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清?文艷
[摘要] 目的 探討行為技能訓練對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預后的影響。 方法 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治療的94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院內(nèi)管理,觀察組給予行為技能訓練,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社會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綜合生活質(zhì)量。 結(jié)果 觀察組治療后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康復狀態(tài)量表(MRSS)明顯較對照組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SI)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物質(zhì)生活維度、軀體健康維度、心理健康維度、社會功能維度等生活質(zhì)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明顯較對照組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jié)論 行為技能訓練對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有明顯的療效,能夠促進精神及整體癥狀的改善,提高社會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質(zhì)量,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guān)鍵詞] 流浪救助;精神??;行為技能訓練;預后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9-230-03
Impact of behavioral skill training to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ZHU Yanqing WEN Yan
Treatment Area Ward VI,Affiliated Ment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Municipal Bureau of Civil Affairs,Guangzhou 5104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behavioral skill training to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Methods 94 cases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drug treatment.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hospital management,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ehavioral skill training.Improvement of symptoms,social function and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and the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 (MRS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 social function rating scale(SSSI) and the daily living ability Rating Scale (ADL)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he treatment,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aterial life dimension,physical health,mental health dimension dimension,social function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GQOLI)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Behavioral skill training has obvious curative effect on the vagrant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It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and overall symptoms,improve social skills and self-care ability,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It has positi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tray rescue;Mental disease;Behavioral skill training;Prognostic impact
流浪精神病患者是一類特殊的精神病群體,其既具有流浪人員居無定所、風餐露宿、缺乏系統(tǒng)支持的特性,又有精神上情感、思維、行為等的異常,使得精神癥狀嚴重而復雜,社會功能日趨下降,對社會治安和正常居民生活造成嚴重負面影響[1]。隨著我國流動人口的增加,流浪人口也隨之增多,流浪精神病患者也相應增加,已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不利因素之一。這些患者長期流浪,無認知能力,又不會主動尋求救助,大多依靠公安機關(guān)或救助機構(gòu)送入醫(yī)院治療。但由于相關(guān)救助機構(gòu)對此類患者救治的局限性,患者僅能得到基本的藥物治療,對精神癥狀有所改善,但社會功能和全面康復的恢復較為困難[2]。因此,對此類患者開展救助,加強康復技能訓練,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針對這一社會問題,給予行為技能訓練,旨在提高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治療的94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齡23~51歲,平均(42.6±6.3)歲,病程3個月~3年;對照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齡20~52歲,平均(40.8±6.7)歲,病程4個月~3.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診斷標準[3],均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排除合并嚴重軀體疾病、合并其他精神類疾病者;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精神病類型、病程等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均給予維持藥物治療,采用氯氮平(廣東彼迪藥業(yè)有限公司,H44021425,1片/次,3次/d)、利培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H20010309,2~8mg/d)等,并實施常規(guī)院內(nèi)管理,定時服藥、規(guī)律飲食、常規(guī)病情護理等[4]。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實行行為技能訓練:(1)生活行為訓練。訓練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guī)律,形成日常生活主動性;規(guī)定作息時間,每日自行洗漱,衣著整齊,定期修剪指甲,訓練患者學會控制大小便,自主如廁,養(yǎng)成規(guī)律用餐習慣,防止搶食及暴飲暴食;學會向醫(yī)護人員主動陳述自我身體不適,能與工作人員及病友進行簡單的溝通;對患者進行生活常識教育,包括文化知識、衛(wèi)生常識及科學教育,學習一般生活工具的使用;指導患者學習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清潔餐具等勞動技能[5]。(2)社會技能訓練。組織患者看報、游戲、唱歌、打球等社會活動,促進患者之間的相互溝通,使其學會與人相處,學習禮貌用語,學會表達自我內(nèi)心感受及請求,并學會贊美和感恩,訓練患者學會求助等生活技巧;對于按要求訓練,表現(xiàn)良好患者給予表揚及物質(zhì)獎勵,以促進患者訓練的積極性[6]。(3)訓練方法。訓練形式不拘一格,可采用專題講座、一對一講解、模擬、小組討論等方式,結(jié)合適當?shù)莫剳痛胧?,調(diào)動患者在訓練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訓練過程中注重對患者的心理支持,主動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困難,以提高對社會和生活的熱情,增強和鞏固訓練成果[7]。
