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首播的《航拍中國》涵括中國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宗教民俗、人文歷史等相關內(nèi)容,首播后引起廣泛關注。從拍攝手法看,以航拍為拍攝手法的紀錄片早有涉獵,筆者以為《航拍中國》帶來的不僅是中國人對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對自然之美的感嘆,更多的是航拍視角的時代意義以及審美敘事內(nèi)容上的眾多啟示。
關鍵詞:航拍中國;紀錄片;審美;創(chuàng)新
紀錄片最早進入我國是在上世紀初期,盡管早在19世紀末期已經(jīng)成型,但是隨著拍攝技術的不斷提高,進入了21世紀之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結合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紀錄片在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進行變革。近年來,伴隨“航空器、攝像機技術、無線數(shù)據(jù)傳輸技術”等技術指標的進步,航拍逐漸出現(xiàn)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之中。
一、航拍的審美特點
航拍紀錄片,使用先進設備從高空對地面進行俯視拍攝,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這樣獨特的視角,高懸空中俯瞰地面的一切,是超出受眾日常生活范圍的視角。而航拍,就是利用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將受眾身邊的畫面,看不到的景色,以全新的角度展示出來。
《航拍中國》全片由航拍搭建而成,這樣的視覺效果帶來更多是“陌生化”和“奇觀化”——從空中領略奇美變化,可以看到“大海瞳孔”“八卦城”“涇渭分明”“云上大廈”等奇觀,將常見熟悉的景象陌生化,將平淡的景色奇觀化。
變化有秩的內(nèi)容、逐幀精美的畫面在不進行變化的視角下,往往會造成一定的審美疲勞。因此,在《航拍中國》中,讓影子“穿幫”,在注重客觀的紀錄片面前,這樣的畫面尤其特別。航拍是一種獨特的敘述手段,它具有自身高起點的審美性,刻意保留的畫面,改善紀錄片存在的不足,更好地體現(xiàn)紀錄片自身的意義。
二、獨特的修飾性
獨特的修飾性,從《航拍中國》中的鏡頭語言切入。每集50分鐘的單元內(nèi),有網(wǎng)友稱“每一幀截下來都是一張壁紙”,可以說《航拍中國》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力。在以環(huán)境和景物作為塑造主體的畫面中,通過航拍來修飾語言,是這部紀錄片的一大特色。
《航拍中國》4分36秒的宣傳片,近341個字符,是六集紀錄片的縮影。
“總有一些風景,是我們的想象到達不了的地方?!迸臄z對象主要是地貌特征,采用航拍中最為常見的俯視視角,視野開闊,有強烈的畫面感。這類以絕對高空的視角作為開篇第一局,可以表現(xiàn)出獨特的地貌特色和壯觀的氣勢,在開篇吸引人的注意力?!耙黄~脈可以綿延數(shù)十公里”,鏡頭的運動主要以“前進式”為主,帶有探索的姿態(tài)?!八驮萍芷饓糁凶哌^的路徑”以獨特帶有“旋轉式”“推進式”的視角,對角線式的構圖形式,展現(xiàn)人與自然共同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
“陸地邊緣奔騰著生命的律動,密林深處回蕩著古老部落的傳說,高山之巔隱藏著上古神獸的蹤跡?!焙脚溺R頭繼續(xù)帶領受眾在中國各地前行,與海岸線、高山密林相遇。當遇見大遠景的時候,畫面會選擇“盤旋式”遞進,放低姿態(tài),緩慢接近,這樣的鏡頭語言設置,飽含情景的代入感,將鏡頭語言的敘事功能得到了強化拓展。
“俯瞰云下的世界,圖形、線條的背后?!边@部分是采取先整體后局部的畫面呈現(xiàn)方式。當鏡頭以大景別逐漸轉小景別,以極富視覺張力的表現(xiàn)形式,將人與自然力量之間的懸殊進行對比,“數(shù)億年前,這里的魚群和沙子一樣多”這種“講述式”的鏡頭語言,在搭建一種觀眾解讀未知的求知心理。
