,并充分利用專利情報信息,研究分析競爭對手狀況,推進專利技術開發(fā)、控制獨占市場,本文立足新能源汽車高新技術產業(yè)化基地的現實需求,通過對電動汽車關鍵技術國內外專利信息的檢索分析,摸清行業(yè)主要競爭對手的專利布局情況,為產業(yè)化基地企業(yè)的產品開發(fā)定位及專利布局提供建議。
新能源;電動汽車;專利權人;分析
專利戰(zhàn)略是企業(yè)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zhàn)的環(huán)境,主動地利用專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護及其種種方便條件有效地保護自己,并充分利用專利情報信息,研究分析競爭對手狀況,推進專利技術開發(fā)、控制獨占市場;為取得專利競爭優(yōu)勢,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fā)展而進行總體性謀劃。本文立足新能源汽車高新技術產業(yè)化基地的現實需求,通過對電動汽車關鍵技術國內外專利信息的檢索分析,摸清行業(yè)主要競爭對手的專利布局情況,為產業(yè)化基地企業(yè)的產品開發(fā)定位及專利布局提供建議。
表1統(tǒng)計了九大競爭對手的專利申請情況。從表中可知,九大競爭對手中,奇瑞公司的中國專利申請最多(161件)、專利保護力度最大,其次是北汽集團(115件)、比亞迪公司(105件)、東風日產(83件),康迪(48件)、上汽集團(37件)、江淮汽車(34)、特斯拉(14件)、眾泰(12件)專利申請量較少。其中,北汽集團的專利還包括其旗下的北汽福田和北京現代的專利,東風日產還包括日本日產公司的在華專利,康迪公司專利還包括其投資者吉利汽車的專利,上汽集團的專利還包括其旗下所有子公司的相關專利。
表1 國內市場九個主要競爭對手的專利申請概況統(tǒng)計
表2對九大競爭對手的中國專利的法律狀態(tài)進行了統(tǒng)計。表中顯示,奇瑞公司以81件有效專利位列第一,其擁有的67件有效發(fā)明專利也在九大競爭對手之中位列第一。北汽集團以78件有效專利位列第二,比亞迪公司以32件有效發(fā)明專利位列九大競爭對手中的第二。在有效發(fā)明專利擁有量方面,奇瑞公司遙遙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特斯拉在中國布局的14件專利中有4件獲得授權,有10件還處于公開、審查狀態(tài)。總的來說,奇瑞、北汽、比亞迪在有效專利數量以及有效發(fā)明專利數量方面占有較強的優(yōu)勢。
表2 國內市場九個主要競爭對手的專利法律狀態(tài)統(tǒng)計
特斯拉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成功常被認為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傳奇。特斯拉最初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主要來自硅谷,用IT理念來造汽車,而不是以底特律為代表的傳統(tǒng)汽車廠商思路。在當今主流的電動汽車廠商中,特斯拉是唯一一家沒有任何傳統(tǒng)汽車制造經驗的企業(yè)。2014年6月12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宣布,將與同行分享特斯拉的所有技術專利,以推動電動汽車技術的進步。這一消息在電動汽車市場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特斯拉公司又一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事后不少資深專家對特斯拉此舉進行了深層次的剖析。僅從技術層面來說,特斯拉最原始的技術積累是對鋰離子動力電池包中8000多枚里離子電芯的處理和管理技術,也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本。特斯拉在中國的專利布局重點集中在電源技術領域,尤其側重于電池管理系統(tǒng)方面。特斯拉在電池管理系統(tǒng)方面有著9件中國專利布局,占其中國專利布局總量(14件)的64%。其次是在車載充電技術和電池技術方面各有4件和1件專利布局。
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16日,是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旗下重要的乘用車板塊,在電動汽車領域,東風日產主要從其合資方日本日產公司直接引進技術和車型。目前其電動汽車主打產品啟辰晨風系列就是直接引進的日產聆風車型。1994年東風電機廠申請了第一件電動汽車用電機的專利,之后的近十年內東風集團在電動汽車領域再無相關專利申請,這與當時國內電動汽車的發(fā)展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2003年以后,隨著國內掀起的電動汽車熱潮,東風集團又開始了在電動汽車電機方面的專利申請,同時日產公司的燃料電池專利也在2003年登陸中國。2013年,東風集團及日產公司的電動汽車關鍵技術專利申請達到了歷史新高的24件,保護的技術涉及了電機、電池管理、驅動控制、制動能量回收等。東風日產公司的專利技術布局以電機、電機控制、電機布置安裝等與驅動電機相關的技術為主,與電池及電池管理相關的技術次之,在整車控制技術、制動能量回收技術方面也有少量專利布局。