1.3 觀察指標
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康復狀態(tài)量表(MRSS)評價精神及整體癥狀改善情況[8];采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SI)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評價社會能力及生活能力改善情況[9];采用生活質(zhì)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評價生活質(zhì)量改善情況,內(nèi)容包括物質(zhì)生活維度、軀體健康維度、心理健康維度、社會功能維度[1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癥狀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BPRS、MRSS明顯較對照組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社會功能及生活能力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SSSI、ADL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物質(zhì)生活維度、軀體健康維度、心理健康維度、社會功能維度等GQOLI評分明顯較對照組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長期得不到系統(tǒng)治療和社會支持,其精神癥狀及社會適應能力較常規(guī)精神病患者更為復雜及嚴重,精神癥狀的影響,加之社會功能的喪失,使得患者病情惡性循環(huán),生存狀況堪憂。研究顯示,這類患者單純依靠藥物治療對精
神癥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對社會功能喪失的恢復無明顯效果[11]。因此,為了促進患者全面康復,提升社會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預后,對其進行行為技能訓練至關(guān)重要。
行為技能訓練是針對精神病患者制定的一套科學、整體的行為干預方法。第一,通過康復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提高積極訓練的主動性,減輕精神及軀體癥狀,促進社會功能的恢復[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BPRS、MRSS評分明顯較對照組改善,且觀察組SSSI、ADL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行為技能訓練調(diào)動了患者的積極性,增加了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對社會功能的恢復有促進作用。第二,行為技能訓練能夠改善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流浪精神病患者具有強烈的病恥感及抑郁情緒,通過訓練,能夠有效抑制抑郁情緒,增強了自信心,對病情的康復和情緒穩(wěn)定有積極的作用[13]。第三,行為技能訓練增強了患者社會交往能力,對生活質(zhì)量的全面提高有積極的幫助。臨床研究表明,有效的行為技能訓練能夠充分調(diào)動精神障礙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認知能力,從而提升社會功能[1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物質(zhì)生活維度、軀體健康維度、心理健康維度、社會功能維度等GQOLI評分明顯較對照組提高。流浪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行為退縮,基本隔絕了與社會的正常接觸,社會功能受損嚴重,通過行為技能訓練,對患者的行為進行全方位改善,使得不良行為的糾正、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溝通交流能力的提高等,都有利于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第四,行為技能訓練宜循序漸進,流浪患者多存在自我保護意識偏激、合作性差、易激惹等特點,在訓練過程中因根據(jù)患者的不同特點循循善誘,多用鼓勵和支持的語言,善于利用知識、情感、品質(zhì)等影響和改變患者的不良行為,切勿操之過急[15]。
綜上所述,行為技能訓練對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效果確切,能夠切實改善疾病癥狀,促進社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金鳳仙,趙建利.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焦慮抑郁反應的發(fā)生率及心理護理干預[J].廣東醫(yī)學,2013,34(18):2907-2908.
[2] 梁玉嬋,陳慶瑜,戚健芳.早期生活技能訓練對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影響[J].現(xiàn)代醫(yī)院,2010,10(10):95-97.
[3] 魏引皊.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對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24):3419-3421.
[4] 甄慶偉,孫佳文.藥物結(jié)合康復訓練對流浪乞討精神病患者預后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13,35(11):1674-1675.
[5] 石立彬,盧惠鵬.系統(tǒng)行為干預對流浪者精神分裂癥療效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5,16(4):12-14.
[6] 王力霞.互助模式管理對長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2,27(5):50-51.
[7] 魏引皊.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對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24):3419-3421.
[8] 梁美娟,王海霞.行為矯正訓練對減少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不良行為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33):50-52.
[9] 馬丹英,常向東.慢性精神病患者康復技能訓練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4):639-640.
[10] 李玉娟.緩解期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技能訓練效果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4):305-306.
[11] 黃蕓芳,周志享,廖敬良.康復技能訓練對110例精神病患者康復效果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31):138-140.
[12] 郭延萍.個體技能訓練在精神病患者社區(qū)康復護理中的應用評估[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16):1861-1863.
[13] 周玉英,張紫娟,吳勤華,等.職業(yè)技能訓練對社區(qū)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2):166-167.
[14] 倪郁蘭,金依群.社會技能訓練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療效[J].上海護理,2008,8(3):25-27.
[15] 姜楊,張有星,劉雪珍,等.團隊技能訓練模式對住院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30):3744-3747.
(收稿日期:201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