“我們對這里的生活極盡耐心”“在沙漠深處創(chuàng)造生命的能量”作者都在用一系列畫面去佐證文字隱藏的內(nèi)容,通過看似關聯(lián)的鏡頭語言,表達文字深處的語言特性,結合航拍的影像感修飾藝術性。
縱覽《航拍中國》當中這樣一個小節(jié),每一個幀都是精美的佳作,考究的構圖、唯美的畫面、絢麗的色彩,以及恢弘大氣的壯觀景象,在航拍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下帶給受眾全新的感官體驗。在奇觀化的鏡頭語言下,將航拍的運用上升到美學的新高度。技術和影像的傳達能力,配以具有深意的解說詞,讓畫面有了理性的深度和情感的溫度。
三、體驗式的結構創(chuàng)新
近幾年火熱的紀錄片,像《舌尖上的中國》和《我在故宮修文物》,都是直敘式的結構模式。盡管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會有明顯的地理位置變化,解說詞會帶給受眾以明確的空間概念,但是遠不如《航拍中國》所營造的“類旅程”的“體驗結構”模式。
《航拍中國》每一集的開篇,都會依照地理位置和主題內(nèi)容將單元內(nèi)容進行劃分,形成單獨的板塊,然后在單獨板塊內(nèi)進行引導,標明內(nèi)容前進方向,給予受眾一個明確的空間概念。將受眾帶上“空中旅程”的“航班”,定制專屬線路進行一場高端旅游。
以《江西》一集為例,在這一集中,第一次出現(xiàn)的三位導覽圖,主要將拍攝對象集中在廬山周圍,主要關注廬山的人文歷史、牯嶺的奇聞軼事、白鹿洞書院的風云文雅、廬山西海的浪漫相逢。第二次的三位導覽圖則是將目光聚焦風情各異的江西古村落。之后的每一次,都是靠這樣的方法進行敘述。多次三位導覽圖的出現(xiàn),有效的將《江西》這一集分割成多個板塊,又串聯(lián)起來。
四、敘事節(jié)奏的多重結合
《航拍中國》的敘事節(jié)奏,不僅僅是風光畫面的獨特編排,更有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贊美。結合畫面、解說詞、音樂音響的配合,《航拍中國》的敘事節(jié)奏從認知與抒情兩者中逐漸展開。
《航拍中國》的認知意味,在《江西》一集的開頭表現(xiàn)的最為突出“江西地處中國東南部,它三面環(huán)山,廬山鎮(zhèn)守北大門。北部平原坦蕩,中部丘陵、盆地相間,數(shù)千條河流縱橫交錯,其中大部分匯入了鄱陽湖,從而與長江相連?!焙翢o疑問,解說詞用精煉的華語將江西的地勢地貌介紹的十分清晰,也為之后的敘述留有鋪墊?!皬]山,大概是最受中國文人,偏愛的一座山。歷史上,曾有3500多位文人,登山廬山之后,留下超過1600首。關于廬山的詩詞,李白驚嘆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他看到的是廬山的細節(jié);蘇東坡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他從不同的角度見識廬山變幻的形態(tài)?!苯庹f詞在介紹廬山的人文歷史中,也在以古人詩詞為窗口,表達對廬山的情感。
五、總結與展望
《航拍中國》在選題上就高于之前的很多紀錄片,但是航拍的視角卻沒有讓其保持在一個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而是以交互式的體驗感受讓受眾參與其中,題材自身高,敘事姿態(tài)低,讓受眾的年輕層擴增,成為老少皆宜的奇觀體驗。
《航拍中國》是中國第一部全航拍的紀錄片,全新的拍攝手法,全新的敘事結構,全新的互動模式,都在將中國紀錄片的高度不斷拔高,讓國內(nèi)制作團隊的技術與國際全面接軌。這樣的一部作品,讓我們看到極具審美特色的鏡頭語言,看到獨具風格的修飾性,也看到中國紀錄片潮流的新方向,關注時代的變化,是紀錄片從業(yè)者的基本要求。未來,中國紀錄片會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再創(chuàng)佳績。
【參考文獻】
[1]劉維維.中國故事的紀實影響表達:《航拍中國》的時代意義與方法探索[J].出版廣角,2017(03).
[2]李蘇慧.淺析航拍技術的美學意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2).
指導老師:董星
作者簡介:王澤恒,荊楚理工學院,專業(yè):文學與傳媒學院 廣播電視編導。