比亞迪擁有IT、汽車和新能源三大產業(yè)群與國際化品質管理體系,2000年至2005年,比亞迪從動力電池研發(fā)入手,開始進入電動汽車技術領域;2006年以后開始對電動汽車電機控制、制動、動力布置設計等方面進行專利布局;2012年是比亞迪開展專利布局比較集中的一年,重點主要涉及電池加熱、電池充放電等電池管理技術領域,以及整車控制領域。比亞迪在2000年至2014年這十多年間的專利布局歷程,從單一技術領域逐漸擴展到多個技術領域,表明了其在電動車關鍵技術領域的技術布局已經逐步走向成熟。從專利技術布局方面來說,比亞迪公司的專利技術布局以電源技術為主,同時涵蓋電機及其控制技術、制動能量回收技術、整車控制技術。在電源技術方面,又以電池管理技術和電池電芯技術為主,僅這兩項的專利布局數量就占據了其中國專利布局總量的50%以上。。
眾泰公司在2008年開始在電動汽車領域布局專利,當年申請的5件專利全部為實用新型專利,分別涉及整車電氣系統(tǒng)、驅動控制系統(tǒng)、整車結構、機艙布置及結構;2009年至2011年三年間沒有新的專利申請;2012年申請的一件發(fā)明涉及動力均衡方面;2013年申請的3件專利涉及輪轂電機;2014年申請的3件專利涉及電池及整車控制方面。從整體上來說,眾泰公司在電動車領域的專利布局稍弱,沒有體現出優(yōu)勢。
北汽于2008年開始在電動汽車領域布局專利,從2008年開始至2012年,年布局專利數量快速增加,北汽的電動汽車專利布局以整車控制、電池管理技術為主,布局數量超過專利總量的50%。這兩方面技術是電動汽車技術的核心,說明北汽集團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專利布局質量較高。其次在制動能量回收、電機控制、電池技術也有偏重。全面的專利布局奠定了北汽集團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優(yōu)勢。
上汽集團于2009年開始在電動汽車領域開展專利布局,從2009年開始至2012年,年布局專利數量逐年增加,2012年的年申請量達到了最高的14件,2013年專利申請量開始回落。2009年的3件專利申請涉及的是電機及電池組;2010年專利申請主要涉及電池組以及整車控制;2011年在電池組方面繼續(xù)加強專利布局的同時開始涉及增程器、電機驅動控制等;2012年開始往電池管理、整車控制方面開展布局;2013、2014年處于專利布局的調整期,主要從“查缺補漏”的角度完善專利布局。雖然上汽集團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專利布局數量較少,但布局覆蓋的技術面很廣。
奇瑞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專利申請在九大競爭對手中位列第一,奇瑞在電動車方面的專利布局力度最大,開始時間也比較早。從奇瑞公司專利年申請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奇瑞公司在電動汽車方面的技術研發(fā)力量很雄厚,經過近十年的積累已經有了較強的技術積累。奇瑞公司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專利布局即有所偏重也做到了全面覆蓋。在整車控制、電池管理這兩個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領域,奇瑞分別布局了超過40件的專利,光這兩項技術的專利布局就占據了奇瑞電動汽車領域專利布局總量的50%以上。其次,奇瑞在電機控制、電池技術、制動能量回收等關鍵技術點也有不少的專利布局。奇瑞公司在電動汽車關鍵技術領域的專利布局不僅做到了全國同行業(yè)數量第一,布局質量也做到的位居前列。
當前國內電動汽車市場的九大競爭者:比亞迪、眾泰、特斯拉、江淮、北汽基集團、上汽集團、奇瑞汽車、東風日產、康迪(吉利)等在電源技術、電機及其控制技術、制動能量回收技術和整車控制技術等電動汽車關鍵技術領域均布局了一定量的專利。
從數量上來說,奇瑞公司的中國專利申請最多(161件)、專利保護力度最大,其次是北汽集團(115件)、比亞迪公司(105件)、東風日產(83件),康迪(48件)、上汽集團(37件)、江淮汽車(34)、特斯拉(14件)、眾泰(12件)的專利申請相對量較少。
從布局的質量上來說,奇瑞的專利對電源技術、電機及其控制技術、制動能量回收技術和整車控制技術四大關鍵技術的覆蓋最為均衡全面,尤其在電池管理、電機控制、整車控制這三個核心技術領域的專利布局力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